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车溪王氏祖源论证

于都车溪王氏祖源论证

王光订(辑录)

 

于都车溪王氏(也称雩都车头王氏)的祖源问题,由于此前的七次修谱皆未能完全理清或者解决上源接续问题,一直是该族裔孙普遍关心的问题。作为车头王氏裔孙,近年又参与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会和赣南王氏宗亲联谊会事,接触到各方面的资料较多,对车头王氏的祖源问题进行探讨和论证,责无旁贷。

一、十五郎生辰记载与族人已形成的共识

十五郎生辰与初修族谱时间和任职兴国主簿年岁寻源辨析:车头王氏自明代嘉靖甲午年(公元1534年)初修族谱告竣,离谱载的“十五郎”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擢为兴国主簿时,已有257年之久。始修族谱记载十五郎宋宝庆二年丙戌(公元1226年)正月初二生,自十五郎公出生至初修族谱时间已有308年,如果按这个生年来推算,十五郎公擢为兴国主簿时51岁,如果还加上一个“避锐竹坝”的时间,宋末元初社会普遍动荡。车头始祖与文天祥共同抗元,据史料记载,元人自公元1259年(宋开庆年)开始侵犯宋朝,文天祥因力主斩杀宦官董宋臣遭拒,曾遭屡次贬官,公元1274年(宋咸淳十年)起任赣州知州,次年接诏率军勤王破涕而哭,并于宋景炎二年五月率兵从汀州入兴国,此时,文天祥抗元部队收获了大片被元占领的州县,福建、广东、江西、湖南纷纷响应,但赣州城却在元人把守中,于是率兵围赣。此时,元朝主将李恒一边派兵援赣,自己率精锐武装入兴国,大败文天祥军,“降其众二十万”,文天祥败走东坑,妻小也被俘。此后,兴国三槐一支翁派子孙都拒为元代官请入仕,整个七堂郎长后裔皆从文从教从商,未曾在元人朝中任职,以报宋室给予三槐后人的世代恩典。如果车头谱载的这个生年宋宝庆二年丙戌公元1226年的十五郎是他的确切年龄的话,“避锐”一说是客观存在的可能,但从宋宝庆二年出生的这个时间年龄段并不太符合轰轰烈烈开基的黄金年龄段和时代背景,但“避锐”也总不至于寄人篱下太久,找一个地方垒几间简易房安身却完全可能。在考察族谱生年时,必须引起族人对此历史背景的重视。

因为时隔三百多年,如果车头族谱记载有误,谱载的十五郎生年是其父亲德庆公生年,据兴国族谱记载,德庆公妣钟氏葬南门坳上蛇形壬山亥向,妣钟氏葬春口象形午山丁向,说明德庆公一生都是在兴国终老的。德庆公二哥正夫公(万六郎)是国学博士任承事郎,其三哥直夫公(万七郎)也是国学博士授太庙斋郎掌祠官,大哥德卿和四哥德坚以及德庆公本人兴国族谱没有明确的官衔记载,车头族谱对兴国主簿一职交待得如此详尽,说明这个职衔是十五郎公的,不会有任何怀疑。

族人已经形成的共识:车头王氏族人对记载的一至二世出生年龄从无有任何异议,对“世家汴梁、宋景炎二年擢兴国主簿、时元兵袭城避锐竹坝、后经雩都车头见兹山奇水秀、遂卜居焉”的记载也一直认同,只是一些历史知识丰厚的族人认为局部有不准确的释义。但初修族谱编撰者吉水庠生罗宗阳序言所述“今观雩都车头族谱,何以异于是?其始也,本诸十五郎一人,盖宋代之龙门伊阙也。其时有兴国竹坝、雩都车溪、会昌湘乡之盛,浩乎若三江之沱也!……析其源,则汴梁之祖,遥遥华胄。有若黄河之水自天上来。谓其出于星宿火墩,宜也,非诩也。然祖始于十五郎而以上不及焉者,何也?亲尽则祧。亲尽,则曷为不及。”这些表述说明了几个节点:一是车头王氏出自汴梁旺门大族,但为何十五郎以上未及记载,是因为谱为亲作,上面的源流按“亲尽为祧”的法则忽略不记。二是“兴国竹坝、雩都车头、会昌湘乡”为兄弟亲支,也与我始修族谱“避锐竹坝”一说吻合,三乡之盛有血脉裔传关联。三是如果确有血脉裔传关系,即至少兴国竹坝王氏(也即兴国城南王氏)的族谱会有车头王氏的上源记载。但罗宗阳述“自宋景炎由汴梁而官兴国时,元兵袭,天祥而李恒师焉”的记载,元兵李恒师袭兴国文天祥抗元武装事,经笔者考证宋史、赣州府志及兴国县志记载为准确表述,不存在争议。据《元史.本传》载:“李恒,字德卿,西夏人。授江西宣慰使。文天祥兵出兴国县,围赣州。或言天祥坟墓在吉州者,若遣兵发之,则必下矣。恒曰:王师讨不服耳,岂有发人坟墓之理。乃分兵援赣,自率精兵潜至兴国。天祥走,降其众二十万。至元十四年,拜参知政事,行省江西。”证明车头王氏族谱记载与国史记载相吻合,家史与国史相映证足以置信。但“自宋景炎由汴梁而官兴国”明显与史实不符,宋景炎二年始祖十五郎不可能由汴梁而官兴国,因为北宋自靖康年后已经名存实亡,其时十五郎还未出生,南宋定都杭州后,其时南宋已经汲汲可危名存实亡,加上十五郎生于南宋中后期,朝代都不一样了,哪来自汴梁入官兴国一说呢?但这些记载明显可以判断车头王氏源出汴梁王氏大家、曾经过渡在兴国竹坝(兴国城南),后迁于都车头。这些记述为我后面寻找祖源的考证提供了极好的史料基础。二修族谱编撰贡生候选儒学训导门下外甥宋昌恪序言中进一步考证指出“考宗图以始迁及初有封爵者,准古之别子;以始祖之长子,准古继别之宗。夫十五郎迁雩者也,于礼为别子,别子为始祖也。固宜二世曰庚一郎、丁二郎、丙三郎、宁四郎,继别者也,庚一郎为继别之长子,继宗亦应宜为宗也。”所谓别子者,在古代指天子、诸侯的嫡长子以外的儿子。这里明显指出,十五郎不是长子,是为别子,别子已继别之宗,用了别子作为始祖,明显于礼不合,故宜为十五郎长子庚一郎为始祖,于礼较合。这再为我们寻找祖源提供了十五郎至少不为其上源长子的一种铁定的事实。需要指出的是,宋昌恪作为门下外甥,也作为雩都县大儒,其学问一直问鼎于都之首,《赣州府志》人物志文苑篇有宋昌恪的传记。传记中称:“宋昌恪,字敬存。雩都人。诸生。少嗜经学,日手一编,至寝食与共。尝汇辑诸家言,采其精粹者,穿考订,务臻祥确。所著《敬存经解》,旁征远引,语有根柢。学使邹炳泰谓其‘儒先粹语,探喉而出’。时望推老宿焉。据《宋道原集》。”不只是他,宋昌悦,宋昌凤,宋光国兄弟皆为当地名士,也是我们车溪王家外甥的骄傲,对他在编谱中的求实精神特别是指出十五郎是“别子”的结论,族人不应当持任何怀疑态度。

二、从十五郎公至兴派到底哪些记载出了疑问?

据车头始修族谱记载,一世十五郎公。宋宝庆二年丙戌(公元1226年)正月初二生。

二世庚一郎公。宋景定五年甲子(公元1264年),相距38年。

三世朝敏公。元至元十五年癸巳六月初六日生。但至元十五年是戊寅年(公元1278年),距庚一郎公生年14年,庚一郎公十四岁生朝敏公有点不合常规,癸巳年是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距庚一郎公生年29年;谱载庚一郎公有五个儿子,朝敏公排行第五是幼子,世上断无14岁的父亲就有五个儿子,就算是29岁生朝敏公,也是不可信的,因为29岁就有五个儿子也不太可能,除非有几房太婆,但谱中记载庚一郎公只妣钟氏一人。所以,庚一郎公至朝敏公的生年记载是严重存疑的。

四世原派。原存公元泰定三年丙寅(公元1326年)生,距朝敏公至元十五年(1278年)有48年,距泰定三十年(1293年)有27年;如果按照朝敏公至元十五年戊寅公元1278年出生计算,朝敏公48岁才生长子原存公;如果按照朝敏公至元三十癸巳年公元1293年出生,朝敏公是33岁生长子原存公。大家知道,朝敏公有五个儿子,如果48岁生长子,按最快的速度三个年头生一胎,五个儿子也需要至少15年时间,也就是说朝敏公63岁还在生子,并且要连续4次“三年抱俩”,并且兴国谱载这个朝敏公还育于一女,这不太符合生育规律,这里,朝代纪年再一次发生错乱。我个人认为,如果确信三世记载的朝敏公就是其本人的话,朝敏公生于元至元三十年戊寅也即公元1293年才算合理,33岁生长子原存公可以理解,因为朝敏公曾先妣刘氏继娶方氏,是否因为刘氏未得子而又另娶方氏才得子呢?谱中虽未明记,但其33岁方得长子却是情理之中。当然,在十五郎公至朝敏公之间有无漏代记载,我们后面再论。

五世举派。原存长子举升明洪武二年己酉公元1369年生,相距43年;原存三子明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生,相距49年。明代洪武年间已经是安定盛世,举升公妣廖氏生七子,如果43岁才生长子,一个有7个儿子的人,43岁生长子要延续到什么年龄呢?如果49岁生长子的话,就更不可信了。这里再一次暴露了车头王氏族谱可能漏记代数的可能。

六世振派。因为距离明代甲午年始修族谱时间较近,六世振派以下世系明晰,生年合理,无须重新考证。

综上所述,可以做一个结论:十五郎公是谱记的开基始祖,其生年是否十五郎本人真实年龄需要根据比照兴国老谱进行分析论证;十五郎在兴国城南王氏中属于哪一支具体叫什么名字需要进一步查证明确;谱记的开山祖十五郎公至举升公的生年属性及代差记载严重存疑,需要同兴国老谱进行比照分析重新结论;振派以下的生卒年葬记载符合代差规律,是准确的谱记;举派以上的世系需要重新明确。

三、兴国城南王氏一至四修族谱过程与车头王氏启动始修族谱比照分析

据宋淳佑六年丙午岁(公元1246年)秋兴国城南王氏七郎堂长支七世嗣孙太庙祠器公甫公首修和元至元二年丙子岁(公元1265年)三月九世孙辰翁公二修的族谱可以明显看到,公甫公首修时自太子晋王子乔到兴国王氏第七世,辰翁公二修只差二代人,并且在序言中明确表述了“七世以前依太庙磁器公甫记述”字样,其时车头谱记的十五郎公(公元1226年生)已经出生,十五郎公离兴国城南王氏南宋初修族谱(公元1246年始修)也有20岁了,离辰翁公二修兴国族谱(公元1265年)时十五郎公已经39岁了,兴国一修二修肯定有十五郎公的相关记载。兴国城南王氏三修族谱是十五世孙凤举公在明嘉靖十三年甲午(公元1534年)八月中秋搁笔告竣,此时十五郎公已经308岁了。按理,兴国的始修二修会有十五郎公的生年或娶氏记载,三修族谱当有生年、娶氏、殁葬记载。

十分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是,这一年车头王氏的初修族谱也正式启动。

明嘉靖甲午年车头王氏与兴国城南王氏在修谱事宜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何没有合谱共修?为何在同一年车头与兴国城南王氏同时启动修谱?车头王氏在五修族谱时因兴国城南王氏出据了明嘉靖甲午年的合约,称遭到了三房的反对,故甲午年未能合谱共修。查兴国一修、二修、三修族谱得知,兴国城南王氏三大房,指的是元珍公位下的五个儿子德卿、正夫、直夫、德坚、德庆,因德卿、直夫传了三世后泛传,三大房指的是,一房元珍公次子正夫公位派,二房元珍公四子德坚公位派,三房元珍公五子德庆公位派。兴国城南王氏三修族谱担任主事的是大房直夫公位派兴国王氏第十五世孙凤举公,时年81岁;倡议编集贵盛公是正夫公位下兴国城南王氏十九世孙;倡议编集贵祖公是正夫公位下派兴国城南王氏十九世孙;倡议编集凤传公是正夫公位下派兴国城南王氏十九世;倡议编集俊茂公(水东双坑口世系)是二房德坚公位下派兴国城南王氏十八世孙。德庆公房只有可翁公门下派凤翰公进入倡议重修名单。从兴国三修族谱任编集名单可以看出,主要还是大房直夫公房和二房德坚公房主事与事。因此,可以初步推断,德庆公房在三修族谱时,三房德庆公房可翁支,未曾邀请本属德庆公房位下派的车头王氏参与到兴国城南王氏的三修族谱事宜中(车头王氏属于三房德庆公房,后有详论),在兴国四修族谱时,曾经对车头王氏在德庆公房谱中出现不可思议的记载(后有详论),为车头王氏后来续接祖源造成许多不便。时车头王氏已经传至子派以后的世派邦派兴派并在当时已形成丁财贵之旺族,在子派和世派都有大宾职衔,所谓大宾,就是族人公推的族正主事人员,对于修谱这类公益事业还是会有人负责的,不存在不积极参与到兴国三修族谱事宜中去的问题,因为三房德庆公房还有一支人,那就是德庆公位下十五郎公达公的第四子希周公妣杨氏名下的三个儿子可翁、上翁、敏翁传人,他们同是十五郎公达公传人却没有迁徙在车头而居住并繁衍在兴国。这与族谱记载的合约合修未成甚有关联。从十五郎公的二个儿子希富公和希章公的后裔被记载在直夫公和德坚公房派系下,就可见端倪(后有详论)。

四、兴国城南王氏一至四修族谱一至十六世系详列

第一世:佑公,彻公之子,字景叔,文武忠孝,仕宋太祖为殿侍御知制诰,谴使魏州许以使还时,王溥为相,魏节度使符彦卿因飞语集寡公止,按:其家僮挟势恣横力奏彦卿无异志,旦曰五代之君多以倩忘希无辜致享国不长,太祖怒贬华州行军宾饯都门,谓公曰:意卿作王溥官何如?公笑曰:佑不愿,臣之二郎可任其职,公于是创居第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后必有为三公者已。次子旦果入相,中外称贤,天下谓之三槐王氏云。妣谢氏,生子四:懿、旦、协、旭。

第二世:旦公,佑公次子,官至平章事赠魏国公谥文正公,配敖氏,生子三:雍、冲、素。

第三世:素公,旦公三子,字仲仪,既升台宪风力应劲,宋仁宗亲除四谏官,公其一曰尝与同列奏事上不怪众皆引去公论列是非必称旨乃退帝曰王素真御史时目为独击鹘出入侍从三十余年,官至端明殿学士工部尚书谥懿敏。妣谢氏,生子一,启后。

第四世:七郎堂长,讳兴,字启后,谏议大夫,有像赞,由进士任萍乡簿转江夏丞升江西虔州赣令,任满乐所治山水之胜,居郡城凤凰池,因创出业于兴国,晚遂居其邑南二里七甲许地名曰梅福山,是为兴国王氏始祖,时令俱称堂长,旧谱出名惟称行令,重修亦不敢擅易其名字者,因其旧示传信也公生于宋嘉佑四年壬辰六月十一日,殁于宋靖康元年丙午三月初一日,寿七十有四祥传墓志。妣谢氏,封安生,殁失考,夫妇合葬于雁云桥仙鹅挽水顶尖壬子向,殿中侍御史邑人李公格铭记其墓,夫妇副葬木偶大虎形。生子一:可才。

第五世:六郎承事,七郎堂长子,字可才,名贾(贾前加木),有像赞,以祖荫任慈溪县尉升承事郎南昌丞,生于宋绍圣元年甲戌正月初七日,殁于宋绍兴二十三年癸酉二月十一日,享年六十,葬双雁飞侧月形乾亥向。妣彭氏,生于宋绍圣二年乙亥四月初八日,殁于宋绍兴二十六年丙子三月二十日,合葬夫坟。生子一:大中。

第六世:大中,行念八郎,名一,生于宋宣和六年甲辰十二月初一日,绍兴二十四年所居被火,徙居城南丁字街之店场,以为定居之所。殁于宋开禧三年丁卯八月十八日,寿八十有四,未详任所,旧谱惟载妻李氏封淑人。妣李氏,生于宋靖康元年丙午九月十五日,殁于宋嘉泰三年癸亥十月初十日,夫妇合葬于上石窖织女穿梭形辰山巽向。生子一:子文。

第七世:子文,大中之子,行三郎,名彬,生于宋绍兴十六年丙寅六月二十二日,殁于宋绍定六年癸巳四月十八日,寿八十有八,葬石门白竹滩月形。妣陈氏,生于宋绍兴十八年戊辰五月初七日,殁于宋绍定四年辛卯六月二十日,葬春口杉树下。公晚年以生七子人众复居孝行坊。按:七子中惟元珍一派世次明载,馀六子世久旧谱无传今亦不能详,岂真皆乏传耶姑缺之。生子七:元用,元珍,国用,国春,国正,元实,元英。

第八世:元用,念六郎缺。元珍,子文次子,行念七郎,生于宋乾道三年丁亥四月初九日,殁于宋淳佑四年甲寅十月十一日,享年七十有八,葬春口舍屋场。妣谢氏,生于宋乾道四年戊子三月初三日,殁于宋淳佑元年癸丑五月初七日,葬赣县西岭。继胡氏,生殁失考,葬华严堂。生子五:国卿、正夫、直夫、德坚、德庆。国用,念二郎缺。国春,念三郎缺。国正,十四郎缺。元实,七十二郎缺。元英,七十三郎缺。

第九世:德卿,元珍长子,行万五郎,生于宋绍熙四年癸丑二月十一日,殁于宋咸淳二年丙寅三月初七日。妣钟氏,生殁失考,夫妇合葬坳上铁柱岗。生子一:公悦。正夫,元珍次子,名铨,行万六郎,有像赞,习诗经由邑庠升国学任承事郎,生于宋庆元二年丙辰三月初一日,殁于宋宝佑二年甲寅五月三十日,享年五十有九。妣钟氏,生于宋庆元元年乙卯三月初三日,殁于宋宝佑四年丙辰十月二十日,夫妇合葬梅福山蟠龙形寅山申向。生子五:公耆,公明,公甫,公质,公美。直夫,元珍三子,行万七郎,有像赞,以明经由邑庠升国学遇圣寿诞恩授太庙斋郎掌祠官,生于宋嘉泰二年壬戌三月十一日,殁于宋宝佑二年甲寅二月十一日,寿五十有三岁,葬澄龙下园坪象形牙关穴巽山巳向。妣谢氏,生殁失考,葬观音塘人形坤山申向,夫妇选葬阳岭脚下井形乾山巽向。生子四:公彩,公贤,公俊,四郎。德坚,元珍四子,行千一郎,生殁失考。妣谢氏,生子二:公亮,公著。德庆,元珍五子,行十一郎,生殁失考,葬南门坳上蛇形壬山亥向。妣钟氏,生殁失考,葬春口象形午山丁向。生子四:公宏、公圭、公瑷、公达。

第十世:公悦,德卿之子,行关一郎,生于宋嘉定十四年辛巳殁失考。妣谢氏,夫妇合葬铁柱冈。生子三:一郎夭,二郎夭,细四郎。公耆,正夫长子,行二十一郎,习诗经由邑庠升太学任靖海尉升国学博士,生殁失考。妣肖氏,生殁失考,夫妇合葬华堂前。生子一:希仲。公明,正夫公次子,行闰三郎,生于宋开禧三年丁卯三月十一日,殁葬失考。妣刘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二:希禹,希稷。公甫,正夫公三子,行闰四郎,习诗经由邑庠生升国学任太庙祠器官,生于宋庆元三年丁巳十月十一日,殁于宋咸淳七年辛未二月十一日,寿七十有五,葬本隅白竹坑走马攀鞍形丑山癸向。妣刘氏,生于宋庆元四年戊午四月十八日,殁于宋咸淳六年庚午十月初六日,葬郑塘湖屋后飞凤形向,公年五十馀元子血抱亲房万七郎幼子小四郎之子为嗣,字曰希舜公墓原有铭天顺间,附葬其碑石脱落不成章已。生子一:希舜抚堂弟四郎子为嗣。公质,正夫四子,行闰六郎,生殁葬失考。妣陈氏,生子一:希张。公美,正夫五子,行大四郎,生殁失考,止。公彩,直夫长子,行富一郎,生殁葬失考,妣钟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希仁。公贤,直夫公次子,行闰八郎,习诗经由邑庠生升国学任南昌学教谕公孝友兼举常备族谱样行自撰有序,其学行端足为士林所矜式,生殁失考。妣张氏,夫妇合葬父坟,生子二:希圣,希曾。

公俊,直夫公三子,行闰十八郎,生殁葬失考,妣刘氏,生子一:希程。四郎,直夫四子,生殁失考,葬本隅苦竹坑虎形寅山艮向。妣谢氏,生殁未详,合葬父坟。生子一:希舜过继堂兄公甫为嗣。公亮,德坚次子,行念三郎,生殁葬失考,妣刘氏,生殁失考,夫妇合葬埠头东坑塘蛇形癸山丁向。生子一:希鲁殇。

公著,德坚公子,行闰七郎,夫妇生殁失考。妣李氏,失殁葬失考。

公宏,德庆长子,行闰十八郎,生殁失考,妣钟氏,生殁失考,生子一:希杰。公圭,德庆次子,佛郎,生殁葬失考。止。公瑷,德庆三子,丙郎,生殁葬失考。止。公达,德庆四子,行十五郎,生殁失考。妣刘氏,生殁未详,夫妇合葬白竹坑凤形。生子五:希富、希章、希升、希周、希允。

第十一世:细四郎,公悦三子,生殁葬失考,妣钟氏,生殁失考,葬铁柱岗。生子三,俊翁、谆翁、文翁缺。希仲,公耆之子,生殁失考,葬郑塘湖八角塘出洞蛇形。止。希禹,公明长子,行季三郎,习诗经游,邑庠生,生殁葬失考。妣吕氏,失殁葬失考。希舜,公甫公之子,行四郎,善行有司举为耆宿民多怀惠,生于宋淳佑九年己酉五月初四日,殁于元皇庆二年癸亥三月十四日,享年六十有五岁,妣氏,生殁失考,夫妇合葬本隅苦竹坑虎形寅山艮向。生子二。继钟氏,生殁失考,葬小山苦竹坑尾瓜藤形卯山甲向。生子一,共三子。(按:公血抱时本生祖父太庙斋郎掌祠未几殁,当宋咸淳辛未年祖掌祠临危之际,念骨肉之情亲口处将田米九十四石店房等业与公次年壬申孙希圣合伯叔之子希仁希程并族长亲书关约与希舜执去今二百六十有年约尚存,而斋郎府君之世渐徽公自念本斋郎幼子后遂命子辰翁又即幼子文福是其派壬翁为嗣,其骨肉之情至矣,噫后之子孙世世不忘斋郎掌嗣父子祖孙之情云。外史萧翰书。)生子三:定翁、辰翁、震翁。希张,公质之子,生殁失考,止。希仁,公彩长子,行庆七郎,生殁葬失考。妣吕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二:道翁、壬翁。希圣,公贤长子,生殁葬失考,即奉父命之约,拨田与叔四郎希舜者希程,公俊之子,生殁未详,尝试登真观天符堂。希曾,公亮之子,生殁未详,妣钟氏,生殁未详,夫妇合葬渣江夫妇迁葬阳岭脚下井形与祖考附葬同厝。希杰,公宏之子,生殁葬未详;希富,公达长子,生殁葬未详,妣谢氏,生殁葬未详,生子二:云翁,建翁止。希章,公达次子,生殁未详,葬何岭大龙坑板山下虎形丁山癸向,妣钟氏,生殁未详,葬旧树下人形辰山巽向,生子二:信翁,立翁。希升,公达三子,生殁未详,葬社口祖山上,妣吕氏,生殁未详,生子一:庆翁止。希周,公达四子,生殁未详,葬岭背虎形辛山西向,妣杨氏,生殁失考,葬花园后坟,生子三:可翁、上翁、敏翁。希允,公达五子,生殁葬失考,妣谢氏,生殁失考,生子二:元翁止,益翁止。

第十二世:云翁,希富长子,生殁失考,葬梅福山,妣吕氏,生殁失考,与夫合葬,止。(注:此世系资料三修族谱时修订在二房德坚公位下)信翁,希章长子,生殁失考,妣钟氏,生殁未详,葬崇贤上河岭背大龙坑板山盈下虎形子癸向。(注:此世系资料三修族谱修订在二房德坚公位下)立翁,希章次子,生殁失考,止。(注:此世系资料三修族谱修订在长房正夫公位下)可翁,希周公长子,生殁未详,葬王屋山人形乙山辰向,妣肖氏,生殁未详,与夫合葬,生子三:明福、守福、仕福。上翁,希周公次子,生殁失考,妣李氏,生殁失考,夫妇合葬方太社口高椅形午丁向。止。敏翁,希周公三子,夫妇生殁失考,葬社口荷塘坳祖山上,妣钟氏,合葬夫坟。生子一:安福。

以下是兴国城南王氏四修族谱德庆公位下资料:

第十三世:明福,可翁长子,生殁失考,葬花园仙人形丑山艮向,妣罗氏,生殁失考,合葬夫坟,生子三:国深、国琦、国安。仕福,可翁公三子,生殁失考,葬社口人形面北,妣孙氏,生殁失考,生子一:国安。安福,敏翁公之子,妣陈氏,夫妇生殁失考,生子二:国成止、国琳。

第十四世:国深,明福长子,生殁失考,妣罗氏,失殁失考,继杨氏,生殁失考,与夫合葬社口祖山,生子五:逊谦、正谦、达谦、甯谦、敏谦。国琦,明福次子,明书经由邑庠升胄监,生失考,殁于京归,葬花园。妣金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二:迪谦、朝敏。国安:仕福公之子,生殁失考,止。国琳,安福公次子,妣氏,夫妇生殁失考,生子一:才谦。

第十五世:逊谦,国深长子,失殁失考,葬社口祖山,妣陈氏,失殁失考,合葬夫坟,生子二:子钦、子端。正谦,国深次子,生殁失考,失殁失考,葬祖口凤形面西,妣肖氏,失殁失考。达谦,国深三子,生殁失考,葬社坛边蛇形丁山未向,妣张氏,生殁失考,合葬夫坟,生子二:子琏、子鉴,生女一:适北隅钟宾招。宁谦,国深四子,生殁失考,妣杨氏,失殁失考,生子二:子彪、子魁,续杨氏,生于明永乐十七年己亥五月初五日亥时,殁于明天顺四年庚辰正月二十七日,葬荷塘坳。敏谦,国深五子,生殁失考,葬社口荷塘坳祖山,止。迪谦,国琦长子,生殁失考,葬江东庙虎形,妣钟氏,生殁失考,合葬夫坟,生子三:子玩、子澄、子岸,生女一:适方太谢敏容。朝敏,国琦次子,生殁失考,葬江东庙背虎形,继刘氏,生殁失考,生女一:适北隅罗允彻。按:公自成化末年徙居雩都车头开基。才谦:国琳公之子,生殁失考,止。

第十六世:(全部为子字派)。

五、兴国城南王氏与于都车头王氏两地族谱记载比较查证结论

1、关于“世居汴梁”、“避锐竹坝”、“别子”、“丙三郎”的世系两地族谱的相互比较查证结论

车头始修族谱上记载是十五郎公开基,那么兴国城南王氏三修以前的族谱在三大房派下是否有叫十五郎公以及后辈的相关记载,记载的后辈与车头的十五郎公是不是能够在生年、娶氏、生子、墓葬等方面相互对应,具有代数传承和生年考证的逻辑关联?这是确证车头王氏与兴国王氏存在世系传随的关键所在。

查兴国宋元两朝代初修、二修族谱,在第九世中有这样的明确记载:“德庆,元珍五子,行十一郎,生殁失考,葬南门坳上蛇形壬山亥向。妣钟氏,生殁失考,葬春口象形午山丁向。生子四:公宏、公圭、公瑷、公达。”

“公宏,德庆长子,行闰十八郎,生殁失考,妣钟氏,生殁失考,生子一:希杰。公圭,德庆次子,佛郎,生殁葬失考。止。公瑷,德庆三子,丙郎,生殁葬失考。止。公达,德庆四子,行十五郎,生殁失考。妣刘氏,生殁未详,夫妇合葬白竹坑凤形。生子五:希富、希章、希升、希周、希允。”

十五郎公是车头开基祖,那么是不是同兴国老谱中的这个德庆之子公达(十五郎)是同一个人呢?宋昌恪在二修祖谱时考证的“十五郎”是别子,公达公四兄弟,兴国的十五郎公达公是幼子排第四,属于别子。

结论:兴国与车头王氏关于“别子”一说两地相合无异,别子一说成立。

据兴国始修、二修、三修族谱记载,“世居汴梁”来官者只有王素之幼子赣县令七郎堂长(王兴,赣州府志作王希)一人,查该谱系为“(1)七堂堂长(生于公元1059年)-(2)六郎承事(生于公元1094年)-(3)大中(生于公元1124年)-(4)子文(生于公元1146年)-(5)元珍(生于公元1167年)-(6)德庆(兴国四修族谱明确记载“分徙于都车头”字样,妣钟氏,生四子公宏[长子,妣钟氏,行闰十八郎,生子一希杰]、公圭[次子,佛郎,失考,止]、公瑷[三子,丙郎,失考,止]、公达[四子,行十五郎,妣刘氏,生子五])-(7)公宏(德庆长子,行闰十八郎,生殁失考,妣钟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希杰),公圭(德庆次子,佛郎,生殁葬失考,止),公瑷(德庆三子,丙郎,生殁葬失考,止),公达(十五郎,妣刘氏,生五子希富、希章、希升、希周、希允)8)希杰(公宏之子,生殁未详,止),希富(公达长子,生殁葬失考,妣谢氏,生殁葬未详,生子二云翁,建翁止),希章(公达次子,生殁未详,葬何岭大龙坑板山下虎形丁山癸向,妣钟氏,生殁未详,葬旧树下人形辰山巽向,生子二信翁、立翁),希升(公达三子,生殁未详,葬社口祖山上,妣吕氏,生殁未详,生子一庆翁,止)、希周(公达四子,生殁未详,葬岭背虎形辛山酉向,妣杨氏,生殁失考,葬花园后坟,生子三可翁、上翁、敏翁)、希允(公达五子,生殁葬失考,妣谢氏,生殁失考,生子二元翁止,益翁止)-(9)云翁(希富之子,生殁失考,葬梅福山,妣吕氏,生殁考,与夫合葬,止[注:云翁公的这个世系却被记在了兴国城南王氏德坚公位下派敬翁公世系]),信翁(希章长子,妣钟氏,生殁未详,葬崇贤上河岭背大龙坑板山盈[盈前加土字]下虎形子山癸向,[注:信翁公的这个世系也误记在了兴国城南王氏德坚公位下派敬翁公世系]),立翁(希章次子,生殁葬失考,止[注:立翁公的这个世系却误记在兴国城南王氏正夫公位下派辰翁公世系,辰翁公为希舜公二子,希舜公为公甫公养子,公甫公为正夫公二子,正夫公为元珍公二子德庆公二哥]),可翁(希周长子,妣肖氏,夫妇生殁未详,合葬王屋山人形乙山辰向,生子三明福、守福、仕福)、上翁(希周次子,妣李氏,生殁失考,夫妇合葬方太社口高椅形午山丁向,止)、敏翁(希周公三子,妣钟氏,夫妇生殁失考,合葬社口荷塘坳祖山上,生子一安福)。

上面所列的这个世系代数传承,车头族谱所载“世居汴梁”、“避锐竹坝”,我们先关注九世以前世系。“避锐竹坝”已经在前面考证过了,也说明了车头王氏与兴国竹坝的裔传渊源。

结论:“世居汴梁”显然指上祖王佑、王旦、王素及王素子王兴,汴梁来官指兴国城南王氏开基始祖七堂堂长王兴(府志作王希,三槐总谱作王曦),王兴父辈以上世居汴梁,其实在兴国谱中还说到了王兴的祖上属大茗莘人,与国家正史和三槐世系相合;王兴进士及第后由宜春萍乡簿最后升为赣县令晚年离职之后,正是北宋靖康年,他显然是无法回到汴梁开封的祖居地去了,因为此时开封已被金人占领,宋已迁都杭州,王兴居住在赣州之凤凰池(注:现为赣州解放路与和平路交界的标准钟附近的风车巷),后在兴国开基,无论是时代历史背景、兴国族谱记载、赣州府志、名人序言的记载皆相合无异,不容置疑。

我们参照两个世系:一是兴国谱载的元珍五子德庆公,兴国老谱载“德庆(兴国三修族谱在吊线谱中明确记载“分徙于都车头”字样),妣钟氏,生四子公宏[长子,妣钟氏,行闰十八郎,生子一希杰]、公圭[次子,佛郎,失考,止]、公瑷[三子,丙郎,失考,止]、公达[四子,行十五郎,妣刘氏,生子五])”,二是兴国谱载的德庆四子十五郎公达公,十五郎公达公在兴国老谱中未记生年,只有“公达,德庆四子,行十五郎,生殁失考。妣刘氏,生殁未详,夫妇合葬白竹坑凤形。生子五:希富、希章、希升、希周、希允。”车头族谱记载十五郎为“宋景炎二年擢兴国主簿,宋宝庆二年丙戌正月初二日生,殁缺,娶刘氏生殁缺,夫妇合葬本处张邦坑铜锣形癸山丁向,生子四庚一郎、丁二郎、丙三郎、宁四郎”。

结论:德庆公有一支人迁徙于都车头开基有兴国三修吊线谱明确记载,足以证明车头王氏属于兴国城南王氏分支;兴国老谱中的这个十五郎是公达公是德庆之子,兴国三修族谱吊线谱明载“分徙于都车头”,而车头族谱中的这个十五郎属于迁徙始祖记载,二都世系明确,不存在任何歧义;生子概况却像是十五郎公达公的父亲德庆公。

上述结论,先从排行和生子数分析。兴国的十五郎公达公是德庆四子,其四个兄弟丙郎与车头王氏二世记载相合,并且丙郎与丙三郎相合,其实兴国的闰十八郎佛郎丙郎十五郎是同辈兄弟;兴国的德庆公妣钟氏生四子,车头的十五郎妣刘氏生四子;兴国的十五郎公达公妣刘氏生五子,车头的十五郎公妣刘氏生四子。这里明显看得出来,兴国老谱的世系是“元珍妣谢氏继胡氏(生五子德卿、直夫、正夫、德坚、德庆)-德庆妣钟氏(生四子闰十八郎公宏、佛郎公圭、丙郎公瑷、十五郎公达)-十五郎公达妣刘氏(生五子,希富止、希章、希升止、希周、希允止,五个兄弟只有希章、希周房传出,希富希升希允泛传,十五郎公达公夫妇合葬白竹坑凤形)-希章妣钟氏(生二子信翁、立翁止)、希周妣杨氏(生三子可翁、上翁、敏翁皆居兴国)-信翁妣钟氏(翁字排后字)(生子不详,葬崇贤上河岭背大龙坑板山盈下虎形子癸向)-福派(后字)-国派(前字)-谦派(后字)-子派(前字);”车头的族谱记载的世系是“十五郎妣刘氏(生子四庚一郎、丁二郎、丙三郎、宁四郎,其中丁二郎妣萧氏、丙三郎妣程氏、宁四郎妣沈氏后世未记载)-庚一郎妣钟氏(生子五朝达、朝英、朝林、朝德、朝敏,其中朝达、朝英、朝德只有葬处没有娶氏记载)-朝敏妣刘氏(生子五原存、原和、原益、原用、原贵)-原存妣刘氏(生子三举升、举深、举传,葬本里矗石严坑牛形辛山乙向,妣刘氏葬河背朱坑醉翁落帽形后迁葬夫坟)、原和妣杨氏(生子二举政、举清,夫妇合葬蒿塘尾坜岽上水鲇鱼形)、原益妣谢氏(生子一举庭,夫妇合葬猛虎跳墙形坐南朝北)、原用妣杨氏(生子一举宁,夫妇合葬本山嶂背龟形坐东向西)、原贵妣黎氏(生子四举安、举行、举法、举员,生殁葬缺)-举派-振派-子派。”

结论:兴国的德庆公位派在车头族谱中没有出现,属于车头老谱序中记述的按“亲尽则祧”法则忽略不记;兴国十五郎公达公妣刘氏对应车头十五郎公妣刘氏、兴国的希章公妣钟氏对应车头的庚一郎公妣钟氏、兴国的信翁公妣钟氏是希章长子,虽然兴国谱记载生子不祥,其娶氏与葬处应为车头朝敏公父亲世系;车头世系自十五郎公至朝敏公有世系遗漏,正确世系应为“元珍(生五子,德卿、直夫、正夫、德坚、德庆)-德庆(生四子、闰十八郎公宏、佛郎公圭、丙郎公瑷、十五郎公达)-十五郎公达公(生五子,希富、希章、希升、希周、希允)-希章(生二子,信翁、立翁止)-信翁(生五子,朝达、朝英、朝林、朝德、朝敏)-朝敏(生五子,原存、原和、原益、原用、原贵)-举派-振派-子派”;车头世系自十五郎公开始,世系记载不全并有遗漏,记载不全和遗漏部分为“推断十五郎生年,将闰十八郎公宏、佛郎公圭、丙郎公瑷、十五郎公达位置颠倒,本属十五郎同辈兄弟因为十五郎生年推断上挂却成了十五郎公的儿子,遗漏了十五郎之子希章公和信翁公两辈”。

再从娶氏分析,车头的十五郎公娶刘氏,兴国的十五郎公达公也娶刘氏,娶氏相合;兴国的德庆公妣钟氏、兴国的希章公妣钟氏、兴国的信翁公妣钟氏与车头的庚一郎公妣钟氏发生娶氏相同并混淆。王氏在德庆、希章、信翁祖孙四代相继与钟氏联姻,王氏在十五郎公达公、朝敏公相继与刘氏联姻,在娶氏中相同加上生子数极为相似,凭记忆在三百年后修谱容易发生混淆。

结论:车头谱载的庚一郎妣钟氏、丁二郎妣萧氏、丙三郎妣程氏、宁四郎妣沈氏与兴国的闰十八郎公宏妣钟氏、佛郎公圭、丙郎公瑷、十五郎公达妣刘氏发生混淆;车头王氏在十五郎至朝敏公代系遗漏,把“德庆-十五郎-希章-信翁(庚一郎)-朝敏”世系变成了车头的“十五郎-庚一郎-朝敏”世系,遗漏“希章”世系;把五个儿子的十五郎公与德庆公混淆,故将兴国的德庆生四子变为了车头的十五郎生四子,车头十五郎生五子因为希富泛传并且十五郎公达大部分儿子在兴国生活而缺失了希富公的记载,希章妣钟氏、信翁(庚一郎)妣钟氏混为一人而漏代希章公。

关键是要从生年进行分析。如果参照两地族谱记载,按照生年逻辑分析,车头王氏的世系和生年应为:“元珍(生于公元1167年,生五子,德卿、直夫、正夫、德坚、德庆)-德庆(生于1206年左右、相距39年,继娶胡氏所生第五子,39岁生德庆属正常,生四子、闰十八郎公宏、佛郎公圭、丙郎公瑷、十五郎公达)-十五郎公达公(车头谱载生于1226年丙戌不可信,就算德庆公20岁结婚生长子,第四子十五郎公出生也应当在1234年左右,1234年距宋景炎二年27年,擢升主簿时间适宜,1226年距宋景炎二年51年,三槐世子51岁才擢升主簿不合世理,况且是在战争期间朝庭急需用人之时,所以车头谱关于十五郎公的生年是按德庆公生年推算一代人的年龄,忽略了十五郎公是第四子的现实,不是真实的年龄,生五子,希富、希章、希升、希周、希允)-希章(生于1264年甲子[车头谱载的庚一郎生年],与1234年相距30年,如果是甲子年出生为何起名叫庚一郎?所以这个甲子年出生的人不是庚一郎而是希章公,生二子,信翁、立翁止)-信翁(实为真正的庚一郎,假定为庚年出生,如果按庚申年出生叫庚一郎的话,是公元1260年庚申,距1234年26年可信;如果假定为公元1249年庚戌年出生叫庚一郎的话,距1234年相距5年,世上断无5岁就已生子的道理;生五子,朝达、朝英、朝林、朝德、朝敏)-朝敏(车头记载生于1293年癸己或1278年,生于1278年不可信,因为1278年信翁公才18岁,不可能生出五子朝敏公,因而车头谱载生于癸巳年1293年比较可信,此时可翁公已经33岁左右,车头老谱又记载朝敏公生于元至元十五年癸巳,癸巳年是至元三十年,至元十五年是戊寅年,记载相互矛盾,足见朝敏公生年因年代久远是存疑的,参照原派和举派的生年,我个人怀疑朝敏公年龄不会在公元1293年之前而是至后,加上兴国四修谱在德庆公房后裔中记载“朝敏,该子成化末年徙于都开基”记载,成化末年是成化二十年丁未公元1487年,世上断无190岁的人去开基的道理,因为兴国四修族谱资料关于朝敏公的相关记载属于不可信的资料,是在于都寻源误接明福公之后添加上去的,因而,对兴国族谱的相关记载要辩证地看,车头王氏在兴国三修以前的谱系可以对照吸收,兴国四修以后的谱系要进行辩证分析。生五子,原存、原和、原益、原用、原贵)-原存(朝敏长子,车头谱记载生于1326年丙寅,与1293年相距33年基本可信,与1278年相距48年不可信,生三子举升、举深、举传)-举派(举升,生于1369年己酉,相距43年,存疑)-振派(振平,生于1419年乙未,相距50年,存疑)-子派(子威,生于公元1450年庚午,相距31年)”。

从生年分析,上述的这个谱系不但有兴国、车头两地族谱的生年、娶氏、派位、墓葬相互佐证对应,最关键的是生年逻辑严密合理。车头谱载的十五郎公出生于1226年,兴国十五郎公达公的父亲德庆公在兴国族谱中没有生年记载,但德庆公的大哥德卿公(生于宋绍兴四年癸丑二月十一日公元1193年)二哥正夫公(生于宋庆元二年丙辰公元1196年)三哥直夫公(生于宋嘉泰二年壬戌公元1201年)四哥德庆无生年记载,按这个生养规律,德庆公应该是在公元1206年左右出生。很显然,车头这个开基祖十五郎公的生年记载是按德庆公生年退一辈延二十年的推算生年,如果车头谱载的十五郎公的出生年龄1226年丙戌属于兴国谱载的十五郎公达公的话,公达公是德庆公第四子,按计算最早也应该是公元1234年左右出生,而车头谱载的十五郎公生年1226年丙戌只与德庆公相差20岁,不可能德庆公在20岁的时候就已经生下了第四子十五郎公达公,车头1226年生的十五郎公显然不是真实的年龄记载,是估算的生年。如果车头这个公元1226年生年的十五郎是兴国十五郎父亲德庆公的生年的话,那么与其三哥直夫公相差25岁,与四哥德坚公相差22岁,前面准确记载的兄弟间生年只相差二岁三岁明显不合。因此,我们已经可以初步认定兴国的十五郎公达公为于都车头的开基祖十五郎公,无论名字记载和年龄、妣氏、任职兴国主簿、墓葬都相吻合。

最后从墓葬进行分析。兴国谱载德庆“葬南门坳上蛇形壬山亥向,妣钟氏葬春口象形午山丁向”,南门和春口都是兴国的地盘,说明德庆公妣钟氏是一生在兴国生活并殁于兴国葬于兴国,车头的族谱也未曾有德庆公葬车头相关地域的文字记载,只有十五郎公在车头的墓葬记载。兴国谱载十五郎公达公妣刘氏“夫妇合葬白竹坑凤形”,车头谱载十五郎妣刘氏“夫妇合葬本处张邦坑铜锣形癸山丁向”,兴国的十五郎公达公没有山向记载,只有山地名称记载,这也符合兴国三修族谱时代背景,因为三房的反对合谱,十五郎公达公次子希章公的后人都分别记载在正夫公和德坚公位下,兴国三修族谱记载的这个白竹坑凤形在车头的鸡公岭附近(凤与鸡同名),其墓葬也必定只能是坐北朝南也即癸山丁向,与车头记载的铜锣形癸山丁向一致,并且铜锣形就是在鸡公岭,只是兴国记载的是古代雅称,车头记载的是山向详称,符合三修兴国族谱的时代背景和车头始修记载详尽的客观事实。兴国十五郎公达公三个哥哥公宏、公圭、公瑷生殁葬失考,十五郎公达公五个儿子的墓葬记载“希富生殁葬未详”,并且希富公传云翁建翁之后泛传,车头族谱就能够将世系弄不准确,希富公此支泛人的辈份生年墓葬未详便是情理之中,经过300多年后在车头谱中找不到记载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兴国二修族谱中依然非常详细记载,符合当时的修谱情况。“希富妣谢氏生殁葬未详”、“希章葬何岭大龙坑板山下虎形丁山癸向,妣钟氏葬旧树下人形辰山巽向”,“希升葬社口祖山上”,“希周葬岭背虎形辛山酉向,妣杨氏葬花园后坟”,“希允妣谢氏生殁葬失考”,何岭大龙坑板山下虎形丁山癸向、旧树下人形辰山巽向是车头的地盘,说明希章是在车头生活并葬于车头的,是车头王氏支在兴国城南王氏一支的明确记载,希周公妣杨氏葬岭背虎形辛山酉向、妣杨氏葬花园后坟都是在兴国的地名,兴国许多老者都葬在岭背虎形和花园就是典型的例证,说明希章和希周虽同出十五郎公达公为一母兄弟,但其生活的地域却是希章的后人葬在车头,希周一支的后人葬在兴国,这在兴国的老谱新谱都可以得到佐证。

结论:从墓葬考证得知,兴国的十五郎公达公与车头的十五郎同为一人,十五郎五个儿子希富、希升、希允泛传,希章后人在车头,希周后人在兴国;十五郎公达公留一房人在兴国是因为兴国有祖产需要继承,因而其三子希周的后人留置兴国,其实当时留在兴国的还有希富、希升、希允,他们都还在兴国生活;十五郎在兴国“避锐”的时间较长,希章携父十五郎公来车头开基的可能性较大,如果是十五郎公达来车头开基,不会只带希章一个儿子,但王氏车头开基的时候十五郎公达公一定还健在并目睹了开基的过程和与希章公一支共同生活,十五郎公达公晚年未曾与希周公一支共同生活,并且十五郎公妣刘氏去世葬处皆在车头,可以认定开基的时间为元代公元1277年之后。族人传说十五郎孙辈来于都车头开基的说法基本成立,所传的朝敏公开基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说朝敏开基是根据族谱记载朝敏是孙辈的缘故,开基者可能是真正的庚一郎公(信翁公)开基(十五郎长孙);兴国四修之后族谱记载的“朝敏成化未年徙于都车头开基”不成立,属于错误记载。朝敏开基与朝敏建祠基本不成立,成化开基更是谬传,但可以考虑是成化建祠。开基与建祠混淆,是明成化年间建祠名为“敏德堂”。

2、车头五修族谱为何误接明福公?

车头在五修族谱时,曾把十五郎对接在兴国城南王氏德庆公后裔明福公之中,车头七修族谱说十五郎被误接明福公。经过考证,我认为五修族谱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事实证明车头王氏是德庆公一支,明福公也是德庆后裔,只是缺乏严谨,特别是代差考虑欠周详,故七修族谱说是误接,这是正确的判断。这种误接在兴国四修族谱中可见端倪。

以下从十三世开始是兴国城南王氏四修族谱德庆公位下资料:

第十二世:云翁,希富长子,生殁失考,葬梅福山,妣吕氏,生殁失考,与夫合葬,止。(注:此世系资料三修族谱时修订在二房德坚公位下)信翁,希章长子,生殁失考,妣钟氏,生殁未详,葬崇贤上河岭背大龙坑板山盈下虎形子癸向。(注:此世系资料三修族谱修订在二房德坚公位下)立翁,希章次子,生殁失考,止。(注:此世系资料三修族谱修订在长房正夫公位下)可翁,希周公长子,生殁未详,葬王屋山人形乙山辰向,妣肖氏,生殁未详,与夫合葬,生子三:明福、守福、仕福。上翁,希周公次子,生殁失考,妣李氏,生殁失考,夫妇合葬方太社口高椅形午丁向。止。敏翁,希周公三子,夫妇生殁失考,葬社口荷塘坳祖山上,妣钟氏,合葬夫坟。生子一:安福。

第十三世:明福,可翁长子,生殁失考,葬花园仙人形丑山艮向,妣罗氏,生殁失考,合葬夫坟,生子三:国深、国琦、国安。仕福,可翁公三子,生殁失考,葬社口人形面北,妣孙氏,生殁失考,生子一:国安。安福,敏翁公之子,妣陈氏,夫妇生殁失考,生子二:国成止、国琳。

第十四世:国深,明福长子,生殁失考,妣罗氏,失殁失考,继杨氏,生殁失考,与夫合葬社口祖山,生子五:逊谦、正谦、达谦、甯谦、敏谦。国琦,明福次子,明书经由邑庠升胄监,生失考,殁于京归,葬花园。妣金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二:迪谦、朝敏。国安:仕福公之子,生殁失考,止。国琳,安福公次子,妣氏,夫妇生殁失考,生子一:才谦。

第十五世:逊谦,国深长子,失殁失考,葬社口祖山,妣陈氏,失殁失考,合葬夫坟,生子二:子钦、子端。正谦,国深次子,生殁失考,失殁失考,葬祖口凤形面西,妣肖氏,失殁失考。达谦,国深三子,生殁失考,葬社坛边蛇形丁山未向,妣张氏,生殁失考,合葬夫坟,生子二:子琏、子鉴,生女一:适北隅钟宾招。宁谦,国深四子,生殁失考,妣杨氏,失殁失考,生子二:子彪、子魁,续杨氏,生于明永乐十七年己亥五月初五日亥时,殁于明天顺四年庚辰正月二十七日,葬荷塘坳。敏谦,国深五子,生殁失考,葬社口荷塘坳祖山,止。迪谦,国琦长子,生殁失考,葬江东庙虎形,妣钟氏,生殁失考,合葬夫坟,生子三:子玩、子澄、子岸,生女一:适方太谢敏容。朝敏,国琦次子,生殁失考,葬江东庙背虎形,继刘氏,生殁失考,生女一:适北隅罗允彻。按:公自成化末年徙居雩都车头开基。

才谦:国琳公之子,生殁失考,止。

第十七世:(全部为子字派)。

前面所列兴国四修族谱的世系,明确有朝敏世系字样。但这个朝敏是在车头五修对接之后加上去的(车头五修比兴国四修早),属于不准确的世系认证。理由如下:

1)据兴国四修族谱记载,明福公是希周公之长子可翁公妣肖氏的三个儿子中的长子,可翁公有三个兄弟,可翁(妣肖氏生子三明福守福仕福)、上翁(妣李氏,夫妇合葬方太社口高椅形午丁向,止)、敏翁(妣李氏,夫妇合葬社口荷塘坳祖山上,生子一安福);明福公妣罗氏夫妇合葬在花园仙人形丑山艮向生子三国深国琦国安,其长子国深公妣罗氏继杨氏生五子逊谦正谦达谦甯谦敏谦夫妇合葬社口祖山上,其次子国琦妣金氏生子二迪谦朝敏,国琦是邑庠生升胄监,殁于京归葬花园,金氏葬无考;朝敏公生殁失考妣黄氏葬江东庙继娶刘氏生殁失考生女一适北隅罗允彻(按公自成化末年间徙居雩都车头开基)。兴国城南王氏三修族谱是明嘉靖十三年甲午秋(公元1534年)八月中秋,离兴国二修族元至元二年丙子(公元1336年)有198年之久,车头王氏谱始修是明嘉靖甲午(公元1534年)二月,与兴国三修是同一年,车头谱传与兴国本来是合谱修撰的,但兴国因三房反对,故独立修谱,车头族谱还见到了有直夫公房出据的与兴国王氏的合约为证。兴国王氏在三修谱之后是没有车头王氏一族的记载的,但前面元代修谱车头王氏是参与了的,所以车头开山祖公达(十五郎)、希章、可翁的资料在兴国二修族谱是有明确记载的。也就是说,从兴国三修开始,车头王氏的世系资料在兴国三修中只是保留了二修的资料,而兴国三修时车头也始修,这是各为其修。车头后来修谱的次数比兴国多,兴国三修族谱时车头才首修,但兴国四修时车头已经进入第五修了。此时也正是车头因上源失联急于要对接上源的时候,所以今天见到的兴国四修族谱的资料有朝敏公的相关记载,也与车头五修族谱的资料是一致的对接结果。虽然两地的族谱都不是准确的对接记录,但却是印证了车头王氏与兴国城南王氏的源流关系,也从多方面验证了历史上兴国三修时曾经商谈合谱的事实。今天,车头族人从兴国的四修族谱中看到的是明显的对接痕迹,因为对接失误,故车头族人一直对这个对接在明福公世系产生了怀疑。我们来看兴国四修时误接的痕迹:兴国谱的翁派后面是国派,全部世子有国字字样;国派后面是谦派,全部世子后面有一个谦字,唯有朝敏公在谦派不是谦字而成了朝敏,世上哪有全部世子皆用谦派而唯有朝敏不用谦派?故我们可以认定朝敏公是兴国四修族谱时添加上的世系,并非朝敏公是在这个世系的位派之中。兴国后来接续上去的这个按语也有疑问,“成化末年徙居于都车头开基”,明代成化年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已酉)至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丁末),这个时候离车头始修族谱嘉靖甲午年(公元1534年)只有47年时间,47年最多只能出两代人。车头始修是在世派时间,谱载已经有十余代人了,所以,成化末年开基车头一说纯属后人为续上源而误记在兴国四修族谱之上,因而兴国四修族谱关于朝敏的记载完全是牵强附会的一种记载,不足采信。

2)车头族谱朝敏公生年记载是元至元十五年癸巳(前面已经查证癸巳年是元至元三十年,也即公元1293年),公元1293年离车头始修族谱公元1534年相距241年之久,这从代系考证世派始修谱也是合理的,所以,兴国四修关于朝敏的记载是错误的,是后面添加上去的,应予纠正。

3)兴国族谱的子派是十六世,车头始修的子派是第七世,连接到兴国的谱系也是十六世。我们将车头始修的子派与兴国的子派进行一个比较,兴国的派系为:一世佑二世旦三世素四世七郎堂长五世六郎承事六世大中七世子文八世元珍九世德庆十世公达十一世希章十二世信翁十三世福派十四世国派十五世谦派十六世子派。如果按照兴国的源流,车头的世系为:一世佑二世旦三世素四世七郎堂长五世六郎承事六世大中七世子文八世元珍九世德庆十世公达十一世希章十二世信翁十三世朝敏十四世原存十五世振派十六世子派,二个世系在子派融合,只是兴国三修以前皆以郎称,而车头首修开始就以派称,说明子派以前车溪的先祖还是参照到了兴国派语的世系,车头参与了兴国三修族谱并延续的兴国的三修派语,再次证明此论证逻辑严密,具有真实性。

4)车头王氏一族为什么民间会有“朝敏建祠”一说?车头一直有“朝敏建祠”一说,这与我们始修族谱的“宋景炎二年擢兴国主簿时元兵袭城避锐竹坝后经雩都车头见兹山奇水秀遂卜居焉”的记载有冲突,车头族谱上说的是很明确的,是十五郎开基,十五郎避锐竹坝,十五郎任兴国主簿,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离开这种明确的记载而寻求另一番解释。那么,朝敏开基一说为何会存存呢?查车头族谱朝敏公生年记载是元至元十五年癸巳(前面已经查证癸巳年是元至元三十年,也即公元1293年),此时离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还差16年,一个16年后才出生的人怎么可能去开基呢?退一步说,就算是朝敏公三十岁来车头开基,那也是在公元1323年之后,而公元1323年已经是元代至治三年辛亥了,属于元代末期。虽然按道理上可以说得通,但仔细推敲却有疑处。我们前面论证到了,开基祖的生年记载和代差记载因为把十五郎公达公与其父亲德庆公相互混淆,生年是估算的年龄,世系却又把德庆的世系移植到了十五郎上,而十五郎公达公下又遗漏了希章公和信翁公,车头王氏的民间传说一直说是十五郎公的孙辈在车头开基。因为我们见到的族谱十五郎公的孙辈是朝敏公,所以“朝敏开基”、“朝敏建祠”便由此而来。而真正的十五郎公的孙辈是信翁公,所以,这两个孙辈开基就由十五郎公达开基变成了孙辈朝敏公开基,所以在朝敏公的生年记载存在着朝代纪年与甲子纪年相互冲突的现象。那么,为何有朝敏开基一说呢?除了我前面所述的因为族谱记载漏代,都是孙辈成了误传之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建祠者是朝敏公。车头王氏宗祠族人传言是朝敏公在明朝组织始建的,朝敏公生于1293年,按成化末年记是公元1487年,此时朝敏公已经有194岁了,我的感觉是这个车头王氏宗祠也不是朝敏公修建,成化末年也许指的正是车头王氏宗祠的修建时间,这符合情理,因为在成化末年,车头王氏已经成为旺族,始建和重建宗祠都是旺族出现的时候,比如马齐塘的思明公祠、山梓下的庵崖公祠、杨梅树下的维迪公祠都是清代旺族出现的时候修建的。公达、希章、信翁、朝敏虽然经过了几个代次的传承,建一个祠堂也是有理由的,但车头真正的人口剧增是在举派之后,因为在朝敏公同代人时,虽然朝敏公有五个兄弟,但五个兄弟四个泛传,只有五子朝敏生育五子,但朝敏公之孙举升公生育七子、举深公生育四子、举传公生育二子之后人口急增,所以,在朝敏公所在时代,客观上还没有扩充屋基的客观要求,也与建祠需要动用大量的人丁财力不符,更与我们族人传闻中的六房人抬六对柱头共矗祠堂的传闻有差距,六房人指的是振派以后的事情,说明车头宗祠修建时间是在振派以后更可能是在世派以后。朝敏公前三代人在车头建祠的可能性就更小,公达虽然有五子,但三个儿子泛传,只有次子希章和四子希周有后,希周生三子所传之后人全部居兴国没有到车头来,只有希章生二子并且立翁公还泛传,从客观上来说,朝敏公时代没有建祠的客观紧迫性,也不具备建祠所需要的人口膨胀数量要求。那么车头的王氏宗祠为何又称“敏德堂”呢?这又为“朝敏开基”找到了由头,因为车头一族全部为朝敏公之后,那德又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族人彰德,也可以理解为德庆公,因为开山祖十五郎公达是德庆四子,德庆公虽然葬在兴国南门坳上蛇形壬山亥向,但德字辈的几个兄弟德卿正夫直夫德坚德庆当时都是南宋的官员,正夫还是国学博士官至承事郎,直夫也是国学博士授太庙斋郎掌祠官,这些都是当朝的重要官员,相信其二个弟弟德坚德庆也不会混得很差,德庆最小的儿子都任兴国主簿就可见一斑。由此可见,这个“德”也可能是上祖为纪念德庆公而在堂号设置时进行了先祖追念的可能。

因此我们做以下论证结论:

1、车溪始修族谱中对“世家汴梁”指懿敏公王素之子赣县令王兴(七郎堂长)由汴梁北宋进士及第升为赣县令。接续的后世依次是:六郎承事公、大中公、子文公(生七子长子元用、次子元珍、三子国用、四子国春、五子国正、六子元实、七子元英)、元珍公、十五郎公达公、希章公、信翁公、朝敏公。

2、车头族人传闻中的“朝敏开基”、“十五郎孙辈开基”,实为十五郎孙辈信翁公开基,朝敏开基是根据代差误传。族谱记载的南宋景炎年间擢“兴国主簿”的是十五郎公本人,也即兴国宋元老谱中的十五郎公达公(兴国县志可查证)。

3、车溪初修族谱中生于宋宝庆二年丙戌的“十五郎”生辰年龄实为按照兴国宋元老谱中的德庆公生年后推一代二十年得来,非真实的十五郎生年。自兴国城南王氏第八世元珍公,依然世系为:元珍妣谢氏继胡氏生子五为长子德卿、次子正夫、三子直夫、四子德坚、五子德庆;德庆公妣钟氏生子四为长子公宏(闰十八郎)、次子公圭(佛郎)止、三子公瑷(丙郎)止、四子公达(十五郎,生子五);十五郎公达公妣刘氏生子五为长子希富、次子希章、三子希升、四子希周、五子希允;希章公妣钟氏生二子信翁、立翁,(长子信翁公误记在兴国宋元老谱中德坚公位下,但明确了葬车头[崇贤里]上河岭背大龙坑板山盈下虎形子癸向;次子立翁误记在兴国宋元老谱中的正夫公位下并泛传);信翁公(庚一郎)妣钟氏生子五为长子朝达、次子朝英、三子朝德、五子朝敏;朝敏公妣刘氏继方氏生子五长子原存、次子原和、三子原益、四子原用、五子原贵;朝敏公以下世系沿车头始修族谱无误。

六、三槐王氏总谱对车头王氏一支的错接过程

2015年3月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三槐王氏总谱》,车头王氏(车溪王氏)在三槐王氏总谱中进行了对接,但错接在正夫公位下派。三槐王氏总谱3月出版时,正值车头王氏七修族谱圆谱期间。但七修族谱也未对上源进行有效对接,我本人也是在七修族谱圆谱之后得知五修族谱是错接在明福公之位派。2014年三槐王氏总谱急于完稿付印,但车头王氏七修族谱还没有将上源溯源清晰,未曾拿出论证结论,三槐王氏总谱局又催要车溪王氏世源紧迫,故乡贤名松、名俊等将车溪世系旧谱提交给总谱局,总谱局将十五郎公对接在三槐兴国支七郎堂长派位下的正夫公房。作为已经参与了中华王氏赣州工作站工作的我,在此期间我一直先后在负责庵崖公祠、会贡祖堂和味美祖堂及个人兄弟间的祖居地重建和修建工作,工作较为繁忙,未曾就车溪七修族谱的寻源工作责任担当,因此,我承担三槐王氏总谱对接错误的所有责任,此事与名松、名俊公叔无关。今在工作之余,我用了近半年的时间着手查证车头王氏上源世系,参阅了国史、府志、县志和兴国城南王氏一至四修族谱、车头王氏的所有族谱资料,并写下此论证文稿,供族人参考与参照。

1:《三槐堂铭》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1),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2),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

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3),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4),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铭曰:

“呜呼休哉5)!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6)?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苏轼东坡氏撰

注释:

1)汉、周之际:指五代的后汉、后周。

2)魏国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

3)左契:古代契约分左右两联,左契凭以索偿。

4)李吉甫、李德裕:均唐代贤相。

5)休:美。

6)皇:通“遑”,闲暇。

7)有:通“又”。

2:兴国宋代首修族谱太庙磁器公甫公刻梓传信的《文献:王氏晋公源流世系》

第一世:晋公,字子晋,周灵王太子。生于周简王己卯年五月,时谷洛阑谏王勿听,以此弗获嗣位,周灵王己卯二十六年八月十日,偶游伊洛归而崩,葬大乙丹,后灵王闻桓良语,始发家冢果见一空棺。而传语公好吹笛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遇道士浮邱接公上嵩山,三十年后乃语桓良于山顶曰:可告我家天王七月七日待我于缑山头至期乘白鹤驻山顶数日,可望而不能到府首,举手谢时人而去,后景王立祠缑山下祀之。妣姜氏,生殁葬俱考,合葬夫茔。生子一:宗敬。

第二世:讳荣,生于周灵王甲寅二十五年三月,龙门史记王使荣为司徒,食邑太原时人号王家,周日敬王壬子三十一年殁,葬失考。妣单氏夫人,生殁葬失考。生子三:森、林、林下加土,失考。

第三世:成父,讳森,春秋时为景王上大夫,因败狄有功赐氏别姬为王,王之受姓自公始,事载春秋传及韩文公观察神位仙道碑。周敬王辛未十五年生,乙丑四十四年殁葬恢山。妣上官氏,封齐国夫人。生子二:仕蠲、灿然。

第四世:仕蠲,周景王四年(庚申)三月生,官周司空,殁葬失考。妣陈氏大妫,封太原夫人,生殁葬失考。生子一:智瑜。灿然:讳彬,周中军大夫,生殁失考。葬眉山。妣范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羿失考。继娶屈氏,生殁葬俱失考。生子一:诩(鬼谷)。

第五世:智瑜,讳升,字起阳,仕蠲之子,官周司空,因痛王室凌夷弃官隐居,生殁葬失考。妣邾氏夫人,生殁葬失考。生子三:恙,昱,宥。诩公:字鬼谷,修仙云梦山,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皆出其门,世号鬼谷子,传世失考。

第六世:恙公,字去疾,周大司马,卒葬颖阳。妣嬴氏夫人,生殁葬失考。生子一:亢。卓公:名昱,论道十二篇,威烈王时官司寇,生殁葬失考。妣伍氏夫人,生殁葬失考。生子一:硕,失考。宥公:宗系失考。

第七世:亢公,字节符,周大司马,卒葬颖阳东关。妣姜氏,封夫人,生殁葬失考。生子一:颖。

第八世:颖公,字敏人,烈王元年(丙午)生,殁葬失考。妣魏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伯华。

第九世:伯华,讳莹,是时韩、赵、魏三家将分晋国,公又危于无位遂不仕,生殁葬失考。妣宇文狄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二:错、铉失考。

第十世:错公,字石卿,仕魏上军大夫,号襄陵君。妣张氏,封夫人。生子二:尔进,斌失考。

第十一世:尔进,讳溃(亦作贲加三点水),魏中军大夫。妣莒氏,封夫人。生子三:晓叔,诤、谟均失考。

第十二世:晓叔,讳渝,魏上军大夫,封忠武君。妣卜氏,封夫人。生子三:天运,恩、密失考。

第十三世:天运,讳息,魏司寇。妣符氏,封夫人。生子二:恢,慎。

第十四世:恢公,讳冲,秦时封伊阳君。妣韩氏夫人,生子一:首吉。

慎公,字子修,号永德,名慎,秦中军大夫,居咸阳陇右夙仪里。妣申氏夫人。生子一:大坚。

第十五世:首吉,讳元善,熟谙太公兵法,隐居不仕,以卜易云游,称小鬼谷。妣公孙氏,生子一:元纯。大坚:讳永仕泰,秦军中大夫,世系未详。

第十六世:元纯,讳颐,以兵法授子孙,三世将秦,世有名望。妣闵氏,生子一:翦。

第十七氏:翦公,字维张,居颖阳东乡,将秦拔赵定燕破楚,封平城君。(葬西安陵墓)妣熊氏夫人。生子二:贲

第十八世:贲公,字典武,父子相继将秦灭韩破魏,封武陵君。妣薛氏夫人。生子二:离,雒失考。

第十九世:离公,离文明,秦二世时为项羽所败归汉,仕高祖封武城侯。妣刘氏夫人。生子二:元、威。

第二十世:元公,字公覆,徙家琅琊乐虞,高尚不仕,隐居山谷,是为琅琊王氏。妣孔氏,生子二:完,光,以后未序。威公:字公仪,汉初任杨州刺史,世居太原。妣张氏夫人。生子二:立,侨失考。

第二十一世:立公,字振先,为平阳令。妣冯氏夫人。生子二:片加藏去草头、涯。

第二十二世:片加藏去草头公,字得臣,汉景帝时官至中书令,朝散大夫。妣聂氏夫人,生子一:邑,居颖阳东乡。涯公:字岩之,有家庙碑传世,居太原晋阳。妣氏,生子一:贤未详。

第二十三世:字重周,文帝朝举贤良方正,武帝时为御史大夫。妣张氏夫人。生子一:揆。

第二十四世:揆公,字达节,汉宣帝时官至光禄大夫。妣张氏,一品夫人。生子一:文舒。

第二十五世:文舒,讳白,汉宣帝时末官至御史大夫,居颖阳。妣汪氏夫人。生子二:章,吉。

第二十六世:章公,字仲卿,徐州判官,拜御史大夫,直言责王凤,被凤诬杀,初夏侯夫人谏曰,君今通显辄如此,独不记夫妇卧牛衣中对泣时耶曰,非汝所知也,卒遇害史论夙之生,不如章之死良然。妣夏侯氏夫人。生子一:咸。吉公:字子阳,汉昌邑,尉昌邑,王遇贺王立传霍光权而废吉。孝宣帝即位,升谏议大夫。妣氏,生子一:骏。

第二十七世:咸公,字子益,父遇害奉母归颖阳东乡后,朝廷以公文忠烈求公民间,官拜并州太守。妣殷氏夫人。生子一:霸。骏公:观平帝时官司空,擢谏议大夫。妣氏,生子一:崇。

第二十八世:霸公,字元伯,新室篡汉,徙居颖川,奔走南阳诸州,从事光禄中兴累立战功,封淮陵侯,绘像云台为二十八宿之一。妣何氏夫人。生子二:经、泽。

第二十九世:经公,字正道,官博士议郎。妣韩氏夫人。生子二:松、列,支系未及达。泽公:字秀道,东汉雁门太守,袭侯封太原之盛公后为最。妣徐氏。生子一:龚。

第三十世:龚公,字诩人,桂阳郡守循良有政声。妣班氏。生子二:孝,烈。

第三十一世:孝公,字维则,公常以财济人,为党贤八厨之一,时党贤陈蕃窦武以诛宦竖谋泄为曹节王甫所害,大素党贤,公弃官遂得不及祸。妣杨氏。生子二:源、澄俱失考。烈公:字彦方,汉灵帝时博士,屈征不就,居沂县时人号为君子,邑乡中盗被捕泣曰,愿受使君笞乞,不使王彦方知也,其见畏乡人类如此,建安年间曹魏乱汉,耻食其粟与管宁邴原讲易辽东以终。妣陈氏。生子二:湛、融(融字加三点水)。

第三十二世:湛公,烈公长子,字深甫,事后汉蜀后主为郎署,其子孙遂居四蜀。按:魏王昶之子,浑深湛湛盖同名同时而异主者不得混入,昶后未详。融(融字前加三点水)公:烈公次子,字子洽,名重,一时魏聘为县令,以疾辞归晋阳隐居。妣盖氏,继妣高平薛氏,继妣庐江朱氏。生子二:祥(薛出),名列二十四孝,公后不及序,览(朱出)。

第三十三世:祥公,字休徵,魏咸熙时官大尉,公性至孝,生母早卒,继母朱氏极谨,名列二十四孝,公其一也。妣吕氏。生子五:世系未祥。览公:字元通,晋中军大夫,加进光禄大夫,以孝友闻。妣阮氏一品夫人。生子一:裁。

第三十四世:裁公,字仕初,晋抚军长史,以子导功封郡公,徙居江南乌衣巷。妣孟氏,封郡君。生子一:导。

第三十五世:导公,字茂宏,号江左,东晋元帝渡江申兴功臣之首,加骠骑大将军,明帝即位,诏辅政进司空加太保,成帝即位进大傅拜丞相,封始兴公,公简素寡欲辅相三世,出入将相,仓无储粟,衣无重帛,各重天下。妣曹氏,封郡君夫人。生子六:恬,悦失考,洽,承,正,荟失考。

第三十六世:洽公,字致和,晋散骑常穆帝。妣氏失考,生子二:旬(旬加王旁),珉支系未载。承公:字若愚,晋司隶校尉,官至东海太守。妣雷氏夫人。生子一:怀祖。

第三十七世:怀祖,名述,晋中书令,封兰田县侯,年三十未知名祖导谓承曰,是儿彼俊后辟为中书属问以江东米价张目不答,祖曰王椽不凝人何言凝,后以军功封兰田县侯,遂居焉称兰田王氏。妣吴氏,县君夫人。生子一:继美。

第三十八世:继美,名邵,官至建威将军,谥曰简公晋名臣为乌衣巷王氏之首。妣鄢氏夫人。生子二:坦之(居江南)、羲之(徙会稽后未载)。

第三十九世:坦之,字文度,徐兖州都督兼尚书令,公弱冠知名与谢安正色立朝,尽忠辅卫,人称为彬彬嘉宾江东独步。妣范氏夫人,系临淮太守范宁公妹。生子一:季池。

第四十世:季池,讳混,官太常金紫光禄大夫。妣杜氏夫人。生子二:茂仁,愉。

第四十一世:茂仁,讳恺,任南齐吴兴内史进丹阳太守赠太常。妣桓氏,生子一,彦猷。愉公:字茂和,江州刺史。妣氏。生子一:缉。

第四十二世:彦猷,名绥,梁大同初为中书令,荆州刺史。妣苏氏夫人。生子一:冏

第四十三世:冏公,字大兴,侯景之乱奔魏官度支,尚书广阳侯,居乌丸。妣盛氏夫人,封郡君。生子一:神念。

第四十四世:神念,字希圣,仕北魏为颖州太守,归梁封南城侯,历官至右卫军,卒于官,谥曰壮,追赠侍中尚书令,改谥忠子,僧修国亡徙京兆万年县业里公。妣罗氏,封县君。生子四:僧辩,僧智失考,僧修,僧绰。

第四十五世:僧辩,字君材,北梁江州司马大都督加封侍中书令,从祠武威王庙事详载梁书。妣陈氏,封郡君夫人。生子二:岂(加页),颇支系未祥。僧修:字景学,博学有守屡徵不仕。妣常氏,生子一:中孝。僧绰:南宋史部侍中尚书,赠散骑金紫光禄大夫。妣胡氏,生子一:成涧,世系未详。

第四十六世:岂(加页)公,字公绩,北梁乐陵太守。妣陈氏,其子孙失考。中孝:字性真,北齐屯田侍郎,国亡弃官隐豚(加走之)。妣李氏。生子一:子圭。

第四十七世:子圭,讳诠,隋初徵为歙县尹,赠汾州刺史。妣姜氏夫人,生子三:仲淹,仲鼎,仲勋。

第四十八世:仲淹,讳通,开皇三年壬子生,唐高祖武德八年乙酉殁,诵孔子教授河汾概然有济世之志,上太平十二策于隋文帝不用,怙然自得后再徵不起有学有守,汉晋以来第一人也,从祀孔子庙庭,谥文中子称先儒位则东府。妣黄氏夫人,生子二:福畴,福郊失考。仲鼎:名鼎,号尔调,唐初卫尉丞。妣孙氏夫人,生子二:福圻,福寺(寺前加田傍,出继仲勋)仲勋:名绩,字无功,号醉乡,称五斗先生。妣氏,继子:福寺(寺前加田傍)

第四十九世:福畴,字文范,学文沈博,太宗真观丁酉进士,高宗交趾县令。妣姜氏夫人,生子六:劬,勃,助,勉,吉(吉后加力),劝。按:劬、勃、勉俱有才名,而勃居最,故特为勃立传。福圻:字文泊,赠右仆射。妣游氏夫人,生子一:仁皎。福寺(寺前加田傍):字文济,号匡文,唐高祖咸享中吉州尉,官至御史东台舍人兼侍郎。妣陈氏夫人,继妣秦氏,生子一:仁忠。

第五十世:勃公:字子安,公六岁善文词,文思日进,九岁得颜师古汉书读之作,以摘其失怒年未冠沛王召署府修撰作斗鸡檄文高宗怒出客剑南父坐,公故左迁交趾令往省舟次马当山见水府元君,曰当助清风一帆,次日至江西南昌作腾王阁序与庐照邻榻,炯骆宾王称为文章四杰,兄劬弟勉皆有才名,时人号三株树,传世未详。妣赵氏,生子一:溥。仁皎:字鸣鹤,居太原,隋大业癸酉年生,唐太宗未官侍中,高宗时拜开府仪同三司上林国,封祈国公,唐开跃元年四月戊甲殁,享年六十九岁,赠太尉益州大都督,其后未详。(注:西安市恙白镇其墓尚存)仁忠:字楫一,唐贞观癸巳年生,官至筠州刺史,太常少卿,嗣圣十六年癸酉三月殁。妣冯氏夫人。生子一:元岽。

第五十一世:溥公,北宋建隆元年,(庚申公元960年)官拜宰相,华盖殿东阁大学士。妣山氏,生子一:言。元岽:讳韬,唐高宗永徽癸丑生,上元癸酉进士,官历御史属三院止尚书郎,谥文懿。妣陈氏,封郑国夫人,合葬河南。生子一:景肃(其后未述)。

第五十二世:言公,溥公之子,世为大名莘人,唐末官至滑州黎阳县令,后以曾孙贵,追封许国公,累赠太师尚书令。妣姚氏,封鲁国夫人,生子一:彻。

第五十三世:彻公,言公之子,生于北宋咸平元年戊戌(公元998年)四月十八日午时。后唐庄宗同光元年癸未状元及第,历官翰林升左拾遗,追封鲁国公,累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妣田氏,封秦国夫人,夫妇合葬太原洋山虎形。生子一:佑。

第五十四世:佑公,彻公之子,由进士历兵部侍郎兼中书令,开府仪同三司事太尉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赠太师,追封魏国公谥文正。妣任氏,封徐国夫人,生子四:懿,旦,协,旭。

3:兴国城南王氏宋朝旧谱序

姓者,本其所从出氏者别其所由分上古别姓受氏类曰:王氏本王者之后,周灵王太子晋封国因以为氏。秦汉以下代有显闻,愿详其流派之的,远莫可稽。然王一也,苟不别其所由分,则近如晋临川右军王远如、郑州武康公之王亦将混为一区矣,此谱贵别其所由分也。吾兴国王氏,自盛宋赣县令七郎堂长名兴字启后者为始基之祖。堂长实三槐晋公佑之曾孙,魏国文正公旦之孙,懿敏公素之子也。神宗元年间由进士任萍乡簿历江夏丞升赣县令,世称七郎堂长,任满乐山水之胜家郡城之凤凰池,寻因开创,密适兴国,晚乃家兴邑之梅福山,历三世至六郎承事大中厄于火,复徙近城南隅丁字街之店场已居。承事生一子曰子文,子文生七子,次子元珍即先祖也。世知为三槐王氏之后,自唐以前世为莘人。有祖曰言始显于唐庄宗朝,官至拾遗后追封鲁国公即晋公父也,自鲁公府君以来荷。

圣宋天子赐第京师王城之侧,植三槐识德而其声遂显于天下。先世源流备著国史,自堂长迄今已历七八世,所藏先世手录铭志及烈祖追封谥赠诰敕簿状随身官居其存,而子孙因得以逆其本源也。先考历任。

太庙时备云猷,得与宗国宦游之士,序其世次及予出仕僻在南都,音问不通,深为慨叹。今幸投闲林,下丞愿修明谱牒,以敦本源,暇日乃取祖父所藏旧笔,考订编集备书先世文稿,附于谱左,少缓杞宋,不足徵之吧,积久成编,遂刻梓以传信于一族使服。尽情者庄诵斯谱,皆知笃夫本始一脉之亲,嗟夫,豺獭皆知报本,为人子孙独不念祖宗以报其本乎?报本舍谱牒奚以哉,苟一不备曾禽兽之,不若安望继先世显闻赫赫哉。公甫不揆鲁朴,朴三叹再拜,出一语以告夫嗣人。

淳佑六年丙午岁秋

七世嗣孙太庙祠器公甫拜书

辑录者王光订按:兴国王氏族谱,是目前流传完整的、刻梓传信于后人的最早上源世系源流之一,具有充分的史实依据,为王氏上源(特别是三槐世系)的查证提供了翔实的史料。其中自王子乔始,其世系十分明确,值得引起谱牒界重视。兴国王氏世系与国史对接,其可信度高,不应有任何怀疑。特别是“秦汉以下代有显闻,愿详其流派之的,远莫可稽。然王一也,苟不别其所由分,则近如晋临川右军王远如、郑州武康公之王亦将混为一区矣,此谱贵别其所由分也。”的记述,陈述了临川右军王远如、郑州武康公之五谱系记载有误,也是难得的珍贵史料。

4:兴国城南王氏元朝王氏族谱序

程子曰:三年不修家谱为不孝。籍溪曰:欧阳公谱援引渤海而中失其次者为不详。二公皆当时名贤,其相传之确论乎?予王氏自唐以前为大名莘之王,自五季历盛宋为汴凉王城之王,自元丰以后又为江南虔州兴国之五,或因世守,或因赐第,或因流寓,其源流各井井垂之家谱也,若予小子。兴国始祖宋赣县令七郎堂长则实讳兴字启后,任满乐所治山水以居其,亦流寓之。俦颂先世源流,悉具七世祖祠器公甫自序详矣。堂长以来虽不能比疑先烈祖之盛海显宦,然自宋迄今仕宦隐显文学之士礼乐诗书之训,其虽膏剩馥溉后人,而不坠先声者皆三槐德之所启也,小子辰翁材德无似躬荷。

天朝专使征召名浮其实敢辱。

明诏乎三恳告于有司得老死牖下幸矣,敢希宠荣哉,间阅祠器所修族谱,忽忽又二四世仅百年矣,乃惧程子三年不修之诛,鉴籍溪中世无名讳之讥,历历援旧增斯以任重修之举,遂与从弟敬翁可翁辈校议,自七世以前循祠器旧笔,七世以后生卒葬娶,知者详之,不知者阙之,复即原谱所梓,先世谱敕志铭悉重锓以求其传,则王氏之先不待考,国史而毕见矣。吁予小子既心祠器之心,以重谱后之人其亦心。予小子之心以续之,使前吝复生必无不孝不详之叹予苟瞑目亦含笑矣,嗣王氏者尚慎旃哉慎勖哉。

至元二年丙子岁春三月

九世孙辰翁顿首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