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斌功过及其家族研究

全斌功过及其家族研究

王雄文

摘要:五代名将、北宋开国勋臣王全斌,出身相庭将门,从小胆识超凡,亦受到后唐岢岚军使(佚名)父亲的军事熏陶。后来,宋太祖诏其挂帅,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歼灭了后蜀。为北宋建国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被“违戾约束侵侮宪章……”治大罪。后复武宁军节度使。 

吾多年就本课题对《宋史》、《山西省志》、《湖南沅江赤山王氏族谱》等“史”、“志”、“谱”相关文献史料进行了探索、分析、考证,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出本文学习心得,其中包括填补落户江西空白、追溯上源、尤其对残杀降兵及平民说词等,发表了诸多个人见解。

关键词:王全斌、功过、正名、家世研究

                     

唐朝末年,宦官当道、藩镇割据、中央权力日趋衰弱,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或坐视观望。黄巢农民起义军势如破竹,一度攻占唐都长安。哀帝时,一切朝庭军政大事,都由朱全忠决策。天祐四年(907)三月,经过一番虚情假意的推辞之后,时任天下兵马元帅的梁王朱全忠,接受了哀帝的“禅让”,建国号梁,改元开平,以开封为国都,史称后梁。唐朝就此宣告灭亡。从此,中国进入了兵燹四起、军阀混战、百姓苦不堪言的五代十国时期。此时谁握有重兵,谁就当皇帝,一个推翻一个。

五代王全斌,就是在乱世之中涌现出来的杰出将领,从唐、从晋、从周。为释父嫌,投庄宗帐下,受宠信。兵变时庄宗中矢,旧臣武将尽遁逃。他率十几兵士拼命护驾,直至君亡才恸哭离去。入宋屡建战功,宋太祖挂帅,他发挥了卓越的军事天才,为北宋建国、进而力图统一中国,立下了旷世

 

一、王全斌生平事绩简述

王全斌(wangquanbin.908-976),五代、宋初将领。并州太原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人(图二)。初事后唐庄宗,累任内职。明宗即位,补禁军列校。继仕后晋,因功迁护圣指挥使。后周初,为龙捷右厢都指挥使。显德二年(955),从镇安节度使向训攻秦州(今甘肃天水)、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北),授恩州团练使,旋迁泗州防御使。六年,从周世宗攻辽,克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改相州留后。宋建隆元年(960)五月,与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率部由东路进讨潞州(今山西长治)叛将李筠,以功迁安国军节度使。四年八月,与洺州防御使郭进等率军攻北汉,克乐平(今昔阳)。

乾德二年(964)十月,改忠武军节度使。十一月,为西川行营凤州路都部署,率军三万攻后蜀。十二月克兴州(今陕西略阳),败后蜀军7000人,乘胜连拔20余寨。后与副将崔彦进分进合击,大败蜀军精锐,攻克利州(今四川广元)。三年正月,率主力进逼剑门(今剑阁东北),遣军迂回蜀军后,前后夹击,攻取剑门,歼蜀军万余,擒其统帅王昭远等。师至魏城(今绵阳东北),后蜀主孟昶见大势已去,遣使奉表降。入成都后,纵兵掳掠,残杀降兵与平民,激起后蜀军民反抗,被降为崇武军节度观察留后。开宝九年(976)四月,复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年病逝。

(抄录《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王全斌》,陈可清拟传其籍贯,笔者细化。)

 

二、王全斌歼灭后蜀,在宋朝建国中的关键作用

我国四川省先前面积五十六万平方公里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包括当今的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全部,以及陕西南部、湖北西部、湖南北部,总计约六十万平方公里左右。是当时面积最大的地方割据政权(相当于两个多24.5万平方公里的英国,或十六个3.6万平方公里的台湾省)

广袤的四川盆地,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温度适宜一

-------------------

 徐寒主编,陈可清拟传《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王全斌》全8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1198页,WANG王

 

年两熟(川南三熟),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稻米产量居全国第一位。

素来被誉为“天府之国”。四川地形四面大山,它的东面是陡壁悬崖、蜿蜒曲折,水流湍急长江三峡。北面地势更为险要,不少路段必须通过栈道行军。自古道:“蜀道难、难于上”。尤其还有号称一夫荷戈万人莫前的剑门关扼守(图三)

显德七年(960),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迫使幼主柴宗训禅让,从后周孤儿寡母手里,夺取政权建立宋朝的初期,除承袭北周那块包括夺得南唐江北16州才两个台湾大小的地盘。接着,吞并湖南、荆南、武平,再增加约两个台湾省面积,才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北宋来说,相对当时富强的大割据地方政权,无论财力、军力,尚未形成吞并实力。凭此区区5万军队,要去歼灭四面屏障亦拥有20万军队的后蜀,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由于有了赵匡胤、赵光义、赵普智囊上层在战略上的运筹帷幄,又有王全斌、刘光义、崔彦进、曹彬、王仁赡、沈义伦等军事精英在战术上的巧妙发挥,他们统率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骁勇善战的宋军在前线拼死战斗,此时,用兵神奇骁勇善战的王全斌,亲率三万宋军主力,强攻巧,攻破了剑门天险。大破蜀军于剑州城下(图四),歼敌万余人,活捉蜀军最高统帅并陈兵魏州城下,迫使蜀君投降。王全斌统率5万将士、用66天时间,灭了建国31年、拥有20万军队的后蜀。得46州、240县、530429户①②。创造了以少胜多,神速歼敌的罕见战例。

其王全斌在宋朝建国中起了以下关键性作用:

(一) 与周边无屏障、易攻难守、时称汴京的开封来说,后蜀

---------------------

 []·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篇》,卷6,4029

  []·脱脱等撰《宋史·太祖纪》卷,中华书局。第4039

 

地势险要、国土纵深便于长周旋,而易守难攻。拿下后蜀,

回到了正确的攻防战略地位

(二)“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作为一种必须品,是不可缺少的战略物资。灭亡后蜀,就得到了当时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还新增了最大的兵源征集地。

(三)神奇般取得后蜀,陡然增加了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富庶之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得到它,如同猛虎添翼!建立了这个后方保障基地,势必变得无敌于天下。为继而扫灭南汉、南唐、北汉奠定了扎实的国力基础,为力图统一中国的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理当彪炳史册。

 

质疑王全斌团伙,冤假错案

乾德二年(964)冬。忠武军节度使王全斌,被宋太祖命为西川

行营前军都部署,统率5万宋军远征后蜀,仅用66天,灭亡了建国31年、拥有20万军队的后蜀。创造了以少胜多神速歼敌的罕见战例,立下了赫赫大功非但不得赏,反以“罪该大辟”而锒铛入狱。后被崇义军节度观察留后,得以免遭一死。王全斌率军进入成都,一时社会秩序混乱,被俘部分蜀军发生兵变。其造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宋太祖深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极致战前动员效果,交待领兵将帅曰(大意):“我只要土地、粮食、军械,钱帛、珠宝,你们前线官兵全拿去分掉”。他首先开了这道违法乱纪的口子。另外,作为宋军主帅的王全斌,治军不严,也助长了违法乱纪;擅作主张缩减蜀军装钱,挪作犒赏宋军官兵。犯有不可推卸的领导及连带责任。但一味为王全斌违戾约束,侵侮宪章,克扣蜀军装钱所激起,不符合历史事实。把将校们的个人犯罪行为,拼凑成团伙犯罪案。是宋庭决策层精心策划的!为了分清责任明辨是非,故抄录两史的以下六段原文,供诸君对比分析:

(一)《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篇》的七段原文

一段:“乙亥,全斌等,宴於崇德殿,金玉、衣帛、鞍、戎器有差。上出画图授全斌等,因曰:「西川可取否?」全斌等曰:「臣等仗天威,遵妙算,日可定也。」捷右廂都指使史延德前奏曰:「西川若在天上,固不可到,在地上到即平矣。」上嘉其果敢,慰勉之。又全斌等曰:「凡克城寨,止藉其器甲、芻,悉以帛分給士,吾所欲得者,其土地耳。」

二段:“成都十县皆起兵应师雄,师雄自号"兴蜀大王",开幕府,置僚属,署节帅二十余人,令分据灌口、导江、郫、新繁、青城等县。彦进与张万友、高彦晖、田钦祚同讨之,为师雄所败,彦晖战死,钦祚仅免,贼众益盛。全斌又遣张廷翰、张煦往击之,不利,退入成都。师雄分兵绵、汉间,断阁道,缘江置砦,声言欲攻成都。自是,邛、蜀、眉、雅、东川、果、遂、渝、合、资、简、昌、普、嘉、戎、荣、陵十七州,并随师雄为乱。邮传不通者月余,全斌等甚惧。时城中蜀兵尚余二万,全斌虑其应贼,与诸将谋,诱致夹城中,尽杀之。”②。
    三段“诏曰:王全斌、王仁赡、崔彦进等被坚执锐,出征蜀,彼畏威而纳款,寻驰诏以申恩……应孟昶宗族、官吏、将卒、士民悉

---------------------

 []·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篇》,卷5,第页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第8922

 

令安存,无或惊扰;而乃违戾约束,侵侮宪章,专杀降兵,擅开公帑,豪夺妇女,广纳货财,敛万民之怨嗟,致群盗之充斥”①

四段“昶馈遣廷让等及犒师,并同全斌之至。及诏书颁赏,诸军亦无差降。由是两路兵相嫉,蜀人亦构,主帅遂不协。全斌等先受诏,每制置必须诸将佥议,至是,虽小事不能即决”②。

五段“初,成都平,命参知政事吕余庆知府事,全斌但典军旅”③

六段“开宝末,车驾幸洛阳郊祀,召全斌侍祠,以为武宁军节度使。谓之曰:‘朕以江左未平,虑征南诸将不遵纪律,故抑卿数年,为朕立法。今已克金陵,还卿节钺’。仍以银器万两、帛万匹,钱千万赐之”,全斌至镇数月卒,年六十九。赠中书令。

七段:“二月癸卯……(吕)余庆至成都时,盗四起,将士恃功骄恣,王全斌等不能禁止。”

 

(二)对比研读七段原文真相大白

我们把以上七段原文与其《宋史·王全斌传》全文摆到一起对比研读发现破绽百出,而不能自圆其说。字里行间的蛛丝马迹,终于露出了狐狸尾巴,让人们悟出其中奥妙。原来,首要责任在赵匡胤身上。同时,还可以看出赵匡胤一伙的高明之处。王全斌率军拼命拿下后蜀这大片易守难攻的“天府之国”富庶要地之后,宋太祖心有变,急于收回王全斌的军政大权。本该军事管制的非常时期,却派出吕余庆知府事,从王手中割去中的政权部分;还派出钦差大

---------------------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第8923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第8921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第8923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第8924

[]·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篇》,卷6,4029

臣丁德裕,绕过王全斌,违规宣诏另道行事开始架空王全斌。虽说让王全斌管军队,皇帝却差人接着再分权。放任原蜀君孟昶所耍等同犒师伎俩故意在主、副帅之间制造矛盾。进一步,诏令:必须经过全体将领一致同意,才能作出行动决定。以此束缚了主帅的手脚,王全斌被完全架空一定程度上造成盗四起,将士恃功骄恣,王全斌等不能禁止。”并非纵容。这在客观上为后蜀生乱,以致卷土重来提供了土壤与气候。面临危机,就把屎盆扣到了王全斌等前线将帅头上。请看,宋庭对征蜀前线主要将领定罪的起诉词:“擅开公帑,豪夺妇女,广纳货财,敛万民之怨嗟,致群盗之充斥。”和同在记述一中的前一句,有这样一段记载:“应孟昶宗族、官吏、将卒、士民悉令安存,无或惊扰;”这就不打自招的暴露了这份揭发王全斌罪行的材料,是蜀国废主孟昶及其旧朝官吏、将士和孟昶家族等亡蜀遗老遗少嘴里吐出来的!这样一帮人,对王全斌灭了他们旧日的天堂,自然恨之入骨,由他们整理的上诉材料,难有几分可信性,也缺乏法制效力。

宋太祖,达到完全收回王全斌权力的最终目的他通过不断地分权等卑劣手段,不惜把宋军前线总指挥部,搞得四分五裂。投降的蜀军渗砂子改编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蜀兵变以致后来十七州乱。坐成都帅府热锅上的王全斌,朝廷联系中断了一个多月、请求救兵迟迟未到,连个信息也没有,喊天天不应。此时,派出镇压叛乱的宋军,除高彦晖等随从逃回外,所部几乎全军覆灭。全师雄十余万叛军即将兵临成都(刘泽所部三万叛军已到郊县),宋军处在被歼灭的绝境。此时此刻,无不担心刚俘留在城里的数万蜀军内应起事。在此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作为前线主帅,为了保住宋军官兵的生命,还要保证取得平叛的最后胜利。军情紧急!一时找不出别的办法,万不得已才采取了诛杀存在隐性威胁的无辜降兵

---------------------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第8922

区区五万宋军,在与数倍于的蜀军,争天夺地的、大规模的殊死战争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本不奇怪。但是,朝廷却有人另有险恶的目的,竟把基层兵士、中上层将个人所犯违法乱纪的行为,一盆屎全扣到前线上。把涉嫌擅开丰德库、攫取金银财宝,纳蜀将李廷珪家伎的王仁赡违背主帅招安指令,滥杀师雄全家,纳其女为妾的米直接纵容部下干错事坏事嫌疑的崔彦进还有宋太祖旧时爱将王彦升、呼延赞性情急躁,凶狠残忍的旧时往即是确有此事,该各负其责最高层智囊达人却巧妙地把这些事,统统捆绑到一起。最毒辣最成功之处,在于将错误无限上纲,集中表现。最终恶意地全部加到王全斌一人头上。于是,一个以王全斌为首的将帅犯罪团伙,便宣告立案审查并受到严惩这是宋太祖有过者薄惩,有功者重奖的莫大讽刺。

宋太祖后来还是有自知之明,他在洛阳召王全斌侍祠所表白的、那席耐人寻味的话语,加上复官武宁军节度使,再大赐金银。说明皇上与心有愧不便明,像是在作隐性道歉或称作曲线纠错。然,还不平反但,事已昭然若揭。话说回来,作为封建专制独裁皇帝,能做到这一点,已经是来之不易了!

精心泡制王全斌冤案的,是三赵智囊团。元·脱脱依据宫廷资料,编纂了这段《宋史》。这是千年前古人办的事,他们让结束地方割据建立宋朝的最高决策者赵匡胤成为一代明君,永远享受人间香火。却使受诏挂帅出生入死灭亡后蜀、为力图统一中国伟大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王全斌背上了“违戾约束侵侮宪章”的千年骂名,这公平吗?!

令人不解的是:我从《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上,拜读到陈可清先生拟传的〈王全斌〉那篇结论文章。感到整体写得简练深刻。但对于其中“入成都后,纵兵掳掠,残杀降兵及平民,激起后蜀军民反抗,”说与隐去《宋史》中“开宝末,车驾幸洛阳郊祀,召全斌侍祠,以为武宁军节度使……”那段记述。就此,提出与著者陈可清先生和主编徐寒先生商榷。纵观《宋史》,我以为刚入成都,不存在纵兵掳掠,残杀降兵。要说残杀降兵,那是全师雄十余万叛军即将兵临成都(刘泽所部三万叛军已到郊县),宋军处在被歼灭的绝境时。这点必须说清楚。征战后蜀整个过程,不存在残杀平民的事。王全斌率部灭亡后蜀,杀了很多人,这是事实。但所杀之人,绝大多数是拼死抵抗的后蜀军队的官兵和各级官员。战争就是这样残酷,是你死我活的!没有不杀人的战争。赵匡胤战前动员“凡克城寨,止藉其器甲、芻,悉以帛分給士,吾所欲得者,其土地耳。”言下之意就是:我只要土地、粮食、军械,钱帛等都分给前线官兵。目的就是用金钱满足官兵的欲望,多多杀人,吞并后蜀。如果战争中杀人是罪过,首犯是赵匡胤,作为军人的王全斌服从命令为天职。他没有屠城。史载:“开宝末,车驾幸洛阳郊祀,召全斌侍祠,以武宁军节度使。抑卿数年,虑征南诸将不遵纪律。今已克金陵,还卿节钺,仍以银器万两,帛万疋,钱千万赐之。全斌至镇数月卒,年六十九,上岳惜悼之,废朝三日,赠中书令。”①。这段赵匡胤对王全斌的复职解释,实属圣上忏悔,采取曲线平反恢复名誉的重要史实,我认为不该隐去。尤其作为极具结论权威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更应完整地、历史地、正确评价为力图统一中国,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将帅。

 

(三)诬陷王全斌古今多有反对意见

对于拼凑炮制“王全斌团伙犯罪案”一事,古今学士多有反对意见。如南宋著名学者洪迈先生的稀世杰作《容斋随笔》。其中,有一篇名为《取蜀将帅不利》的文章。他是这样评论的:“自巴蜀通中国之后,凡割据擅命者,不过一传再传。而从东方举兵临之者虽多以得俊,

---------------------

  []·纪晓岚总纂《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一之十四,王中书全斌传商务印书馆出版,450-675页。

将帅辄不利,至于死贬。汉代公孙述、大将岑彭来歙,遭刺客之祸。吴汉几不免。魏伐刘禅,太将邓艾、钟会毕至族诛。唐庄宗伐王衍,招讨使魏王继岌、大将郭崇韬、康延孝皆死。国朝伐孟昶,大将王全斌、崔彦进皆不赏,而受黜十年乃复故官”①。

诸多现代专家学者,都十分佩服洪迈先辈敏锐的洞察能力,并作了一针见血的揭示,深感历代征蜀将帅下场都很惨!其中,有位文化苦旅的超常之人张珉先生。他十七年如一日,独自创立公益文化网站“太原道”,细读史书寻根溯源,弘扬和传播三晋文化。被网友们称之为“网络时代的堂·吉诃德”。他在苍桑话太原系列的一文中阐述:“《容斋随笔》是著名学者洪迈先生博览群书,经世致用四十年的智慧结晶,在这部据说可以洞砌天下之理著作中,有一篇名为《取蜀将帅不利》文。历来割据四川的政权,最多传两代便会灭亡。而攻取四川的将帅,结局大多不佳,例如三国的邓艾、钟会,死后还被株连九族。后唐郭崇韬也被李存勖冤杀。现在,这一历史的轮回降临到了王全斌头上”

被誉为太原梳理根脉的达人、优秀史志专家、前太原市政协副主席王继祖先生的山西历史名人系列一篇著文中论述:“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等朝的武臣骁将王全斌,就是生逢其时,一生驰骋于五代疆场的战将。他为赵宋的统一大业,立下了丰功伟绩……史学家认为,王全斌作为一员能征善战之武臣,军旅一生,身经百战,名垂汗青,固然可嘉,而尤为可贵的是他‘轻财重士,不求声誉,宽厚容众,军士乐为用之。’至于他在灭亡后蜀的过程中,‘违戾约束,侵侮宪章’等被陷之词,乃属招嫌被忌,但却因之而有功无赏,反被太祖降职。虽

如此,但全斌‘黜居山郡十余年,(却)怡然自得,风度坦然。’更是值得--------------------

[]纪晓岚总纂《钦定四库全书》卷16,容斋四笔之十四,文渊阁藏,上海古籍出版社。851-788页。  张珉著:《太原道·沧桑阅尽话太原,第十五章乱世英雄·<虎跃晋阳·王全斌>》。

称道,倍受后来史家青睐”①。

我国著名学者王立群教授,他在《平蜀总结》中,大意是这样评述的:“……(王全斌)身经百战,参加过征淮等战争,直到大宋初年,因为军功晋升为节度使。前半生好,一点劣迹都没有。乾德二年,他受诏挂帅,统帅5万宋军,仅用66天,灭亡了建国31年拥有20万军队的后蜀地方割据政权。创造了以少胜多神速歼敌的罕见战例。尔后,烂了一段,原因不在他。蜀地引发的动乱,原因在赵匡胤。他在王全斌出发前,讲过一段话:我只要三样东西,武器粮食土地。其他东西统统不要。

等于在说打完胜仗后,金钱美女都给你们。这话足够剌激!王全斌也太当真。赵匡胤这席话说得有问题,除激励外,必然产生副作用,此话肯定会传达,也就造成了后来的严重后果。王全斌为此也承受了千古冤屈,他错就错在太相信这位领导了”

 

(四)秉公为王全斌平反,还五万宋军将士清白

历来重大战役的主要帅将,多没有好下场!北宋的开国者石守信、慕容延钊;平湖荆者李处耘;灭南汉者潘美;平南者狄青;抗金者岳飞都不得善终。这是为什么?尤其后蜀,是块特大的肥肉!凡君王都担心,自己派出去的征战大将坐地称王!战后若任继续拥有重兵,怕对皇位成威胁。立功不给赏,又恐难以负众。故把狗屎扣到你的头上,以朝议都说你犯了大辟之罪!以此收回兵权,则名正言顺。所以,很少见到主帅有好下场!为此,千百年来,古今伸张正义者济济,无不为王全斌蒙冤、而打抱不平!

王全斌乃宋太祖之爱将,又可谓两肋插刀的铁哥。宋太祖对王全斌这位开国功勋,虽说也铭记在心。而为什么灭亡后蜀立了大功,非

--------------------

 继祖著《太原道·太原历代名人·<五代名将王全斌>》。(原载太原日报)。

 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二十)<平蜀总结>。央视“百家讲坛”栏目,2012年第256期。

但不给赏反遭劫难?!能让王全斌坐镇后蜀这块地盘吗?不能!若给赏,能让王全斌这样一位运筹帷幄、以少胜多亦神速歼敌军事奇才,升任枢密使去指挥全宋的军队吗?更不能!非但不能加官晋爵,打完仗,还得马上把你手中的兵权收回来!这就只给你戴上“违戾约束,侵侮宪章”①伪命题滔天大罪。这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把你一脚踢掉。来个死罪改贬,皇上英明,而永享人间香火。

宋太祖,是个权力欲望登峰造极之人,他一言道破天机,“卧榻

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他城府很深、非常有心机身旁又有尔我诈善于算计人的宰相赵普尤其还有手腕更为高明的晋王赵光义辅政。此可谓强强组合机关算尽。“点检作天子”、“陈桥兵变”、“柴

宗训禅位”、“杯酒释兵权”和后来的“烛光斧影”那样的一部部绝世杰作,便应运而生。这回把征蜀主将视作餐巾纸,用完就撂。再作部“灭蜀帅将罪大恶极”,岂不小菜一碟。征蜀将帅受到无情的打,这是靠兵变而黄袍加身的宋太祖,害怕武将像他往日那样蓄谋起事,所制定“抑武”亡国的错误国策所决定的。

纵然你对宋太祖再忠心耿耿,直至舍生忘死。只要他感到你手上的兵权,大到具夺权实力,可能危及皇位这条底线时,他就要对你进行防范、监控、甚至打击迫害。其目的就是限制直至收回你的兵权。王全斌等帅将,就因为上了“危及皇位攸关者”这条底线,必然被加害。因此,所谓“王全斌团伙犯罪案”,是宋朝的冤假错案。它是涉及参战将士的分、气节和为灭亡后蜀地方割踞政权,力图统一中国大业立下盖世功勋认可与否大事,要还给出生入死的五万宋军官兵一个清白,就必须彻底平反!呼吁专家、学者、以及广大

  --------------------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8923

      []·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篇》,原全文:太祖开宝八年“上怒,因按剑谓铉曰:“不须多言,  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文史爱好者们,以史实为依据,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王全斌被黜期间落户江西吉水

沅江市新湾镇王平安宗亲告诉我,他是王全斌的后裔。并传来一部《赤山王氏族谱》。得知他们村是因大明景泰年间,天灾瘟疫死散莫计的困境下江西吉水县古名鸟窝村迁居湖南的吾于2012年6月,曾拜托吉安市庐陵太原王氏联谊会王宝岩、王磊晶二位会长帮助落实。对方锁定在吉水县八都镇高塘村。因为,这里四周小山岭,中间像个鸟窝,有明代瘟疫等历史记载,这里村民有从小习武的传统习惯,亦都姓王。但查对该村族谱却对不上号。后来,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从史料中发现王全斌还有一个玄孙:管勾使王处厚,又从“江西通志”“江西历史龙虎榜”,找到了北宋元丰七年,王处厚入仕前,以家乡吉水人参加甲子吉安府试的名册。史、志、谱共同证实王全斌落户江西吉水县的史实。从而填补了宋史:“黜居山郡十余年”的去向空白。

 

(一)湖南省沅江市新湾镇赤山王村及其族谱序摘

(洞庭湖畔)沅江市新湾镇风光秀丽的赤山岛上,有一个赤山王家村。该村的《赤山王氏族谱·源流序》载述了几下件大事:

A. 序载述“……于建隆四年,遣全斌督师伐蜀。与曹彬水陆并进,会天大雨雪……帝赐貂帽于全斌,公之结主亦如此,果60日而蜀平。 --------------------

 []·光绪三十二年湖南沅江市新湾镇《赤山王氏族谱》之卷首·序文·琳公遗嘱等。

  []·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篇》,卷299,王处厚。中华书局1980年版,   

 《江西通志》卷49,王处厚(吉水人)。

新浪博客/虢哥淘古转载:《江西历史龙虎榜》,王处厚(吉水人)。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8924

公归解释兵柄角巾私第寄迹西江吉安府吉水县,遂为我始祖”①此说与《宋史》“黜居山郡十余年,怡然自得识者称之”②吻合。宋史只记了被废黜而闲居山郡十余年,去了那里并无交待。该谱说得很明白,王全斌此时青衣小帽、落户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据传,隐居在一个古称“鸟窝村”的山村,躬耕度日,繁衍生息。从此,填补了国史的空白。

B.谱序还记载“公生四子:铨、锡、钱、钧皆登显士……锡公后13世而琳公,以邑庠偕兄弟迁居沅土落业”“王全斌在鸟窝村,二房刘氏女,生铨、锡、钱、钧四子,皆登显士。有玉友金昆之羡”。对此,笔者查阅过文献,其中,王铨、王锡,显然不是《南史》记载(大意)的“王琳字孝璋,位司徒左长史。尚梁武帝之妹——义兴长公主,生有:铨、锡、佥、通、励、质、固等九子”。同名讳引出的牵强会。其中,王铨、王锡应系同名;王钱、王钧,也未见传他们四人均未找到国史支持,但是,是有其人的,锡公后(裔)13世琳公迁往赤山开基,就是例证。他们是在乡务农无人知晓?还是官小史册?尚待破解

C谱序又载迁沅始祖琳公遗嘱言:“余本江西吉水县人,因大明景泰年间,天灾瘟疫死散莫计,家资产业概归他人,衣食尚不能充足何暇亲序祖宗乎”④

 

--------------------

 []·光绪三十二年湖南沅江市新湾镇《赤山王氏族谱》之卷首·序文·王全斌伐蜀落户再生四子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8924

      

 ③《南史》卷23,列传第十三王彧,第640-643页。

[]·光绪三十二年湖南沅江市新湾镇《赤山王氏族谱》之卷首·序文·琳公遗嘱等。

(二)江西樟树黄土岗镇横溪王村及其族谱序摘

樟树市,自古有“八省通衢之要冲,赣中工商之闹市”美誉。五代南唐升元二年(938)建清江县,以萧滩镇(今临江镇)为县治。后改筠州。北宋淳化三年(992)在新喻县始设临江军(辖清江、新淦、新喻三县)。治平三年(1066)移置清江县。今改樟树市,下辖的黄土岗,是个山清水秀土地肥沃人文荟萃的乡镇。

2016年春,樟树市史志办王剑平主任给我来电话,接着还发来了他们村的《横溪王氏族谱》。不久,江西省政协王林森主席来我家串门,才知道横溪王家是他的老家。与我同为王全斌一脉。

我将他们族谱中的几篇序文,归纳的大意是:“……全斌公奉宋太祖之命平川蜀,昶具降表,全斌公莅守此土。又以其子克昌,少习儒,戎道艰难,未易参赞。命归家诵读。不意道途间,适逢王禹锡公赴任临江知军州转运使,遂吝于其署后……”。又“……全斌祖生子克昌,因王禹锡知临江军,寄居署中,览渝之山川,见渝东横溪环山绕水广田肥,因家焉(宜卜居)。横溪之有王氏,自克昌始祖之后,……”

查周书载曰:“壬子,车驾发雄州,还京。泉州节度使留(刘)从効遣别驾王禹锡奉贡于行在……”。五代周世宗柴荣麾下的那个王禹

--------------------

 江西省樟树市黄土岗镇,清·道光六年《横溪王氏族谱》序文。

 周书5/119/1581页,王禹锡。

,他与王全斌共主同僚。均涉足过瓦桥关(雄州)。那时,王全斌任右厢都指挥使,后改相州留后。有鉴于这段交往,王全斌被诏洛阳郊祀复职前夕,才拜托赴任临江知军州转运使的当年同僚王禹锡,顺道携其孙王克昌归家诵读。谱曰:“不意道途间,适逢王禹锡”之说难以成立。理由是:王全斌不会放心,任其不上十岁、没有独立能力的孙儿王克昌单独外出。非亲非故萍水相逢,王禹锡也不会承担小孩途中风险,况且公务在身。那么,王克昌何故来到人生地不熟的横土岗由逗留变为卜居?其原因是:王禹锡到了临江赴任地。办完接交后,才能择时护送王克昌回到邻近的目的地-吉水鸟窝村。那里有他在南方的家,有二房娘亲及其铨、锡、钱、钧四个小父辈。又有前后任广西富州刺使、广州钤辖的审钧亲生父亲在邻省,有事好照应。王克昌为何没有去吉水,而自作主张选择落户横溪呢?推理原因:可能考虑到一是自己的母亲没有来此。一是二房母亲仅大己十多岁,其子小己十多岁,亦从未谋面,感情上觉得寄人篱下,而不愿意前往。引述这段故事,目的为王全斌落户吉水鸟窝村作旁证(王克昌疑为王永昌之弟)。

 

(三)一史、两志、两谱,证实王全斌落户吉水县

A,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9 元丰二年(1079)追责文提到:乞劾罪诏:“管勾使臣王处厚……可送大理寺劾之。”考得:坐罚金的王处厚于宋神宗元丰二年任管勾使,掌诸王出纳事务。他是王诜的小叔,也就是王全斌的小玄孙

B,从《江西历代龙虎榜》名册(一)载:“北宋元丰七年(1084)甲子解试:王处厚(吉水人)”。考得:王处厚参加了其高祖父王全斌当年落户的吉安府试,高中龙虎榜(注:王处厚1084年中进士与1079年任管勾使,时间上存在矛盾待考,暂服从国史后者)。

--------------------

 []·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篇》,卷299,王处厚。中华书局1980年版,   

 新浪博客/虢哥淘古转载:《江西历史龙虎榜》,王处厚(吉水人)。

C,又从《江西通志》卷49载:“北宋元丰七年(1084)甲子解试:王处厚(吉水人)”。进一步证明:王处厚以吉水县名额,参加了王全斌当年落户的吉安府试,高中龙虎榜

吾业经十几年的追索,终于得到以上国史、地方志和族谱关于王全斌落户吉水的共同认可,从而填补了宋史:“黜居山郡十余年,怡然自得,识者称之”,不知具体去向的空白。同时,得知王全斌在江西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除上述村庄外,其后裔还遍撒省城南昌市周边的南昌县武阳镇庵前王村;安义县石鼻镇(前泽石潭、水南、官庄、西源、沙溪六个自然村新建县樵舍镇的白石砻王家波汾王家两个自然村宜春市袁州区湖田乡伊村王家抚州市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万载县高村下湾王家等。

 

、王全斌宗族世系及家庭成员

(一)王全斌家族源流世系一线图

(本图依据《太原晋阳王氏谱》、《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太原王氏”明·王琼宗族世系表》、《太原王氏通谱》、《宋史》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传”、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编辑部编著《太原王氏考证文集·H关于王全斌源流世系的考证总结》等文献资料综合编制)

―咸―泽―昶―浑―澄―景仁―公礼―延―士良―谐―谅―韶―士隆―翃―正雅―全斌之父(佚名,后唐庄宗麾下岢岚军使)―霸28世孙全斌―审钧―永昌―

―缄―诜―彦弼(三岁夭折)。

―彭―谠―尧臣。

―处厚。

--------------------

《江西通志》卷49,王处厚(吉水人)。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8924

(二)两段宋史完善了王全斌家族成员

A,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九十九 元丰二年(己未,1079)

“导洛通汴司言,提举在京蔡河堤岸司不時报应人兵工役,乞劾罪。诏:「管勾使臣王处厚乃孙固妻弟,王诜之叔父。小人之情,凭恃亲貴,故此陵慢,可送大理寺劾之。」后处厚坐罚金。

从以上史料旁引曲证,考得:王全斌除有缄、彭两玄孙外,还有一个玄孙王处厚(此非中和三年初,李克用率大军会师的唐将王处厚)。由于彭与处厚生卒年都不详,故以任官早晚去推理,王彭于宋仁宗嘉佑末(1063)与苏轼从事岐下,任凤翔府监军在前。王处厚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任管勾使,掌诸王出纳事务在后。同时,参考通常情况姐姐小于姐夫(下面将提到的孙固夫妇)和其父王凯卒于嘉佑六年(1061)综合分析,王处厚应该是小玄孙,列彭后。其二:王全斌还有一玄孙女婿孙固,(生于1016年,按推算与王缄同年生)字允中,号和父,管城(今河南郑州)人,历任门下侍郎、枢密使、右光禄大夫,官至宰相玄孙女(佚名),设小夫六岁,则生于1022年的话,在王缄的四兄妹中排行老二,她应该是王诜的姑母。(为此,特与吉林大学杨宝宝老师撰《北宋王诜之家族及其经济状况考》的王处厚系王凯次子说、王诜有个姐姐说,求教商榷) 。

--------------------

[]·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篇》,卷299,王处厚。中华书局1980年版,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一百·孙固>,中华书局。    

吉林大学杨宝宝撰《北宋王诜之家族及其经济状况考》,刊登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5月,第35卷,第5期,第149页。

B, ·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一:“ 燕云之伐兴, 处厚之孙尧臣 ,以布衣诣京师,扣上书,力陈不可。“此疏为王处厚之侄孙尧臣上”。考得:为征战燕云事上书的王处厚之侄孙尧臣,系宋徽宗朝大臣,这位王全斌的来孙,疑是王谠的儿子。注:他与河南虞城人王尧臣字伯庯的那位宋仁宗朝天圣五年状元、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的前辈同名。与宋哲宗朝枢密使,安惇字处厚的广安军(四川)人,不同姓名。一说以上伐燕云奏疏,为安惇之侄安尧臣所奏,待考。

(三)王全斌(下称斌)家庭成员        

王翃(732-802),字宏肱②。太原晋阳人。之天父。少时就酷爱兵家之学。唐朝武状元,中唐名将天宝年间(742-756),曾任继卫尉,羽林军宿卫。出为辰州(今湖南沅凌)刺使,加兼秘书少监,迁朗州刺使。大历年间,升任容管经略使。后加授金紫光禄大夫。贞元八年(792),兼任福州刺使、福建观察使,后改东都留守。贞元十八年(802),王翃去世,皇帝追赠他尚书右仆射。谥号索。

王正雅,字光谦(?—831,一说851)③,东都留守翃之子,斌高祖父。元和初进士元和十一年,拜监察御使,三迁万年县令当穆宗时,擢户部郎中,再迁太常少卿。出为汝州刺使,山南东道节度使。太和五年十一月卒,赠左散骑常侍(摘自旧唐书列传)

王口口(佚名)④,之父亲传曰:“其父事庄宗,为岢岚军使,私畜勇士百余人,庄宗疑其有异志。召之,惧不敢行。全斌时年十二,谓其父曰:此盖疑大人有他图,愿以全斌为质,必得释”。由此认定:五代晋王李存勋麾下的岢岚军使,是王全斌的父亲

--------------------

[]·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篇》,拾补卷38,王尧臣。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②《旧唐书·王翃传》13∕157∕4143。

 《旧唐书》卷165,列传第115王正雅,第4298页。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第8919

 

口口口,斌之大房夫人(姓名不详),项下生两子:

审钧①,之长子,斌传曰:“子审钧,崇仪使、富州剌使、广州兵马钤辖;”为证。

审锐②,之次子,曰斌传:“子……审锐,供奉官、阖门袛候。”为证。

王永昌,字惟志,斌之长孙,审钧之子,斌传曰:“又果州指挥使宋德威杀知州八作使王永昌及通判刘涣、都监郑光弼,遂州牙校王可璙率州民为乱。”《东都事略。王全斌》曰:“审钧子惟志,惟志子凯。”共佐证。

王凯,字胜之,号虚凝居士(995―1061),斌之曾孙,永昌之子,初授为三班奉职。赵元昊反叛,赴任麟州都监,与刺使一道率部数次大败西夏军。在河外九年有功,遂领资州刺使,拜泽州刺使,知邠州,侍卫亲军步军副都指挥使等。嘉祐六年去世时,宋哲宗亲临祭奠。斌传曰:“……曾孙凯。”、附传凯:“凯字胜之。祖审钧, 和隆平集曰:“(凯)卒年六十六,赠节度使,谥庄恪,子缄、彭。”共佐证。

王缄,斌之玄孙,凯之长子,有附传凯:“……子缄。为证。生卒、生平不详。

卢口口,斌之玄孙媳,缄之妻,公主传曰:“诜母卢寡居,主处之近舍,日致膳羞。”为证。

--------------------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第8924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第8924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王永昌,中华书局。第8922

 []·纪晓岚总纂《钦定四库全书》卷二十之八,《东都事略》商务印书馆出版,382/148页。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王凯,中华书局。第8925

 []·纪晓岚总纂《钦定四库全书》卷16隆平集,王凯,商务印书馆出版,371-159页。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王缄,中华书局。第8926

 []·脱脱等撰《宋史》卷248,《列传第7公主·魏国大长公主》,中华书局。8779

王口口,斌之玄孙女,凯之二女,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9 元丰二年追责诏:“管勾使臣王处厚乃孙固妻弟,王诜之叔父。”考得。

王彭,字大年,斌之玄孙,凯之三子。文武双全,博学多才。早年从父(王凯)讨贼。历仕凤翔府都监、知婺、济、抚(南朝宋,盱眙直渎人王彭系同名)从《王大年哀词》:“嘉佑末,予从事岐下。而太原王君讳彭,字大年,监府诸军。居相邻,日相从也。……问于知君者。皆曰:“此故武宁军节度使讳全斌之曾孙(应为玄孙),而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讳凯之子也。”考得。

王处厚,斌之玄孙,凯之四子,江西吉安府试进士,宋神宗朝管勾使。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9 元丰二年追责诏:“管勾使臣王处厚乃孙固妻弟,王诜之叔父。”考得。

王诜,字晋卿(1036―1089,一说1048―1104或更晚),斌,缄之子,历任利州防御使,绛州团练使,庆州刺使,左卫大将军。娶英宗次女蜀国公主,拜为驸马都尉,迁枢密都承旨。哲宗时,封爵开国公。他是文人画家与词人。家筑宝绘堂,珍藏古今字画。与苏轼、苏辙、黄庭坚等苏门六学士及诸多文人墨客雅士交游甚广。附传凯:“……缄子诜,字晋卿,能诗善画,尚蜀国长公主,官至留后。

赵浅妤(1051-1080),斌,诜之妻,宋史公主传曰:“魏国大长公主,帝第二女,母曰宣仁圣烈皇后(高滔滔)。嘉祐福八年,封宝安公主。神宗立,进舒国长公主,改蜀国,下嫁左卫将军王诜。主好读古文章,喜笔札,赒恤族党,中外称贤。”生子:彦弼(三岁夭折)。

--------------------

   []·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篇》,卷299,王处厚。中华书局1980年版,   

 [宋]苏轼撰《东坡文集》卷91,之〈王大年哀词〉,中华书局1986年版。

 [[]·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篇》,卷299,王处厚。中华书局1980年版,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王诜,中华书局。第8926页

 []·脱脱等撰《宋史》卷248,《列传第7公主·魏国大长公主》,中华书局。8779

王彦弼,斌,之子。公主传曰:“(赵浅予)既葬,谪诜均州,子彦弼,生三岁卒。”

王谠,字正甫,彭之子,宰相吕大防之婿。出身虽显赫,但仕途不如意。元祐四年(1084)任国子监丞,官迁少府监丞。曾出任邠州通判。能书善画,宋徽宗崇宁、大观(1102-1110)年间,曾入苏轼门下。著有《唐语林》八卷。

王尧臣,宋徽宗朝大臣。疑斌之子。 《玉照新志》卷一:“ 燕云 之伐兴, 处厚 之姪孙 尧臣 ,以布衣诣京师,扣閽上书,力陈不可。”为证。

刘口口,斌之二房夫人,江西吉水县人,项下生四子:

王铨,斌之三子,生卒、生平不详。(摘自清康熙年间《赤山王氏族谱》序)。

王锡,斌之四子,生卒、生平不详。谱载:其14世裔孙王琳,迁湖南沅江新城镇赤山村。(摘自清康熙年间《赤山王氏族谱》之〈迁沅鼻祖琳公遗嘱〉)。

王钱,斌之五子,生卒、生平不详。(摘自清康熙年间《赤山王氏族谱》序)。

王钧,斌之六子,生卒、生平不详。(摘自清康熙年间《赤山王氏族谱》序)。

王克昌,疑斌之次孙、永昌弟。江西樟树市黄土岗镇横溪王氏谱载:斌之子,该村始祖。

--------------------

[]·脱脱等撰《宋史》卷248,《列传第7公主·魏国大长公主》,中华书局。8780

[宋王谠撰〈唐语林〉卷8,载《守山阁丛书》,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篇》,拾补卷38,王尧臣。中华书局1980年版,   

[]·光绪三十二年湖南沅江市新湾镇《赤山王氏族谱》之卷首·序文·王全斌伐蜀落户再生四子

江西省樟树市黄土岗镇,清·道光六年《横溪王氏族谱》序文。

附录:王全斌大事记

(王雄文 2011.12.12.搜集整理)

1、从庄宗入洛(阳)。

2、明宗时补禁军列校。

3、五代晋初,从侯益,破张从宾于汜水(郑州一带)。功迁护圣指挥使。

4、周广顺初,改护圣为龙捷,并为右厢都指挥使。

5、及讨慕容彦超于兗州(鲁·兗州),为行营马步都校。

6、显德中,从向训、平秦(甘·天水、秦安)凤(陕·凤县东),遂领恩州(冀·清河西)团练使,俄迁领泗州(苏·盱眙县北)防御使。

7、从世宗平淮南(皖·淮南一带)、复瓦桥关(冀·雄县),改相州(豫·安阳)留后。(1595页载:以陇州防御使王全斌为相州留后)

8、宋初,进讨潞州(晋·长治及潞城)李筠叛,功拜安国军[冀·治古祁州、今安国县,领邢(冀·邢台)、洺(开封)、慈(隋开皇十年置,今河北磁县。一说浙江宁波市慈溪]节度使

9、建隆四年与郭进入太原境俘数千人,进克乐平(晋·昔阳)。

10、朝德二年冬又为忠武军[豫·一说领许(许昌)、申(信阳)、蔡(汝南)三州。一说辖陈(淮阳)、许二州]节度使。即日诏令伐后蜀(今四川全省及陕西、湖北、湖南部份地区),命西川行营(川·治成都,辖12州)前军都部署,率兵万由凤州(陕·凤县东)进讨。

11、罚授崇义军(鄂·治隋州)节度观察留后。……。特建隋州为崇义军。

12、开宝末圣驾洛阳,授武宁军[苏·辖徐(徐州)、宿(宿迁?)二州]节度使,上任数月卒,年69,赠中书令。

13、周书七世宗第三1547页载:以毫州(皖·毫州市、毫县)防御使王全斌为陇州(甘·广元)昭武军两使留后。周书十一恭帝纪

14、王全斌部份年序(安国——忠武——崇义留后——武宁军)

961年/安国军。961年任安国军节度使(领冀·邢、洺、慈州)。

964年/安国军/忠武军/西川行营/凤州路。

964年王全斌率兵入北汉、生获数千口。

965年改忠武军节度使(辖许、申、蔡州)。

965年命忠武军节度使为西川行营、凤州路都部署。

967年由忠武军降为崇义留后。

977年由崇义留后升武宁军(苏·徐州及周边)节度使。

 

   

历经数年磨练,今天,终于完成本文《王全斌功过及其家族研究》,得力省内外诸多专家、学者、良师、益友对我的热情帮助。首先要鸣谢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主任、才博资深治学严谨的姜锡东院长。早年,他在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缠身时,曾对我的几篇习作悉心指导,逐段逐句匡正。这次修改,又给我提出了去俗存雅、规范引文、增强逻辑性的三点宝贵意见。受益匪浅。他的高尚品质、深邃学术,令我肃然起敬。

另外,我还要感谢对我进行谱牒(姓氏)文化研究指导并不断帮助升华的江西省谱牒研究会前会长、著名谱牒专家,王炯尧教授。

还有耕耘天地之间的田丁长者,他就是北京市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出版社的前领导,文化艺术界的泰斗级权威王惠民老前辈、德高望重的恩师,传授我写作技巧和人物刻画奥妙。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郑苏淮院长,对旧稿作了“文章太长,分立阐述”的金玉良言。又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张荣国教授“拆成小题目深入研究”精辟指导”。均一一铭记在心。对于诸多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也一并致谢!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此论文虽用心,但还有不尽人意之处,甚至存在舛错谬误,与领导要求相差甚远。殷切地祈望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谢谢!

王雄文2018年5月15日修改于江西省谱牒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