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庄王氏支派考证(一)

朱庄王氏支派考证(一)

 

朱庄,因大多数朱姓居住此地而得名。历史上称为朱蕃桥,该桥的来历大概说法有两种。一是民间传说明朝朱氏王朝灭亡后,朱明王朝分封各地的藩王,有的被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所杀,有的被清朝所杀……,少数藩王后裔逃至偏僻地区,低调过起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有一支就生活在盐城西郊,生齿日繁,逐步形成了朱家庄。后来为了方便东西两庄朱姓和其他姓氏的来往,朱姓族人合资在小马沟建造了非常奢华的木质大桥,时人称为朱藩桥,这也许是朱氏藩王后裔对历史的一种怀念方式吧。因为害怕清王朝迫害,不敢用“藩”字,故命名为“朱蕃桥”。二是民间传说过去交通不发达,小马沟两边的百姓仅靠一座十分简陋的、近乎独木桥来回走动,经常发生落水事故。当地一名叫朱蕃的大财主为了做善事,个人独资建造了一座木质的大桥,耗巨资,用了数百根木桩、木板,在当时远近闻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朱蕃,就把小马沟桥命名为朱蕃桥。

朱蕃桥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伪军破坏,木桩、木板被取走修建据点。解放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在原址修建了木板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地政府改建了拱型水泥桥,但是桥面仅一米多宽,不方便车辆通行。一九九九年春,政府和当地干部、居民代表,共同集资,重新修建了一座可以通行中型车辆的朱蕃桥。为了保护历史文物、遗迹,原址、老的朱蕃桥,没有拆毁。新桥建在老桥的南侧,两桥间隔几十公分。

历史上朱蕃桥不仅代表一座桥,还代表当地百姓的居住地,范围包括杨坝、朱庄两村。解放后,朱庄、杨坝合并为胜利大队。后来又分为杨坝(因杨姓居住在小马沟南段一坝口而得名)、朱庄两村居。

我王姓迁盐始祖重一公(讳元吉),原苏州阊门人,元末避兵乱,寄迹盐城西郊十八里龙冈。属较早迁居盐城姓氏之一,至今已经传二十六、七世。其弟重二公居兴化,今有世胄为昭阳巨族。老谱虽然记载,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数百年没有联系过重二公后裔,及至2012年起,我族其他支派就开始陆续重修重一公各支谱,同时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全国、江苏各地王氏宗亲会,来寻找重二公后裔,都没有找到,甚为遗憾!但是,我们仍然没有放弃,寻找工作永远在路上。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生活贫困、家人之间缺少走动等原因,许多族人没有修谱,就是有些分支修了,也是资料缺乏而不全面。就拿十一世祖王恂于清顺治十五年首修谱来说,也是非常不全面,由于各种原因离散于总谱的人员,远超于录入一修谱的人员。但是,总谱虽然遗憾不少,却给族人流下了古老的历史依据,尽管有不少缪误,幸有我支派延续了龙冈老家祠之板轴、我支谱老谱序之记载,可以更正盐城总谱之不少缪误。族之大幸也!

关于朱庄王氏分支,1987年20世士彦,21世富宽、志宽三位修谱前辈,依据老谱记载,专门去寻找过,由于年代久远、该支族人久未去马沟王家庄祭祖,他们年纪又大了,并且交通不便,致使无功而返。2016年我族总支谱修好后,为了继续寻找失散宗亲,我分别找到了杨坝王仲奎支,该支由于许多年前祭祖时,不慎烧毁了祖先轴和家谱,他们支其他也没有收藏和类似家谱之文件记录,也没有人记得住第一世祖的名字。后来他们仅凭老者的回忆,勉强记得近十几世的族人,重新立轴祭祖,由于没有了依据,导致一直没有重新修谱。经过我的考证,他们回忆的几个字辈,在盐城范围内只有我们龙冈王氏民王重一公之四孙孟贵总支谱相吻合。具体辈份要仔细考证,家谱要认真重建修。由于该支热心此事的,都是年纪大的、力不从心,没有中青年勇挑重担,故该支宗谱建修工作还没有进行。关于朱庄王金贵支,我们老谱有记载他们祖坟在小马沟西偶遇山(寺名)南边田内,后来朱庄建砖瓦厂被毁。我也多次找他们交流,他们目前在世年纪最大的才70多岁,也记不得历史,并且不积极主动寻根,故该支确认、合谱工作,一直没有进行。我在继续寻亲的过程中,惟朱庄王洪举(王文彬、王文祥)支积极主动归宗,依然牢记我族祖传三槐堂堂号及始祖民王称号,还自创了简单的支谱,虽然粗糙,但也为合谱工作节省不少时间。他们几个人任劳任怨,为家族事情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据我认真考证,洪举支系十一世祖尔玺公(字海泉,配朱太君)约清顺治末、康熙初年间就迁居朱蕃桥。朱庄支所记得的海泉公应该为十一世,板轴记载的是尔玺,朱蕃桥分支记载了尔玺的字号海泉,尔玺、海泉为同一人。另外,板轴还记载一位十一世祖少泉公(可能和尔玺、尔卿是兄弟关系,少泉入轴时又记载了字号)。尤其可贵的是洪举提供的王泰林、锦成、怀忠、万凤公等连续四代的祖先牌位,很有研究价值。特别是第一块泰林公的牌位,里面记录了泰林生于清嘉庆二十一年(即公元1816年),而该年也正是马沟王家庄十六世祖王奇山、王谷山兄弟二人为其父亲安茔的年份(事见《永远墓券》砖),王奇山时年五十多岁,已经有了自己的孙子(十八世祖彦儒、学儒),由此推断泰林公也为十八世祖,正隆、正玉公为十七世,以此类推。则该支顺利从一世祖重一公起,瓜瓞绵延至今二十五世,世数和我们所修孟贵支总谱相等,完全吻合历史。虽然仍然有几世父子关系不清晰,但是人员俱有谱载,代代相连,已属难得,幸也快哉!

作者:王洪忠,中共党员,华中师范大学毕业,中华文化促进会王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山东中华家谱学学会顾问,盐城龙冈王氏民王重一公世裔宗族理事会会长,盐城龙冈民王,三槐堂《王氏宗谱》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