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系考证的十三种方法

世系考证的十三种方法

 

目前,同一个支族的上源在不同的老谱中存在着不同世系源流的记述。对此,在编修新谱时存在着二种不同观点:一种是通过尽量科学、合理的考证,提出一条新的比较正确、合理的世系源流图,敢于通过考证纠正老谱中的错误之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老谱中记载的上源世系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不能改变,因此不同老谱记载的世系源流都只能保持原样,仍然是各记各的,形成了“各谱记载不同,不知道真正正确的上源世系是什么?”盲目坚持老谱的记载不能改变。

我们认为,过去修谱因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造成不同地区的不同老谱记载的事实,无法进行认真考证而出现形形式式的错误。当代修谱则条件大大改善,就完全应该通过尽量考证,尽可能纠正老谱中存在的错误,尽可能找到比较正确、合理的上源世系。

编辑部经过多年来编辑和考证实践,摸索与总结出一套比较科学、比较合理,从而比较行之有效的考证方法,现归纳为以下十二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1、传统史学考证法:家谱世系研究也就是家族史的研究,是一个特殊的领域,一般把它归属于社会史的范畴。作为一种范式,在具体的研究上,还是可采用传统史学的基本方法,如考证、推理、演绎、归纳等。

2、史、志、谱综合考证:凡国史、方志中有记载的则先以国史为准,次以方志为准。凡国史与方志中无记载的,则参考经典谱或有关比较严谨的支谱的记载,当不同的谱有不同记述时,则以多数谱的记述为准。当史料的记载有矛盾时,应会同其它史料进行历史分析考证确定。

3、世系世代平均年率计算方法:世系世代的平均年率,应该以父亲后裔各代之间出生的平均年差,并以男性为主体作为分析对象。

方法一:一般情况下我国中原流域自古代和近代,男性生育年龄为18至50岁,再考虑婚后早生、晚生、先生男后生女,或先生女后生男、正房不育偏房育、继子、终生不育等多种因素,以18至50岁取其中间值,即:(15+50)÷2=32.5岁为平均生子年。

方法二:按历史年代数除以世系世代数计算世代年率,例:太子晋公元前565年,王览生于公元206年,按36代计,即(-565+206)÷36=21.4年世代。

以方法一、方法二两式相加:即(32.5+21.4)÷2=26.9年。也比较合理。

李道生先生曾研究出版一部宗谱的专著,他用五组宗谱的男性出生年代为依据,计算出世代出生平均年率为33年。

实际应用时,也不能教条,一般平均在20—35年之间均可考虑。

4、世次排序计算方法:世次计算与对昭穆的理解有关,如编辑部最近公布的《关于琅玡江左王氏上源的考证总结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提到的“王元四世孙王吉”有以下三种理解方法:

第一种理解是“元”为一世祖,中间隔二位先祖人物,则“吉”为四世。如《新安谱》的“元—诚—渊—吉”。

第二种理解是“元”的儿子才算是一世祖,“元”与“吉”中间隔三位先祖人物。如《台北通谱》的“元—迁臣—中—乐—吉”。

第三种理解是“元”与“吉”中间有四位先祖人物。如《通谱》的“元—忠—浑—曜—袭—吉”。

总谱局已经界定,在我们撰新谱时就将以“始祖”为一世祖,其儿子为二世祖,……。依次类推。但对于老谱中的昭穆世次排列,就要研究并领会老谱中的意思而相机处理,因为老谱存在上述三类方法。当然这给我们研究老谱确实带来不便,但这是历史事实,就看我们的理解水平了。

5、结点考证法:以历史上的显要人物(史志上有记载的历史人物)为结点,重点考证好某一时段上的结点名人(即结点上的先祖人物)的世次代数,再考证两个结点中间的先祖人物。如《报告》中第一时段中的太子晋、宗敬、错、翦,元等;第二时段中的元、吉;第三时段中的吉、音、融:……,等等。论证好结点上的人物,其余中间的人物则可根据节点人物的生卒、历史事件及其他旁证等资料,予以考证推断确认。

6、分段考证法:例如《报告》中由于从太子晋至王导的世系源流,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等朝代,时间跨度大,为便于按照先祖名人与历史事件特点,比较准确地考证,采取分段考证,最后综合的方法。现分以下四个时段进行考证:(1)太子晋至王元;(2)王元至王吉;(3)王吉至王融;(4)王融至王导。最后就可综合成太子晋——王导世系图。

7、源流比较排除法:在每个时段首先列举不同资料所载的世系传承图典例,再进行具体分析比较,按史实进行比较取舍,排除比较不合理的典例,然后提出比较科学的(或比较合理的)世系传承图。

8、远近侧重法:在源流问题上,对于远祖,采取重其历史文化认同,经过考证,按照有所史志或谱载资料依据的上源世系,确定本族开基始祖。对于近祖则重其血缘,坚持“行吾所明,不行吾所不明”的修谱原则,考证其传承世系,将其血亲衍派勾勒清楚。

9、拓宽视野法:拓宽中华王氏源流知识的视野,通过了解整个中华王氏源流的知识,以帮助和增强对本支族的上源世系的了解。作为一个中华王氏文化研究工作者和王氏文化源流考证工作者,必须对中华王氏主要源头如姬姓王、子姓王、妫姓王;以及姬姓王中太子晋下的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三槐王氏、开闽王氏等主要先祖的名讳要有所了解,以便在某世系源流中能辩别出先祖们所属的支派,这将大大增强世系的考证能力。事实证明,一个寻根者,或某支族的上源考证者,必须熟悉各大系王氏源流中的主要先祖名讳,才能辩别所考证的上源世系源流中有无混入其它派系的先祖,从而能够比较准确地考证与确认本支真正的上源世系。

10、坚持四个“认同”原则法:对于一个支族的世系传承源流,应通过以下四个认同要则予以认定。

第一个是血缘“世系传承认同”,也就是从古至今有家谱产生以来的父系传承的血缘关系的认同。

第二个是“宗法传承认同”,即过去的立嗣与出嗣制度、入赘、过继、领养和当今的男女平等等,都应给予认同。

第三个是“文化认同”,对于一些支族的外纪世系出现较长时间的断代,确实无法认同属于有关主流支脉时,可由本支族人自愿选择认同某个主流支脉(也叫归顺),或者确认为“寻源”支系。

第四个是“家族认同”,无论任何认同方案,都必须经过该支族人的认同,才能最后确定。

11、“留同存疑”法:当一个家族的外纪世系或内纪世系中的传承某代有不同观点时,首先应理出一条证据较充分并符合上述认同原则的世系源流为主流传承,作为修谱委所确认的世系源流。对于其它不同的“疑点”,凡无任何依据的要舍去;凡有所依据的也可在谱中作补充说明,作为保留。以供后人参考,让后代贤达再继续考证。

12、范字(字辈)对照法:范字即字辈是人们为了在自己的名字里体现兄弟、姐妹等关系而从文字形体上在名字结构中采用规范性的字或字根。范字可分为家庭范字与家族范字。范字的产生是由家庭开始的,是父母为子女命名时有意识加以规范的行为。随着历史的推进,几代人的范字便可以使一个家庭的谱系变得眉目清晰,条理井然。随着家庭范字的广泛使用,人们逐渐意识到,范字对于理顺整个家庭的谱系关系有十分奇妙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于是,家庭范字又进而发展为家族范字。家族范字是由家族的先祖为后代规定的范字。这种范字,一次可规范几代人,甚至数十代人。

家族范字在宋代已较完善,到明代较普遍使用。但各家族执行时往往有灵活性,目前我国城乡使用范字有差别,广大农村,许多家族都有谱,农民热爱新生活,又迫切希望世代相传的族谱能延续下去,家族范字在继续使用。在城市,由于现代文明的影响,人们又多半远离自己的家族,因而家族范字就不那么流行,家庭范字仍受欢迎。但无论城市与农村,乃至海内外,范字(字辈)是人们寻根认祖、宗亲联谊的重要线索。因此用字辈对照法进行寻根或考证,也是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使用范围有限。

13、地区就近交流寻查联宗法:某些大的支族在一县或附近数县繁衍迁徙,由于过去交通、通讯的不便,或很长时间未修过谱,造成附件数支是同宗却互不了解。例如贵州威宁县有一支明初王绳武(将军)支,在云南镇雄、贵州毕节、赫章等分布许多支族,最近通过互相交流寻根,几十年未能解决的问题就在附件解决了。

(来源:当路王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