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为什么”解读《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的特色(一)

一问为什么《总谱》的版式特别,与一般的书藉文稿版式不同?——关于《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的版式说明
《三槐王氏总谱》作为《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其中的一部,采用《中华王氏大成总谱》所规定的统一格式。此格式是当今先进的数字化软件的格式,具有编辑效率高、有利于建立网络总谱的优点。当然软件格式毕竟是人为设计的机械化格式——叫“模板”,在文稿格式上有一些不同于普通文稿的固定格式,看上去与普通文稿相比,似乎有些不太习惯,但是了解了它的格式后就会感到很自然了,而且具有他的优越性。当然这些软件模板在某些方面尚待进一步改进。现简要举例作以下说明:
谱文最基本的格式是一图一表式。其中一图,即世系图,或称吊线图,有五代式和十代式。《总谱》采用十代式,总体上讲这种世系图单页容量大,传承流畅清楚。但是有时只有单线世系图时也要占一页纸,甚至一、二个人物也要占一页纸,显得空匡和页面浪费。
▲谱文中的世表,即人物的行传,行文的安排是顶格安排,不像正式行文要退空二格。娶妻和生子都要另起一行,也是顶格布排。尤其是当有数个儿子,从空间上看明明可以在一行可写得下,但往往是最多写三个,第四个必然另起一行。这些与一般行文不同,似乎不太合理。这是软件固有的格式所决定的,新的软件正在改进。
二问为什么上源有分歧的支派,总谱上只能连接一种方案?——关于上源分歧意见的处理方法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世系源流方面,存在着许多分歧,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总谱局经过长期的认真研究和考证,提出了《关于上源分歧的处理方法》,在每部总谱的《卷一》中刊载,提出了处理分歧意见的“四个原则”。而且编辑部在实际处理时,只能将经过考证认为相对比较合理的方案作为入编总谱的世系源流主线,也便于保持网络总谱上的连续性。为了反映客观存在的分歧意见,总谱在分歧的节点上,用文字说明存在的不同意见或不同的世系连接方案,以便后裔贤达今后继续考证。举例如下:
例一:三槐王氏总上源分歧意见的处理方法:
关于三槐王氏总的上源分歧历来已久,争论不休,我国著名姓氏专家王大良先生也说“已经成为历史悬案”。分歧要点主要表现为三槐王氏系姓始祖王言的父亲是谁的问题?有二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是琅琊王氏世系,其关于王言的父亲又分为二种不同说法,即;一是认为王导后裔的王搏;二是认为是王羲之后裔的王冕、或王彦枢。另外一种认为是太原王氏世系,也分二种意见,即:一是认为是文中子王通后裔的王乾;二是认为是景肃公后裔的仲舒公的王哲。总谱局经过六年时间认真考证,写出了《关于三槐王氏上源的考证总结》,刊载在《三槐王氏总谱》的《卷一》中。总谱局的考证意见倾向于是太原祁县王氏的王通后裔的王乾。而且分别在“三槐王氏世系总述”和王言的“世表”中作了客观的阐述。
例二:关于贵州“小八房”始祖王元开的上源的处理:
关于王元开的上源,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版本:
第一版本是:现代王元开祖居地在贵州省桐梓县,多数族谱的一线图为:
言——彻——祜——旦——素——厚——奇——倓——道——辅之——元凯——杞——百万——如龙——璋——泯——福——天荣(天华、天富、天贵、天龙、天虎、天凤、天麟)——千三——应斋——錡——元开——乾斋(坎斋、艮斋、震斋、巽斋、离斋、坤斋、兑斋、晟斋)。
第二版本是王盛坤先生研究的版本,他认为王元开是宋末人,是属无老八房的版本。其一线图为:
言——彻——祜——旦——素——巩——由——谟——应斋——錡——元开——乾斋(坎斋、艮斋、震斋、巽斋、离斋、坤斋、兑斋、晟斋)。
第三版本是是昆明王金礼先生研究的版本,其一线图为:
言——彻——祜——旦——素——奥(皓)——缙——辅德——百万——如龙——璋——泯——福——天荣(天华、天富、天贵、天龙、天虎、天凤、天麟)——千三——应斋——錡——元开——乾斋(坎斋、艮斋、震斋、巽斋、离斋、坤斋、兑斋、晟斋)。
编辑部经过考证,并考虑到祖居地多数人的意见,采用第一版本文案,在王元开的世表中将分歧意见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三问为什么说《中华王氏大成总谱》还体现了人性化?——关于在总谱中摘要记述会员个人信息的说明
作为民间社团,编撰《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如此庞大的文化工程,需要有一大批有奉献精神的人士的支持和努力才能完成。《中华王氏大成总谱》是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的主体任务,没有广大的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会员的大力支持是不可能完成如此庞大的文化工程任务的,他们积极支持、下大力气考察调研、认真考证、无私提供大量本族的或本人的研究资料,或从经济上大力支持总谱的出版事业,为总谱的编撰和出版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在总谱中简要地反映会员们的个人信息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无可非议的。清·王庸敬父子三人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编撰出刊了《王氏通谱》(82册),也在其家族所在《三槐王氏通谱》中以最后一本专册(第十四册)中记述了他全家的世系谱,这是很正常,也是很必要的。
在我们所编撰的《总谱》中还不可能将全部会员的个人信息入编总谱,只能将上源清楚的部分会员的个人信息入编反映,而且只是在会员所属支派的终端迁祖的世表中反映,以便让后裔贤达继续考证。
四问为什么总谱中世系终端最多只能记载到太子晋85世?——关于总谱世系终端的截止规定
《中华王氏大成总谱》自2007年开始启动编撰以来,对《大成总谱》的结构和组成是反复推敲,多次说明,早就在编辑实践中达成共识,并列入《编辑规范》,成为编委们的编辑规则。但是近期有部分宗亲、会员还是不理解总谱的结构特点,有的还要求总谱能编辑到本人,好像不编到现代人的谱就没什么意思,这完全是对总谱的曲解,为此特写此文予以重申。
(一)大成总谱的结构  无论那个姓氏,他们的大成总谱必然是包括《总谱》与《分谱(或称支谱)》。即《大成总谱》是《总谱》与《分谱》的总和。所谓《总谱》是某大系支族的肇基始祖到所属分谱(或支谱)的始迁祖为止的综合族谱。所属分谱中的绐迁祖,也就是该总谱的终端迁祖。而分谱(支谱),即通常所说的《**宗谱》或《**族谱》,就是该支族的始迁祖以下至现代所有后裔的族谱。
因此,《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分成六个大系总谱,即太原、瑯琊、三槐、开闽、和派、寻源等总谱。各个总谱都由该大系的肇基祖为总谱的始祖,而终端就只能到所属各支谱的始迁祖。总谱只负责该大系总谱肇基祖到各支终端迁祖(即各支的始迁祖)为止的世系传承谱牒。分谱则从该支的始迁祖到现代后裔的全部人员的世系传承谱牒。两者综合才算真正的《大成总谱》或称《全谱》。
(二)总谱终端的界定  关于总谱终端的界定,我们编辑部也反复讨论多次,现予以全面陈述。
▲在2010年4月20日总谱局颁布的《中华王氏大成总谱》世系编排的若干规定》的终端始迁祖的确定;世系图中终端始迁祖,应以已经繁衍成一支较大的支族,分布在一村或数村,人数至少在一百人以上的始迁祖。
▲在《通讯》总第52期公布的《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福安座谈会纪要》)中陈述为:终端迁祖——大陆以明清时期的某支迁祖,至今已繁衍成几百人以上的大族的定为终端迁祖。此终端迁祖即为该支族人的始迁祖,应编修本支族谱。此终端迁祖即为大总谱和支族谱的连接点,简称“节点”。
▲在2013年8月28日公布的《三槐王氏总谱》编撰的格式规范中陈述为:
总谱的终端一律截止到各支谱的始迁祖(一般在明清时期,最晚到清朝中期)。或者某迁祖至今已繁衍现在后裔有500人以上的先祖为终端(参照《中华傅氏通谱》)。因此《三槐王氏总谱》最晚截止到二十九世(即太子晋84世)。
▲此外,全国只有700万人口的傅氏正在编撰《中华傅氏通谱》,他们经过反复研究、讨论,最终规定为“具有500人以上的支族始祖为通谱的终端”。
因此,我们中华王氏的前二次规定是太宽了,2013年8月28日公布的规定已经参照《中华傅氏通谱》的规定,是比较合适的。
(三)过份放宽“终端”规定的危害性。部分宗亲要求放宽到自己的父亲或祖父,甚至有的想放宽到本人,甚至想以《总谱》取代自己的《分谱》,要求将终端迁祖放得很宽。我们总谱局也曾经迁就过部分宗亲的要求,将终端迁祖放宽到清末时期,实际上是可以编到现代人的父亲或祖父,自己的名字就可以在父亲的世表中出现了。这样做具有以下危害性。
1、破坏了《总谱》的结构,使《总谱》变成“四不像”。由于部分支派放得过宽,使其终端以下已经不能形成一个支族或不能独立编撰一支族谱。破坏了大成总谱=总谱+支谱的关系。也可以打个比方,本来是一棵大树=树干+带叶的树枝。变成了一棵大树变成了树干上即有光秃的树干,又有带叶的树枝。
2、干扰了《大成总谱》的数字化、网络化的程序。因为规范的《总谱》是可以将总谱终端与各个分谱的始迁祖相对接,形成枝繁叶茂的大成总谱。
不规范的总谱,相当于是树干、树枝、树叶杂生,当支谱的始迁祖要与不规范的总谱(连枝带叶的树干)相对接时就要在树干上剪掉多余的树枝和树叶,届时连接会非常困难。
(四)最晚截止到太子晋85世是最佳方案。
首先从修谱的历史来看,虽然我国修家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但宋代以前都属官修,只有到宋代才允许民间修谱,而且民间修谱还是在明清时期形成普遍的热潮。
其次从人口迁徙历史来看,真正人口大规模的迁徙,一是北宋灭亡南宋初年,北方人口大批南迁;二是明清时期多次由朝廷政府有组织地迁徙,如山西洪洞大槐树、苏州阊门、江西瓦屑坝、广东珍珠港、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等活动。每次迁徙时每个家族都会在新的定居地点形成新的始迁祖,必然形成一个新的家族支派,此后将自然形成一个新的支派的分谱(支谱),在新定居点的带头人必然成为该支族的始迁祖。而每个家族(或每本支谱)的始迁祖也就是我们所编的《总谱》的终端迁祖。一般南宋初年的某迁祖迁徙到某地形成大族的至今有约900年历史,如三沙王氏祖王皋经历30代左右;大量的明初年间迁徙到某地定居的在600年左右,经历20多代;清初年迁徙定居的也有350年左右,有经12—15代;清中期(乾隆中年)迁徙定居的有250年左右,则可传10代左右。以上均可形成500人以上大族。
第三、我们《总谱》要求的终端迁祖。一般要经十代或以上的传承才能形成至少500人以上的一个大族(家族们才能为自己修成支谱)的。所以最晚要以清代中期(乾隆中期)的迁祖为终端。如果以清末(光绪、宣统)年间为终端,则往往是现代老年人的父辈或祖父辈,不可能形成500人以上的大族。
第四、为什么要统一最晚截止到85世呢?编辑部开始规定“明清时期能够繁衍到几百人以上的大族的始迁祖”,中间曾放宽到“清末有100人的迁祖”,最后又参照《中华傅氏通谱》规定到“清中期500人以上的迁祖”。在编辑实践中,《三槐王氏总谱》编辑组对执行上述规定感到很难操作,总结出最晚截止到三槐王氏祖王言二十九世(即太子晋84世),此时一般处于清朝中期,比较能反映上述要求。后来又调查其它各编辑组的实际情况:琅琊王氏总谱是最晚截止到太子晋81世;开闽王氏编辑组是已掌握截止到闽王三十世(即太子晋84世);太原王氏编辑组原十多支超过85世,现也按规定截止到85世。
为此,在2014年三月下旬的“综合编辑工作会议”上,正式宣布凡太子晋下的各大系总谱均统一最晚截止到太子晋85世。并且特别说明,这是最晚截止代数,许多支派能短则短,有大量的支派可以截止到70多世或80世左右。
五问为什么总谱中多数用简体字,极少数用繁体字?——关于总谱使用文字的有关规定  鉴于《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目前主要是发行在我国大陆地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绝大多数人已习惯于汉字简体字,《总谱》的《编辑规范》明确规定,在总谱中一般使用简体字,但是也规定对人名、地名中尚有繁体字时,则仍采用原来的繁体字。所以在《总谱》中主要使用简体字,有的人名或地名还采用繁体字。但是数字化软件具有转化功能,当需要向向海外地区发行较大数量时,则可以在软件实施转换改为繁体字,成为繁体字文本。
六问为什么总谱版面采用横排式,而不采用传统的竖排式?——关于总谱版面采用横排式的优点   家谱、族谱古代多用竖排式,这是传统模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从普通书藉到方志谱牒逐步采用横排式。横排式的优点除了适应眼睛视向外,最大的优点是文字容量大。同样大小的文字,横排式容纳字数比竖排式要多一倍左右。因此,横排式的页面容纳字数要比竖排式页面容纳的字数多一倍多,这样可以节省纸张,较大幅度地降低总谱的成本。(王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