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医学界的十位王姓名医

我国古代医学界的十位王姓名医

 

1王叔和(201—280年),名熙,汉族,西晋高平(今山东省邹城市)人。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 曾任太医令。精研医学,重视珍脉,收辑前代诊脉文献,结合自己的体会,编成《脉经》十卷,是现存最全的经学专书。又辑集散佚的汉张仲景《伤寒卒(杂)病论》,并加以整理。使这些医学文献得以保存。

2王冰:唐医学家,号启玄子,约生于公元710~804年。曾任唐代太仆令,后人并称“王太仆”。年轻时笃好养生之术,留心医学。潜心研究《素问》达12年之久,经过分门别类、迁移补缺、阐明奥义、删繁存要以及前后调整篇卷等整理研究工作,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为整理保存古医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因原书第七卷早佚,乃以其旧藏之卷补入(即现行本十九卷至二十二卷中七篇大论),并改编成二十四卷。但其释文中也掺杂了不少玄学等唯心思想。另有《玄珠密语》、《元和纪用经》,据考为后人托名之作。

3王惟一,名王惟德,北宋医学家。汉族,公元987-1067年(北宋太宗雍熙四年-英宗治平四年)人。宋仁宗(赵祯)时当过尚药御,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奉旨铸造针灸铜人两座和刻石碑。为中国著名针灸学家之一。天圣四年 (1026)官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王氏在总结劳动人民针灸医疗实践的基础上,考定了明堂图经络孔穴。并依靠群众智慧,铸作里体铜人孔穴摸型。后又参预校正《黄帝八十一难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早就流传日本、朝鲜等国,在针灸学上有较大的影响。

4王怀隐:北宋医学家,约生于925年,卒于997年,宋州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人,起初为道士,居住在京城开封建隆观,善医治。太平兴国初976年奉诏还俗,任命为尚药奉御,升至翰林医官使。978年,吴越王钱叔遣其子入朝,在京得病,太宗下诏令王怀隐诊治,应手而愈。他在京供职,直到至道间995-997年去世。为首集体编写的方书《太平圣惠方》在北宋淳化年间问世。该书共100卷,本书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与《外台秘要》为蓝本,广集汉唐以来各家方书及民间医疗经验,按脏腑病症分类汇编而成。全书分一千六百七十门,录方一万六千八百三十四首。为宋代医方巨著。是我国十世纪前医学上的成就,对后来中医药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5王好古:元医学家。字进之,号海藏,元代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约生于公元1200~1264年,曾任赵州医学教授。与李杲一起学医于张元素,但其年龄较李杲小二十岁左右,后又从师于李杲,尽传李氏之学。张元素强调脏腑辨证,重视分辨病变所在脏腑的寒热虚实,李杲阐发脾胃学说,尤重脾胃内伤虚证的探讨。在张、李二家的影响下,王好古又着重于《伤寒论》方面,而独重由于人体本气不足导致阳气不足的三阴阳虚病证,另成一家之说。著有《阴证略例》、《汤液本草》、《医垒元戎》、《此事难知》、《斑论萃英》、《伊尹汤液仲景广为大法》等,对脾胃学说有所阐发。

6王履公元1332~1391元末明初的医学家,画家,百科全书式的博学人物。王履字安道,号畸叟,又号抱独老人,江苏昆山人,生于元朝至顺三年。王履少年业儒,笃志于学,博通群籍,诗文皆精。后师从“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朱震亨丹溪学医,刻苦攻读医学典籍,造诣精深,成为一代名医。明初为秦王府良医正。著《医经溯洄集》载论文二十一篇,评议《内经》、《伤寒论》及某些医书的论说,有他一定见解。兼擅画山水,取法马远、夏珪,以笔墨秀劲,布置茂密,见称于当时。

7 王肯堂:(1549—1613)、(一说1552—1613),明医学家,字字秦,损仲,号损庵。江苏金坛人。世业医,早年习读文史,兼精医学。万厉十七年(1589)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福建参政等职。因上书言抗倭而被降职,罢官后即从讲医学,博览医书,晚年退居故乡、广泛搜集历代医学文献,并结合长期临证心得,历十一年编成《证治准绳》四十四卷,全书包括杂病,类方、伤寒、疡医、幼科、女科、外科等,采摭丰富,条理分明,以证论治,立论平正,流传甚广。后世汇刻称《六科准绳》。其中对各种疾病的证侯和治法叙述颇详,为医家所重视。又编《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共收历代医学文献四十四种。搜集,整理,保存了不少历代医学文献。

8王清任:(1768—1831)清医学家。字勋臣,河北玉田人。他认为“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不怕当时的种种限制与非难,曾去坟冢间观察小儿残尸,并去刑场检视尸体脏器结构。著《医林改错》纠正了古代医书记载脏器结构及功能上的某些错误,但也有不少误改之处。在理论和治疗上重视气血,擅长活血化瘀的方法。其重视实践,大胆革新的精神,极为可贵。

9王旭高(1708—1862),清医学家,名秦林,江苏无锡人。擅长内,外科。著有《医方歌块》,注释简明,便于记忆。又著《西溪书屋夜话录》,现仅存《肝病证治》一篇,对中医的肝病辨证施治,论述颇详。后人所撰《王旭高医案》,可供临床参考。

10王孟英,清著名医学家,名士雄,自号半痴山人,晚号梦隐,又号潜斋。浙江海宁人,约生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卒于光绪十六年1890。他的远祖系安化(今甘肃省庆阳县)人,乾隆间迁钱塘定居,浙江盐官(今属海宁市)。移居杭州,又迁上海。曾祖王学权,精于医,曾撰《医学随笔》祖父及父皆业医。孟英自幼失怙,历经贫困,14岁即立志习医,深得舅父俞桂庭之助,并为其书斋题名“潜斋”。王孟英著有《霍乱论》,详辩霍乱、寒、热证的鉴别和治疗。又辑著《温热经纬》,对古代温病理论和各家论说,整理注释,颇有阐发。自辑《医案》三篇,记录其所治病例。另著有《归砚录》,《四科简效方》、《女科辑要》以及评注《重庆堂随笔》等。是温病派四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