拜读横溪王氏族谱之拙见

五木、剑平诸宗亲:
送来《横溪王氏族谱》新旧谱已拜读,旧谱蜻蜓点水,新谱跑马观花,但重点还是关注到了。现奉上敝人拙见如下:
一、新谱比旧谱更精致、更丰富多彩,尤其理清了王全斌家族世系、回归了久离千年的“太原王氏”祖庭。
二、建议谱中“赵宋艺祖朝”后加(宋赵匡胤朝),以明白其意。
三、建议新谱时间落款统一冠上:农历丁酉(2017)年中秋节吉旦,以示回归团圆。
四、“关于族谱重修相关事项的说明”的个人见解:
1,建议推敲该文件,用此名、还是用“关于《横溪王氏族谱》重修的调研报告”那个更好。我以为称调研报告,还可以把你们所做的主要工作和收获,告诉族人有根有据来之不易。
2,全斌公乾德二年(964),奉诏征讨后蜀,公元966年平叛。生于956年的村始祖克昌公,时年前者8岁、后者10岁,不可能同父参加这两场战斗。有意无意套近参战“永昌”名,而牵强附会否?
3,时年8-10岁的克昌公,不可能从战争环境的四川, 独自一人出走。作为大帅儿子也不可能回归“北汉”敌国统治下的太原老家,此行岂不成了送上门的人质。剩下的可能,就是在汴京托付同僚-将赴任临江军州转运使王禹锡顺道带到已安家8年的、和平环境的吉水鸟窝村。
4,北宋淳化三年(992)在新余始设临江府,首任知府王禹锡,如果设定为北宋中晚期的那位苏东坡姻亲当政时,克昌公才落户黄土岗的话,此时,克昌妻已去世一年,时间相差太远,对不上头。
5,符合逻辑的就是:全斌公去世前一年的公元975年,受托的王禹锡,把19岁英俊少年的克昌公带来了黄土岗,6年后娶16岁的刘光仪之女。原本,王禹锡办完接交陪同或差人护送克昌公回吉水新家诵读。这就是途经。如果当地大户刘光仪,就是全斌公的副帅、那个又叫刘廷让的刘光仪的话,也有可能奔刘而来。此时尚未设置临江府,也说得过去,这个王禹锡,他不是知府地方官,而是朝廷派遣的临江军州转运使。这就需要进一步弄清两个王禹锡及道途适逢的是其中那一个。
6,叙述三旧序,以乾隆、道光、光绪为序次。
7,存疑的学术定义是:证据不足难下结论的问题或疑问,暂时搁置不作定论。不是存在疑问之意。不知贵谱所云“存疑”、“存误”何意?
8,为了不被误解,建议《三槐王氏世系表”不进入贵村太原谱,最多附上加注非我族说明的《三槐王氏一线谱》。
五、贵谱落款:横溪王族谱氏重修理事会的“氏”字要紧跟“王”字。
六、建议贵谱后续学术研究工作如下:
1,请江西省图书馆周馆长帮助收集五代-北宋所有的王禹锡生平事迹和王全斌征蜀的副帅、镇安军节度使刘光仪后改刘廷让或同名姓人生平事迹。
2,找太原市政协副主席王继祖(退休)权威方志专家讨教王全斌一族。
3,密切联系太原刘家堡王家及其同宗村庄追寻少白季朋兄弟回返太原的村子。
4,抓紧联系《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给他们发族谱资料,寻求他们帮助研究贵村史并将贵村载入太原晋阳总谱。现重新告诉他们的联系方式:秘书长王义林手机13197037568邮箱1351297033@qq.com;理事长王听兰手机13625728413邮箱wtl40@126.com
以上当否仅供参考
                                 江西省谱牒研究会王雄文2017.9.18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