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阜头灶王氏十八世孙四明大王庄籍良,上海,谋生记

     盐阜头灶王氏十八世孙王良兴,是射阳县四明乡新锅子大王庄人。父王忠清配朱氏,生五子,老大良善,老二患病夭折,老三良才,老四良余,良兴行五。因父亲早逝,为了谋生,成家后的老大、老三分家迁居于千秋港鲍墩晒盐,闲暇时钩蛏、挖蛤蜊,但凡能糊口挣钱的事什么都干。老四、老五随母居于四明老家,后老四良余在老家成家立业,现后人均居于四明镇塘合村。
    话说良兴一晃到了该成家的年龄。过去人喜欢做老亲,即兄妹家的孩子表兄妹结缘。二姑父余姓,双目失明,信基督耶稣,居五汛小团港(今路建村),当地的望族,亲属中有多人在上海谋生,有女余秀珍当年也在上海纱厂工作,经人撮合,余女便从上海回来相亲后成家。这些事,应该发生于公元1945年左右。
良兴长子辅尤生于1946年冬,时值兵荒马乱国共争战之际。打通洋、打四明、打合德等等征兵征夫如家常便饭,厄运的随时降临使他产生逃离家园的念头。小团港有一叫余克育的知名能人,常往返于上海做私盐等生意,是妻子余秀珍大伯父家的儿子,经联系与商讨,余表示愿意帮助“偷渡”国统区上海谋生,要知道在当时的解放区南逃是要冒很大风险的违法行为。临行时,带两麻袋私盐搭船,撇下妻儿,在月黑风高之夜,辞别故乡。
      到上海以后,因无其他特长,便以拉黄包车为生。余秀珍与辅尤娘儿俩在家生活了二年,良兴在上海立足以后,于1949年初春(当时大军还没渡江),托人秘密将妻儿接往上海。上海解放后,因均有了工作,生活趋于稳定,日子渐渐好了起来。俗说月有阴晴圆缺,随着时间的流逝,俩人或因三观或因性格上的差异,感情出现了裂痕,余秀珍对生活丧失了信心,患上了今天俗说的抑郁症,于1961年3月,撇下刚满三岁的辅兰等他们爷儿六个,在床上上吊自杀身亡,原本安逸的生活一下子跌入谷底。
全国搞上山下乡的那一会,上面动员知识青年回原籍参加劳动锻炼。辅尤参了军,良兴打算让辅国回老家下放落户,曾到鲍墩老家与老大良善磋商,老大没敢承担,因为自己有六子三女,多未成家,负担特重。良善年老生病时,亦曾回来看过一次。后来随着年龄的上升,与老家的往来就少了。

     后记:上文虽字节不多,但应该属实可靠。叙述人王辅龙,良善长子,生于1929年,今年91岁,耳聪目明,思维清晰。交谈中,对你们上海一房与苏北老家往来少、交流少、走动少而不经意间露出了些许不满意。特别是几年前表叔余克亮的去世(也是你们辅辈的舅舅),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把信”后你们没能回来奔丧而感觉到失礼。本来是应由你们执斧的,后来是安排良善四子辅林(辅龙年高不便,老二、老三已去世)执斧的。
     常回家看看是当前挂在嘴边的俗语。你们不仅一脉传承,而且嫡亲嫡派。这边兄弟三人,育有辅辈男丁11人,治辈男丁27人,朝辈男丁18人,纲辈男丁7人,年龄最大的纲辈21岁。目前,农村的条件虽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观,但每家的年轻人均在县城有工作、有房子,辅林次子王遐是博士学位,两个人在北京有一个非常体面的工作……但下一代他们都不熟悉。因此,我想是否在有闲有兴致的时候多走动走动,有接触、有交流才有感情。还有余生毕竟不多。
    总之,你们一脉人丁兴旺,事业发达,你们一脉家史是一部发家史、励志史。衷心希望我们头灶王氏和亲睦族,互相包容关爱,互相关心帮助,更希望你的骄子王珏家庭美满,事业腾达,为亚洲、为中美两国人民谋和平、谋发展,也为我们头灶王氏争光谋面子。
最后祝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良海 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