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当路王氏源流

东海当路王氏源流

 

清代学者钱大昕在评论《唐书宰相世系表》时认为,包括唐代多位首辅在内的世家牒谱,多数存在“记近事则有征,溯远胄则多舛”的瑕疵,主要原因是“由于信谱牒而无实事求是之识”。这个观点除了在忽视宗谱的民俗学特征方面存在偏颇之外,大抵是精当中肯的。推究东海当路王氏的源流,亦未敢轻言精详,只能依据比较可靠的史料叙其大略。

东海当路王氏的本源来自华夏人文初祖黄帝。《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称轩辕氏。母曰附宝,之祁野,感北斗而孕,生黄帝于寿丘,即山东曲阜县东北郊。及长为有熊国君,后统一北方,以土德王,故曰黄帝。因其生活于姬水,又改公孙为姬姓。

黄帝传玄嚣,三传而至后稷,为西周始祖。十四传而至文王姬昌,于渭水姜尚,部落大盛,至武王姬发终灭商而建西周,京于镐。十传而至幽王宫湟,国势大衰,再传平王宜臼,乃迁都洛阳,是为东周。十一传至灵王姬泄心,初立太子晋为储君,因其直谏废为庶人,由其弟姬贵嗣为景王。

姬晋后裔宗敬,官至东周司徒,时人曰王家。《潜夫论志氏姓》载,宗敬“其嗣避周难于晋,家于平阳,因氏王氏”。其时已届春秋战国。宗敬十四传而至王元,秦际入仕,频阳高第,其孙翦、曾孙贲、玄孙离为大将终灭六国。王元之子王蠋,蠋公生子王熙。熙公秦末仕于南阳,为郡尉、寻因不满暴秦苛政而去官避居彭城,遂占籍沛县。熙公为东海当路王氏一世祖。

王熙子陵公,初为沛邑豪士,秦末大乱,西入南阳,凭借乃父郡尉宿望及高第名专用聚众数千人。刘邦还击项羽,陵以其兵属之从定天下,因功于汉高元年八月甲子封安国侯,食邑五千户。惠帝即位遵高祖之嘱迁陵为右丞相,家于长安。汉高二十一年,陵公卒,其子忌于高后八年嗣袭哀侯,子斿孙辟方俱袭侯爵。辟方生二子,长定公,次乘襄。

王定于元狩二年袭侯爵,元鼎五年坐酌金免,因惧祸离京北上,游于燕幽之间,后其弟长安公王乘襄昭复其家,定公进退失据竟占籍涿州高阳,寻卒。王定子王尊,字子赣,少孤,家贫不能立,为人牧羊。及长博学通史,太守除为辅书佐,后为美阳令。元帝幸雍地,以王尊为高第之后擢为安定太守,迁益州刺史,寻荐为东平王相,因直谏不容于王被免为庶人。后大将军王凤奏请尊为司隶校尉,又改任京兆尹,由于触犯权贵再度免官。王尊乃游历天下,至东海郡朐县,采山钓水,见雅景可观,以为后世必出人杰,顿萌云栖之志,遂筑庐卜居于山阿,此地即今之云台山当路村。未几,成帝沸于民意,又起王尊为徐州刺史。后卒于东郡太守任上。王尊之子王仲入仕京兆尹,不久免官,深以为宦海险恶,乃遵父嘱举家避居东海朐县,遂占籍于此。当路王氏向奉尊公为东海开基祖。传五世,子孙日繁,分居于东海郡诸县。王魁之玄孙王翼,生子王超,超公生子王朗,为十四世。王朗以经学入仕,东汉末为会稽太守,入曹魏为大司徒。其子王肃继家学入晋为卫将军,生女元姬,嫁文帝司马昭,生武帝,封文明皇太后,其兄弟八人俱跻仕封爵,东海王氏遂成名门而开一代新派,显贵两晋数百年。

王肃之子虔,虔公生隆,隆公生景,景公生雅,雅公生准之,准之生僧修,为二十二世祖,祖孙俱仕宦。僧修六传至福畴,福畴七传至锦公,为三十六世。锦公生言,任黎阳令,占籍大名莘县。言公之子王彻,后唐五代同光年间状元,官左拾遗。彻公之子王祜,宋太祖时任监察御史,因直道不容于时,尝于庭中植三槐明志,以为后世必有为三公者。后其次子王旦果拜相位列三公,乃以三槐名其祠堂。至此,东海当路王氏始有三槐堂号。

旦公后裔多名公显宦,能世其家,入南宋枝传四方,至元代家声稍减。明中期,当路本支崛起,嫡派后裔规公中举入仕,其孙王璟以进士济美。传至五十九世,鸣鹤公以武进士跻仕,以功累迁两广总兵,晋都督世袭侯,万历朝誉为“天下将才第一”,文采武略独步于时。家声播于淮海,子孙均能克绍箕裘。

清一代,当路王氏再传嫡派潍县人寿彭公,以状元而抚湖广,清末王氏嫡裔东海朱范王得胜公以军功迁江西南赣镇总兵,官极首品,一洗寒素,门楣得以重光。民国以降,当路王氏后裔枝繁叶茂,分居苏北鲁南二十一个县市,支属七十余派,迄今已繁衍至八十代,蔚为茂族,蜚声海内。

(王统葆  当路王氏七十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