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的价值与作用(上)

家谱的价值与作用(上)

作者:王军宝

 

本文拟系统回顾家谱产生发展过程及家谱的真实意义和作用,以及现代续修家谱的必要性。

一、名称释义

家谱又称族谱、谱牒、家乘、祖谱、世牒、世谱、家志、谱录等,是一种以表册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史籍。释词:谱,依照事物的类别、系统制的表册,如:年、家一、食一、菜一、一系;牒,文书,证件,如:通一、度一、尺一:谱牒,就是记载姓氏世系的表册式文件;家乘,是家谱表谱形式之一,以载事为主,记载私家重要人物事迹《孟子·离娄下》“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清·龚自珍《怀宁王氏族谱序》:“由是胪而为家谱,则史表之遗也;广而为家乘,则史传之遗也。   

家谱有多种称谓,不同名称不同时期内容上也有一定变化,但本质上,史籍身分没有变。

二、家谱源流

姓氏源流: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枋,世不绝。

杨希枚著《姓字古义析证》,对“姓”字在文献中的用法详加整理,得出结论是“姓”字古义有三:其一,训子或子嗣:其二,训族或族属:其三,训民或民属。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中国有上古八大姓氏:姬、姜、妫、姒、嬴、姞、妘、姚,中国当前的大多数姓氏都是由此八姓演化而来。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国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喾、尧、舜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神农后稷等,都是黄帝的后代。后稷承继姬姓,他的后代建立了周朝。周初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时,其中姬姓国53个。由姬姓直接演支出411个姓,占《百家姓》总姓508姓的82%,再演化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了,所以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家谱源流   

中国家谱的起源。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因分封制的需要,官家谱产生,家谱于此时基本完备。

现引汉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世系较为突出几篇,稍见端倪:

1《五帝本纪》:该篇记载了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五人的世系。由于“五帝同祖”,因而该篇实际上记录了公孙姓轩辕氏的世系。

2《夏本纪》:该篇记载了夏一代姒姓帝王的世系,如禹子启,启子太康、仲康等五子,仲康子相,相子少康,……发子履癸即桀。

3《殷本纪》:该篇记载了子氏家族自得姓以后的历代世系,殷契因其母简狄吞鸟卵而生,舜封之于商,赐姓子氏。殷契子昭明,昭明子相土,相±子昌若,昌若子曹圉……主壬子土癸,主癸子天乙,天乙即建立商王朝之成汤。成汤子太丁、外丙、中壬,太相子太甲、…。乙子微子启、辛即纣。

4《周本纪》:该篇系统追溯了周代立国之君周武王以前,始祖母姜嫄以下的世系:姜嫄子弃,弃子不窟,不窟子鞠,鞠子公刘……季历子昌即文王,文王子发即武王。

5《楚世家》:该篇上溯芈姓的世系直至黄帝,黄帝子昌意,昌意子高阳即颛顼,颓顼子称,称子卷章,卷章子得黎、吴回……季连子附沮,附沮子穴熊,其后数世而至周文王时的鬻熊。

此外,《史记·三代世表》也以表的形式记载了五帝的世系和夏、商两朝的世系。

这一时期,家谱是相当简略的,一般只记载世系人名,如司马迁所说:“谱牒独记世谥,其辞略”。另外家谱只记父系兄弟世系,而不记妻和姐妹子弟世系,充分反映了中国社会此时父系已占了绝对统治地位。在周代这些家谱成为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奠系世,辨昭穆”,就必须有记载血亲和嫡庶长幼关系的世谱,其政治功能不言而喻。周代还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史官修谱制度,同时在朝廷设立专官负责全国所有贵族家谱的记载和管理,这也是我国官修家谱的开始。

汉代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私人家谱。汉代私修家谱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自序谱,这种家谱一般是撰者自己叙述自己的家世,也有根据谱主自述而过录的。第二种是专门家谱,这是与自序家谱区别而言的,这种家谱有的载于正史列传中,是纯粹的叙述世系的文字;有的则是专门记载本家族人任官情况的“官谱”。第三种是碑刻家谱,即将家谱刻在石碑上予以保存,如《三老碑》、《孙叔敖碑》、《鲜于璜碑》、《赵宽碑》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和九品中正制畅行时期,也是中国家谱极盛时期。家谱在这一时期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工具,成为豪门氏族维护自己特权和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家谱在这一时期有了长足发展。

隋唐时期,中国家谱进入持续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门阀制度虽然随着科举制的确立和推行而逐渐瓦解,私修家谱和官修家谱却一样盛行不衰。

宋代是中国家谱的转型时期。由于门阀的衰落和士庶的混合,“官有簿状,家有谱系”的局面被打破,家谱的政治功能大部分丧失了。代之而起是“敬宗收族”、“尊尊亲亲”的教化功能。第二,伴随着“敬宗收族”的教化功能的出现,宋代家谱私修风气极盛。第三,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情况,宋统治者大力提倡私修家谱,认为修谱可以使广大族人“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封建统治。这也是宋人私修家谱风气盛行的一个重要客观原因。

明、清两代,是中国家谱的日渐成熟期,尤其是清代,修谱成了宗族生活中最重要、最隆重的活动之一,有的宗族三十年一修,有的宗族六十年一修,因而涌现出大量的私修家谱。

民国年间,修谱之风仍然十分盛行。家谱发展到体例精当、内容翔实的家族史料汇编,成为能和正史、方志比肩的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