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规传礼

家规传礼

 

据《龙游县志》1991年版载:塔石上王王氏,宋靖康年间,王旦八世孙王文卿,由丽水徙衢州化龙巷,后迁居县北石道院。己历34代。在这里,一部家规不仅见证了历史沧桑,更维系着一个家族的千年道德兴衰。

家规传礼。塔石上王《石院王氏宗谱》专辟有“家规”一章,曰“居家以孝友为先,处乡以和睦为贵,兼之以礼让,涉世以节俭持家,皆为理所当然,日用所最切也。爰将先民遗训列为家规四条,曰孝友,曰和睦,曰礼让,曰俭节。”

王氏家族书香门第。祠堂里悬挂“克己复礼,万世师表”匾额,一直是教育子孙的家规。“礼”是礼貌,在家里你是主人,要以礼待人;在家外你是客人,你更要礼让他人。清朝举人王弼之撰文言及一事,乙未年大旱受灾,北乡春荒,哀鸿遍野。石院王氏不少锅灶断炊,难度时光,举家外出逃荒。祖父得知,决定开仓济民,救乡亲于危难,但遭家人反对。祖父便搬出家谱,向子孙诵读家规,理论“克己复礼”之内涵。克己乃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战胜自己,不为外物所诱,不可任性,为所欲为。复礼应遵循天理制度,规范行为是克己复礼的精髓所在。于习惯转变内心,崇尚仁义,崇尚善良,克己复礼为仁,终达人人之间和谐相处,乃王家之家规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祖父终于说服众人,一致同意慷慨放粮,挽救不少性命。此事在乡间广泛传播,后来惊动官府,推举祖父为乡贤受到褒奖。

家谱又载,明朝万历年间,村人王吉谷性孝友,特英敏,重礼节,年方十三,生母徐氏故世,他悲痛哀伤,日见消瘦,有如成人一般。不久,其生父王德斋身患恶疾,他昼夜侍奉汤药,夜来哭着祈祷于天。听说鲜血能治愈恶疾,遂刺破肌肤取血用以和药,然其生父病重,不治而亡。他后来过继给族叔王文融为子,但仍服丧三年,尽其孝道,痛悼终身。村人无不广泛传颂礼义高洁。

王氏古居“敬承堂”大厅壁挂有对联:“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走路惟读惟耕。”倡导读书振家。强调读书与端人正士的关系,强调要好读书、读正书、做好人。王氏耕读起家,儒风绵延。各个时期的家族成员不论地位高低,均能践行家训,自立守操,进则励精图治,关心民生,退则修身养性,达观处世,虑谋有所作为。王氏为明末以来龙游北乡八大家族之一,耕读而仕,以文入世。

上王村的好家规还体现在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如吃饭不许搅菜碗,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只能夹眼前的,夹菜不过盘中线;不许筷插饭碗,不许吃饭咬着筷子;吃饭前要礼貌性的招呼长辈,长辈坐下说吃饭才能吃;作客时,主人动筷子客人才能动;不许拿筷子、勺子敲碗;吃饭不能西里呼噜出声。做客不能坐人家的床;做客不许进没有人的房间。站不倚门、话不高声;回家要跟长辈打招呼;出门要说一声等等。

岁岁年年,世世代代,王氏村民遵循家规家训,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约束自己,勤俭持家,守望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这些好家规,源于一部好家谱。上王村保存了一部比较完好的家谱。在百余年的时段里,《石院王氏宗谱》七修其谱,这就说明,这是一个有规矩的家族,一个有凝聚力的家族,同时也足以说明,村民敬重历史,敬重先祖,守护精神家园不遗余力。乡愁记忆需要载体,这种文化现象让人震惊,让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