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立公所建 “三寺九桥”考究

作者:王小军

常有人问我,太祖通立公积善好施,建有三寺九桥,具体是哪些位置呢?我查阅族谱,进行了一些分析,现与大家分享。
“三寺”,系指净社寺(俗称俗呼黄沙寺)、净悟寺、明心寺。其中,净社寺离大泉村三里许。净悟寺在桂阳燕塘村水口,现在燕塘村仍重建有净悟寺,是否在原址待考证。明心寺在嘉禾西河洞道旁,乃大泉等处赴禾仓保(今嘉禾县城)必经之所。
“九桥”,系指通立公架设的芹勤、黄沙、桐梁、浦溪、乐塘、石燕、岐山、白马、行澜九座桥。具体地点待考,其中黄沙桥应该在大泉村附近,在民国年间王氏族人还进行了重修,详见网上的另一篇文章《重修黄沙桥记》。
王氏族谱1873年撰写的族谱序言中,“进宥公,字通立,迁居大泉,存心仁厚,锐志诗书,虽秋科未遇,而屏翰曾封其与,大婆刘氏习氏,所为善行,难以罄述,其最著者于虎风皇觉多宝寺塑佛施田,韶州南华寺施铜枧四十八丈,磨砌正殿石阶十丈,又架芹勤、黄沙、桐梁、浦溪、乐塘、石燕、岐山、白马、行澜九桥,创造净社、净悟、明心三寺,施田百余亩,惟净社寺绘刻公婆生像,赫赫洋洋。”可见当时我祖是何等的辉煌和昌盛。
清康熙六十一(1722年)年进士世孙宗琏学名久文撰写的序言中写道:“次进宥字通立公者,中心仁义雅志诗书,前有秋科未遇之序,后有屏翰王室之封,又有忠义靖王之承,太婆刘氏,次婆习氏,夫妇同心善乐施,于绍兴丙子年虎风寺,舍田六亩,塑石佛一尊;戌寅年广东南华寺,施铜枧七十二丈磨街基;甲申年入多宝寺,塑金刚一尊;皇觉寺施田十亩;又于太乙元年创造净 悟寺,施税田四十八亩;大乙太七年创造净社寺,施税田五十四亩;至和元年创无造明心寺,施税田七十二亩。各寺竖造生祠、绘刻生像,占碑库貌炳炳洋洋,夫固赫赫,若今日事也。又架芹勒桥、黄沙桥、桐梁桥、浦溪桥、乐塘桥、石燕桥(又名石陂头桥)、白马桥、岐山桥(又名金干桥)、行廊桥、率皆独立成就。是以功德汪洋,大昌厥后,诞生十二子、二贡生六秀才”。
清光绪元年所修族谱中,众编修在序言有这样的记载,“创建寺桥铜枧诸善事,彼远在粤东者亦姑勿论,而近在桂临嘉者,桥则有九,寺则有三,此创业固属维艰,而子孙之守成亦诚匪易,尝考九桥虽间有倾圮,有附近者以修茸,不必过虑。又考三寺,净悟寺之在上燕塘者,有富公子孙以纪理,故梵宇至今如故。净社寺僻处山寺,在前则为名胜,及中叶恶僧迭出,山林田土典卖将尽,不有前贤于道光年间协力追究,先祖之遗业不将失坠无存乎,今田亩之载诸谱者,皆诸公力也。独明心一寺地当嘉邑通衢,前固极盛无比,后渐衰徵,及明末清初之际,僧逃寺毁,基址仅存,经过其地,不免故宫禾黍之伤幸。幸值合族重修,族人齐集核宝,将明心寺之山场地基概付邻亲张唐二姓佃耕,禁长因据实谨计,以补前贤之所未逮……”。
则上可见,太祖通立公所创建的九桥,至少在清光绪年间(1875年)是存在的,几百年来虽有倾倒,但附近人会修缮,“所以不必过虑”。前面说过,而黄沙桥则在民国时期还曾修缮。又过近200余年,这九桥是否还在,还请广大族人一起考究。
清光绪元年谱序中也明确言道:“有富公子孙以纪理,故梵宇至今如故”。其意明了,即通立公三子安富公的后裔一直在经管,所以该建设在清朝光绪年间是还存在的,而且如故。前文也曾说道,燕塘村附近现仍有净悟寺。而净社寺,又叫黄沙寺,查百度地图,在离大泉要1.3公里远有一“黄沙寺”,与旧谱中所记载“离大泉三里许”相吻合。现在遗址否还在,有待前去考证。而明心寺则在嘉禾附近,我下乔村开基祖安远公曾在此功读,清朝光绪元年修谱时,已经“僧逃寺毁”,族人合力才收回田土,并佃租给姓张的和姓唐人耕种。
我是非常恭敬地写了这段文章,同广大族人感觉一样,我太祖通立公当时极其昌盛,有足够的财力,也极具善心。太祖好善乐施,功高德隆,积德无限,方得大昌厥后,诞子十二,各房星罗棋布,瓜瓞连绵,人文辈出。
(来源:仁鞠王氏宗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