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氏始祖王整原籍河北省滦县周王山村的考察

关于王氏始祖王整原籍河北省滦县周王山村的考察

 

2007年11月5日,滦县档案局介绍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王世全王隆进祖孙二人到我河北省滦县,访察祖居之地,寻根北上五千里。出示其原始依据,是1983年根据“先世老谱”抄之道光嘉庆年间《王氏祖谱》。内载:该地王氏先祖王整,在“贵州都司”所属“赤水卫、后千户所”任职“世袭副千户”。他在公文中记载了始祖王整的战功经历,并明言:

“有始祖王整,原籍直隶永平府滦州人,洪武二年归附从军……。”

后又奉调“应天卫”“长沙卫”,进战云南,落户贵州等情。

王世全王隆进祖孙二人的要求是:一、查清始祖王整公的原籍究竟在“直隶永平府滦州”的何村何地?二、找到同族后裔。

民国元年,改州为县,原直隶永平滦州改称滦县,后直隶省又改称河北省,故两位来河北滦县访察是正确的。

唐向荣长期从事冀东史和北方文化史研究,确知一个基本史实:即滦州人从军南下,其高潮是在清朝初年多尔衮和顺治皇帝1644年进关之后,而在明初洪武二年(1369),全州从军南下者只有一处,即周王山村。

该村地处滦县东北部,北距永平府城(今卢龙县城)约30里,南距滦州老城约35里,村子在滦河西岸。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之前,此地并无村庄。滦河河心有一座岛屿名叫“雪峰岛”,岛上有一座佛寺名叫“雪峰寺”。

元朝时期,蒙古族统治阶级欺压汉族人,矛盾激烈,这一带爆发了由程思忠等人领导的民间武装起义。据州志记载:

“程思忠叛,陷永平路,昌黎县尹周宏死之。……(州志卷十六、十页)”。

昌黎是滦州的邻县,在滦河东岸。知县竟被起义军打死,可见当时形势之严峻。据《昌黎县史》记载:

“起义军占领了昌黎和卢龙等县城,并在城外建立了许多山寨”。(《昌黎县史》42页)。

滦河河心雪峰岛上就有一支义军,雪峰寺被他们当作山寨。义军领袖周峰自称“周王”,所以民间就把雪峰岛称为“周王山”。

二、周王山的义军坚持到元朝灭亡

滦县距北京公四百多里,起义直接威胁到元朝的统治中枢,所以皇廷下诏“速讨之”(州志卷十六、十一页),蒙古骑兵很快收复了滦州昌黎和卢龙等地,起义者大都牺牲了,但滦州雪峰岛上由周峰率领的这一支却坚持下来。原因是小岛四面环水,当时滦河水势很大,蒙古骑兵无法跨越。他们也曾坐船攻打,但蒙古兵不会划船,汉族船工把船弄翻,使船于泅水,但仍然划船而归,而蒙古已经葬身河心。所以雪峰岛上的起义者坚持到了朱元璋的义军北上滦州。

三、周王山由河心的孤岛到岸边的村庄

州志记载:“明太祖洪武元年,戊申,秋九月,大将军徐达……徇永平。“(徇是夺取并占领的意思)。据《明史》记载:徐达是明初大将,字天德,原籍濠州(在朱元璋的故乡安徽省凤阳县东北)。一开始就与朱元璋共同举兵起义反元,屡建大功。先后封元帅、上将军、左相国、信国公,又以“征虏大将军”率领明军北伐中原。汇合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即位为明太祖,封徐达为“右丞相”。徐达先平定河南,又攻克了大都即今北京,然后东进冀东,收复永平府。当时滦州的元朝地方官崔文耀率部投降。

《明史》记载:徐达“善治军,长于谋略。”而且,“师之所至,不妄杀掠,民多乐附。”在攻取滦州的时候,对于困守雪峰岛的周峰及其部下,徐达也把他们视为北方的反元盟友,特殊礼遇,仍然尊称为“周王”,并请“周王”及其部下走下“周王山”。在滦河西岸建房立庄。为了纪念这段历史,他们把新建的村庄仍然称作“周王山”村。《滦县地名志》243页记载:

“相传明洪武初年(公元1370年左右),周峰在雪峰寺占山为王,占产立庄,以姓氏和地势取村名为周王山。”

这个记载不尽详确。原因是清朝对明朝的地方历史有意封禁,新中国建国后经历了左的严重干扰,七百年前的地方史实已经变成了老年人传言。写《地名志》的年轻人缺乏相关知识,致使记载不很清楚。但也毕竟透露是明朝开国初年,而在此之前“占山为王”自然是反元起义军。

四、义军士兵感激明朝,归附从军

据唐向荣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亲去该村及周边各村访察调研得知,当年周王及其部下困守雪峰岛时,生活非常艰难。平时抓鱼烧食,有时上游来的货船从这里通过,他们就向船工讨要,也发生过夺船夺物,因此也死了不少人。现经徐达安抚,尊他们为反元志士,让他们下山上岸,建房立庄,与亲人团聚,无家者也成家立业。按明朝政策“新附文,凡民犯法及逋欠,但系前代事理”,一律不再追究,又“令民开垦荒地,每户十有五亩,另给菜地二亩。有余力者,不限顷亩,皆免三年租税”。

所以,周峰及其部下对于明朝十分感激,情愿归附。《王氏族谱》中的始祖王整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们出身军伍,熟悉打仗,对于明军又心存感激,因而大都要求从军,从而被“编充总旗”,“调应天卫”。“总旗”是徐达直属亲兵,“应天卫”是首都南京的卫戍部队,这样的部队成员须有两个条件:一是忠心可靠,二是武艺高强,这两点与王整一行完全相符。

五、“归府”与“归附”

《王氏家谱》卷一第11页1行所记五整“归府”应是“归附”。在《王氏族谱》卷一第25页4行、卷二第14页3行、卷一18页5行,果然都是“归附”,说明王整公确是归顺了明军并从军入伍了。

从《王氏族谱》中看到,始祖王整公是从普通军士开始,屡经战阵,奋勇立功,最后受封“世袭副千户”,“武略将军”,“世袭诰命”。滦州打到贵州,不但是赤水卫水城王氏家族的先祖,也是给滦州增了光的。因为他当时从事的是平息地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客观上推动了社会进步。

六、一个特殊背景

据考察,滦县周王山村的马氏家庭是元朝初年的外来人口,其余周王村各姓都是原来从雪峰岛“周王山”下来的反元义军后裔。至于该村有的王姓居民自称满族,实际情况,据唐向荣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察此事,其背景是:“周王山”村在明初建庄之后,经过276年,明朝灭亡。清军从山海关攻入冀东,跑马圈地,强行掠夺,“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民族压迫相当残酷。一些汉族人为了求安活命,“自愿”投奔到满族大户名下,也自称“满族”。这种情形,当时叫作“投充”,意思是“投”奔满人大户,“充”做其家庭仆户,以求保护。这是历史变故的产物,不影响基本史实的确认。现居住周王山村的王氏居民是当年从“周王山”上下来的王氏后裔,与贵州水城县王整后裔确系同宗。

 

考证人:唐向荣王世全、王隆进

2007年11月8日于滦县新站

阿扎屯上的王永晖

王永晖生于一九一三年五月,原任盐井乡乡长。系同珍公笫十世孙。据支谱载:“王氏支祖由宝、珍二公於蜀落至黔水住居阿扎屯,职袭武略将军,世传数代,修立有谱、有祠。文武基业,忧存可考。一脈以珍公始。殊难调阅有珍公之裔孙名中中,即小幺,行第五同侄德宣贸易出所至白牛厂。德宣返回,公分别住东川府巧家县四甲地名三家村川心寨,配祖母邓氏,所生德全。

有诗曰:一棵珠树发千枝,由西出蜀黔水传。

注名造成支一谱,世代蔭我珠树堂。

常言道:无商不富。中中公与德宣公贸易经商致富。德宣公货币雄厚,在阿扎屯屈指可数,首当其户。力为族中办善亊、办好事。修建宗祠,续修家谱,为上辈立碑修墓,使本支系代有碑记。将父中元公墓与已墓精心设记,远道四川请石匠,历时数年,仅生活配料辣子面就吃了一石二斗。墓型大方,工艺精细。是水城境內最有价值的古文物建筑。

中中公身居异乡,多年贸易,发家致富。幸有德宣之子兴学慕公耿介意欲将公挽回。丁丑年(1877年)德全公思茔祭祖,承族间恩留数月,公念祖母,回归奉养。光绪十六年(1890年)携子返回。

兴文公号廷芳,曾任木房团头,相当于乡长职务生子:昱、晖。有了上辈的雄厚经济基础,精心经营,发展迅速。不时几年,拥有田地一百多担租子的耕种面积。佃户数十户。部分土地分别座落在盐井乡木房村红心组苏元华家背后有七斗种;木房组瓦厂田有三斗种;葡萄脚红心组有一斗五升种;汆嘎戛垃田有五升种。其它村组也有田地面积不少。王世祥掌家时,曾收过年租子四十多担。

王永辉出任盐井乡乡长,治理乡里,惩恶扬善,扶贫救穷,团结邻里,处亊和睦,深得人敬,敬称呼阿扎屯上的王二爷。

几年时光,发展异常。人丁兴旺,财源广进,六畜兴旺,专水牛一种有十五头之多。修建粮仓,囤积居奇。建修雕楼,人身享受。改建住宅,蓬地生辉。家有枪支六十余条,弟兄一百六十人,帮工百人,轰轰烈烈,几度春秋。

 常言又道:富贵多忧。在那兵荒马乱时代,争权争势,互相残杀,屡见不鲜。一九三八年惹上本乡大茶树官寨龙啟田家,双方打起了火线,陈少宣带兵帮助王永晖,张灿然出兵帮龙啟田,几场拼战,两败俱伤。经水城高旅长亲临调处:龙啟田与王永晖同睡合好,张灿然与陈少宣同睡合好。王永晖相信,矛盾解决了,双方停火了,从此可以高忱无忧了。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大窝临头,不幸遭遇及将到来。

时年,龙啟田祝寿,阿扎屯上有点名气的人家都赶到吃寿酒。龙啟田专门派弟兄通知王永晖。吉日酒期,骑上大马,带上弟兄赵银周、黄银先、王世林等前去贺寿。身入虎穴,深感异常,弟兄们发现情况不渺,十分不对径,唯恐有大亊发生。苦苦相劝王永晖尽早离开,可是,一个懂礼的男子汉大人十分自信,我们是调和好的好弟兄,男子汉说话算话,一言九鼎。可他知已不知彼,终遭害命。

经调和好后的龙王二家表面关系十分亲密,而龙家心术不正,背信调和,设计害死王永晖。终于以做寿为名,以酒害人,在寿晏夜晚,龙王二人借酒叙旧,畅饮至深夜。

这一夜,王永晖母亲在家感觉不好,有予兆出现,担心此去凶多吉少,予言有亊发生。深夜不见王永晖归,及派李正国到龙家送信告诉王永晖:母亲从楼上滚下来,重伤在身,赶快回家。龙不啃放回。直到半夜之后,龙家弟兄护王永晖上马,一班人马护送出龙家。来到虼蚤麻窝,龙家弟兄对王永晖下手,十分残忍地将他活活地丢下虼蚤麻窝深洞中,断送了性命,结束了人生。可惜一代名人,叹悲惨遭害。永不眠目。

徴公十三世孙隆进

新房子

咸丰年间,今盐井乡屯口村氽戛组杜家发展迅速,财源广进,算是阿扎屯中的大富家。有良田百亩,便建宅于嘎拉田,建房面积五百余平方米,新房为四合院型,正房五间,厢房左右各三间。建筑工艺非同一般。木雕清雅,型色新颖,是屯上典型的古建筑。据说:立柱上梁时,出现异象,火炮惹着上梁红布燃烧,顿时烟雾四起,笼罩一时。这一怪现象使其心有余虑,众认为是不祥之兆。执意不住此房,便言拍卖,可是,那年月贫穷的屯上谁家买得起。唯大富人家才可,便侯处之。

时年,杜家是兴学、兴校之姑父。相互亲密无间,听此言,兴学、兴校登门问其原由,苦言相劝留住,万不可卖。然而,姑父口出大言,睹嘴搬房送之。姑父言“若你们弟兄二人七天之内把我这四合院子搬建好。搬迁距离,木房你们家为距,我送给你们。若七天内搬建不完,必须恢复原样,并要赔偿因此而造成的所有损失。”兴学、兴校量体裁衣,心知肚明,胸有成竹,立下保证,大睹一把。急回家备之,按时行事。

嘎垃田到木房相隔千余米,有一条羊肠小道通行,路旁林刺覆盖,确实要完成此件大事,真是太难。一旦睹输,且不损了夫人又拆兵。可是,天大的困难也吓不倒阿扎屯上赫赫有名的木房王大爷、王二爷。

他们弟兄在族内威信极高,有名旺,在屯上影响较大,受世人遵敬,凡所办之事圴能成功。便聚族人商议:根据目前的家产,布署分工合理,组织有方,各司其责,各理其事,一切备绪,吉日折迁。那时,时不分昼夜,人不分男女老少,在那灯笼火把的照射下,从嘎垃田到木房,连成一线,将那房子的全部:石条,石块、厂坝石、青坎石等建筑物手捧手人接人地传送到木房。经过七天七夜的族人苦战,搬迁建房大功告成。新的四合院房子建立在木房营盘山前,众族人高兴,新房子盖建起来了,从此起名新房子。

徴公十三世孙隆进

泽祥龙海隆品提供

2009615

 

道光年间,德宣公贸易有方,货币千金,家道兴隆,富裕不忘祖,诚心报孝先祖,修造墓碑,清理家谱,老房古老窄小,不足心愿,进行扩建老房子,到六十年代还保存完好,永贵公居住,家分四子,长无人未分,次世民分二房,即正房的二房,正房分给世安、世林。

木房建修,高丈余尺,宽九尺,长三丈三,一律采用方木、园木构建,门装板十公分厚,排列山花用园木串装,园直径二十至三十公分,是屯上最厚木制的木建房。因建造独特,人们习称木房。木房建成后兴学、兴校二人将以前赶集的龙埸扯于木房赶,后延伸木房街。后政府进行行政区划,命名木房村木房组,是过去和现在政府的办公住地,是盐井乡的经济、政治、文化、

教育发展中心。

徴公十三世孙隆进

00九年六月十六日

前言

我水城珠树堂王氏第三次家谱续修于二00二年到二0一一年告竣历时九年。新家谱出版标志着我族人士团结友爱蒸蒸日上后裔繁昌人才济济家道兴隆。展示了王氏风貌珠树光彩。

珠树堂王氏是王姓中一支独秀属太原王氏支系将与太原王氏总谱合谱归属中华王氏大成总谱。从此我水城珠树堂王氏有据可查有史可考名传华夏伴随日月天长地久。

为续修好家谱我们召开了十一次家谱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修谱意义。历时长达九年实际修谱用时五年2006年—2011年),完成修谱大事深感欣慰。

这五年四次入川赤水镇、古蔺县、水口镇、纳溪区、观文县、大足县龙水镇筠连县寻找家族。查证金竹林水通三坝是水口镇马跃村;南下浙江湖洲市中华王氏文化中心查明珠树堂源于唐朝王勔、王勮、王勃而得名;查清仑公上源世系;北上河北滦县查证整公原籍是滦县周王山村。至此根清堂明名垂中华王氏。

这五年考证认定玉舍王永胜支;双戛王兴凤支;小屯王兴帮支;是同宗血亲予以认定归宗入谱;龙场王清泽支蟠龙王世明支大河王明宗支松树坪王明勇支昭通夷良王加友支杨梅王永光支等支系续考详查后定之。安徽省马安山市当涂县黄池镇福光村王家银支是勔公后裔属珠树堂王氏。到目前为止已知中国有两支珠树堂王氏安徽省马安山市当涂县王家银支;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王隆进支。

这五年我们组织族人寻根访祖祭祀宗祠祭祖扫墓组建家族基金会。感恩先祖佑启后裔.为家族作出应有的贡献。

这五年历尽艰辛废寝忘食编制家谱。两次初稿与族人校正后正式印刷发放。大功告成同族喜庆万代流芳。

五年的时间太短太短有多少人事未录有多少错乱未证由于水平和时间关系就此搁笔。至于未查及日后来访之族,敬望我珠树堂后起之秀,以家族为念,不负先辈之荣耀尽力核实完善我珠树堂宗谱拜托了!

徵公十三世孙隆进

三修家谱序

家有谱,国有史,家谱是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谱记:家族之繁衍迁徙、名人轶事、人文地理等,上可尊祖敬宗、铭祖迹、知根系、识亲疏、考其详;下可和谐宗族、明祖训、相敬相亲、建和谐、谋发展,振家声,耀宗祖,是为家族之史也,岂不美哉!

吾王氏源于姬姓也。周灵王太子晋直谏贬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迁居太原,时人号曰“王家”,因此而得姓。

仑公后裔徙迁,整公洪武二年由河北省滦县周王山村从军。征云贵,保蜀疆,平乌蒙,身经百战,功勋卓著,钦升赤水卫武略将军,袭职十一代。

裔孙同宝同徵二公生于四川省古蔺县水口镇马跃村金竹林,徙黔之大定府。宝公娶大定南门蒋氏为妻,后迁居水城县盐井乡木房村木房组,生二世祖止孝。宝公早逝,孝公年小幼稚,祖母蒋氏抚孤成业。珍公觅兄于阿扎屯,祖母适珍。生子止华、止懿、止武,裔为二支,脉传滇黔,瓜瓞绵绵,兰桂齐芳。咸丰苗乱,族人遇难,半数身亡,产业皆空。因此,谱牒毁缺,损之惨重,是我水城珠树堂王氏之一大不幸也。

老谱是由四川省赤水镇荆州村大坪子族祖言纯公后裔良相、臣相、与同侄永槐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敬录奉送。

百年仓桑,世态变迁,诸多因素,族人离祖别乡,四处徙迁,散落异乡,今有幸觅得玉舍王永(帮)胜支系、双嘎王兴(登)凤支系、月照小屯王兴帮支系认祖归宗,族人皆大喜悦。

家谱前于大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朝赞公首拟修,道光十六、十七年1836—1837年,德宣公等率族人续修。

欣逢太平盛世,国富民强,后裔安居乐业,欣欣向荣,再修族谱,乃族人所昐。故愿任劳任怨,视为己任。考其家谱,多少人事未载,陈旧而残缺不整,族中知其人,不知其根,支派混乱。谈家谱,论家史,族人知之甚少。且,仑公之上世系未记,堂号来历不明,使人忧之,故发动众族捐资出力,再修家谱。正本清源,理清世系,明白堂号,使我王氏生息繁衍,居于黔地凉都而有据可考。

于本世纪二千零二年始,寻根访祖。凡属珠树脉派归宗入谱,历时九年有余,确用心良苦。

秦末,王威为杨州敕史,后归太原广武,称太原郡王氏始祖。

唐朝王勔、王勮、王勃世称王氏三株树,因名珠树堂。

为考其详,曾四次入川,在古蔺、水口镇、赤水、筠连、兴文、纳溪、大足龙水镇寻故地、觅宗族,岂知后裔?

再南下浙江湖洲,在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查证,清朝《太原王氏谱》载,仑公是太子晋五十二世孙。

又北上河北滦县,查证整公故居位于滦县周王山村。觅其宗亲王金庭支系是同宗。查证安徽省马安山市当涂县黄池镇福光村王家银支是珠树堂同宗属王勔支系

悠悠六百年,万里寻宗亲,历尽艰辛,多方考证,为家谱再修而备之。现世系清,堂号明,人物事记在卷,斑斑可考,是众族百年之大幸事也!水知其源,树知其根,人知其祖。故完整家谱,流传后裔,是为序也。

徵公十三世孙隆进

二零零九年春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