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故里—江西抚州市东乡上池村参观记

王安石故里—江西抚州市东乡上池村参观记

 

一直想到江西东乡县上池村去看看,看看王安石的故里。9月7日,我和听兰先生在抚州工作站站长王钦波、常务副站长王克成、副秘书长王志勇的陪同下,驱车经金溪县城到达东乡县上池村,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座造型美观的牌坊,飞檐掠空,巨柱耸立,形如展翅欲飞的大鹏,门楣上刻有当代大书法家舒同题写的“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故里上池村”的金色立体大字,十分醒目壮观。

王安石故里—江西东乡县上池村,是1985年12月3日江西省人民政府(85)12号文件正式将上池村王安石故里列入省级风景名胜点,不久,江西省文化厅、抚州地区行署拨专款为上池村规划名胜景点建设。上午10时30分,我们一行进入上池,早已等候我们的王忠发、王国权、王明占、王明发、王阮明等宗亲热情地把我们迎进祠堂。祠堂分立三重大门,正门上方有嵌刻“王氏宗祠”四个大字的大石匾,石匾上方是巨幅石雕,右门上方石额题刻“木本”,左门上方石额题刻“水源”。正门左右墙上各有一块水泥油漆匾额,右边是: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全省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单位—王安石故里上池村”;左边是:东乡县人民政府颁发的“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氏宗祠”。一进祠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端坐在祠堂中央的王安石塑像,那些两个大人伸长臂才合抱得过来的大柱令人乍舌,石磉如同巨鼓,一个也在千斤以上;仰望祠堂上方,屋梁腾空如苍龙拱脊,这是一座力与美支撑起来的大厦。1986年,祠堂经过翻修装饰,作为王安石故里陈列室,里面布置得古朴庄重,引人入胜。在下堂陈列室,王明占老先生向我们介绍了王安石称赞的上池十景图,上池的地理位置及有关考证王安石故里的地方文献资料等。巨柱上挂着用长木板雕刻的两幅楹联,一幅是江西彭泽86岁的陶博吾老先生敬题:“政策光辉富民强国,文章古朴超欧追韩”;一幅是深圳名士硑斋古白所赠的“荆楚风云照大地,国策安宁暖人心”。

步入中堂,高悬正中的是当代大书法家舒同劲笔题书的“荆国世家”四个大字金匾。中堂着重介绍了王安石生平、熙宁新法、王安石部分著述及其轶事,厅堂正中靠墙悬挂着王安石画像,旁边还有北宋元丰年间王安石亲笔书写的《楞严经旨要》复印件、王安石手迹影印件、家书、轶事及当代名家书写的王安石诗文、古文题赞等展品,并有图文介绍王安石画像来历及其墓葬变迁等。据王明占先生讲,王安石画像是上池人世代收藏之珍品,每逢新年初一,上池人要将荆公画像悬挂在祠堂的上堂祭拜,正月十三日是王安石诞辰日,也是世代相传为上池王氏家族“荆公会”活动日,这一天,全族人都要前往祠堂祭拜,同时还要选派数人手捧画像到抚城的盐埠岭荆公祠祭拜。此项活动一直沿袭至抚城荆公祠倒塌为止。建国后,此画像为东乡县文化馆收藏保管,后来又送江西省博物馆展出,此后为江西省博物馆馆藏。

中堂的陈列主要讲的是王安石的变法,王安石两度罢相都与变法有关。我们应该承认,王安石的变法,在一个时期内,使北宋获得了转机,在王安石的执政期间,新法在“富国强兵”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胜利,王安石斗败了保守派,应该说王安石是一个胜利者,至于新法被扼杀,那只能说明北宋王朝已腐烂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它已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北宋的灭亡,却恰恰证明了王安石变法的胜利。

在中堂巨柱上有三幅楹联,其一是东乡县书法爱好者梁腾洲题写的“谟仪轩昂开日月,文章浩渺作波澜”;其二是书法家垅华并题写的“相君图至道,后贤复登临”;其三是“夜战瑶池惊动满天星斗,晨破书海重整万里河山”。这第三幅楹联包含着一个美好的故事,上池瑶田有口“钟塘”,传说明珠峰上有个神钟滚落池中,故名“钟塘”。当时,王安石听说钟塘有神钟,一天下午放学后,便邀约一伙学友到塘边打捞“神钟”,从傍晚直闹到满天星斗,王安石母亲见儿子夜深未归,命家人四处寻找,当得知王安石等人在打捞“神钟”,又好笑又好气。次日,王安石母亲将此事告诉学馆老先生,嘱咐老先生对王安石严加管束,老先生爱王安石智力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就是不太拘守学规。老先生意欲挫掘王安石的锐气,岀了上述那幅对子的上联,叫王安石对答,王安石当即对岀下联,惊得老先生连称妙,妙,妙,赞曰:“此孩将来伟人也”。越过天井,进入上堂,由于这里是1967年遭到大风暴雨袭击倒塌后修复的,因此在结构、式样上与原祠堂面貌有所改变,上堂主要是介绍上池王氏始祖及其繁衍概况。正中靠墙高竖一排栩栩如生龙飞凤舞的巨雕,巨雕下有岀土的王安石兄弟、子孙的墓志铭,历代上池王氏族谱也在玻璃柜中陈列,王安石塑像就安放在上堂正中,塑像后面的墙上挂着王安石父亲及王安石兄弟们的照片,让人肃然起敬。王简系太原王氏第58世,生子廷辑,廷辑生二子:明、正。明,字克明,上池王氏一世祖,生三子:用之、贯之、质之。用之,字公达,乃王安石的祖父,生四子:益、盛、盟、盈。益,字舜良,王安石的父亲,生七子:安仁、安道、安石、安国、安世、安礼、安上。生女3人。王安石及其兄弟系太原王氏第63世。王安石祖父、叔父、兄弟们的后裔除遍布上池周边的王姓村庄外,还繁衍在抚州各县市,繁衍于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湖北、广东、福建、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市,犹如一棵千年大树,从树根萌发岀千枝万杈。

从祠堂右门岀来,王忠发等人陪同我们通过拱桥,漫步半月塘,并在半月塘边、王氏宗祠前我们合影留念。半月塘内碧水盈盈,早在北宋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岀任东路刑点提狱时,返回故里上池瑶田,漫步半月塘边,看见亲手栽种的花卉成活了,心情十分愉快,即兴写了一首《池上金沙》:午阴宽占一方台,映水前年坐看栽。红蕊似嫌尘染污,绿条飞上别枝开。(注:金沙为花名)

随后我们步入绿化区,绿化区是新辟的,占地5亩,中间有6米宽的人行道,两旁栽有苍松翠柏。举目环顾,金峰鹿石耸峙于北,明珠峰屏障于东,荆公山拱揖于前,白云峰拥列于西,上池王安石故里就在这山的怀抱中。据王明占老先生介绍,北宋初年,王安石曾祖父王克明见其山清水秀,遂由临川盐埠岭徙此安家立业,而成为上池王氏一世祖,王安石是上池王氏第四代人,北宋时,上池隶属临川县七十九都延寿乡,明朝正德七年(1512年)东乡设县治,上池改列东乡县二十二都延寿乡,民国时期上池属荆公乡,新中国成立后划入黎圩区王桥乡,现为黎圩乡辖地。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初六日,王安石逝世,安葬于江宁(今南京)。“枫树落叶要归根”,其坟墓后由其四弟安上(字纯甫)之孙王桁迁回上池凤山桃源窠(今金溪县月塘村后,灵谷峰以东),与王安上合葬(衣冠塜)。据明•崇祯版上池《王氏族谱•世系》载:“安石……葬钟山,迁灵谷峰东后月塘”。民国壬午年(1942年)重修上池《王氏族谱•附录》,载有宋朝赖文俊所绘“月塘凤山图”,标有墓址所在。并载:“宋荆国文公与纯甫公合葬凤山桃源窠”。还有赖文俊下课诗为记,诗曰:“兑龙隐隐出坤方,上有桃源下有汪。气转离宫凤尾穴,台星吊落一月塘。巽水流归艮上去,太阳开口又窝藏。贵人执笏围屏耸,排衙列列子癸扬。从今安厝牛眠地,世代公卿状元郎”。

在绿化区的林荫下我们一行在树下休息,王明占老先生又向我们讲起上池的十景,讲到王安石如何赞赏故乡风光,写下了烩炙人口的十景诗,老人对王安石的诗作背诵如流,对十景的来龙去脉如同讲故事。王安石故居旧址——瑶田,兰塘西岸边,有块天然尘石,北宋•嘉祐年间,王安石闲居于故里,常来此钓鱼,写下了《兰塘钓隐》七律佳作:“宅近兰塘水竹西,钓竿日日占苔矾,每疑羁缕牵云动,不用扁舟载月归。赤鲤有神宁出穴,白鸥无事已忘饥,桐江莫笑羊裘老,曾拜天书下紫微”。后人为怀念王安石,将这块天然尘石命名为“荆公钓鱼台”。在瑶田村南半里处,有座形似凤状的白石峰,后人改名为“荆公山”,1965年兴建东山岭水库时,挖出一块早年的界碑石,上刻“荆公山”三字,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登进士甲科,曾返故里上池瑶田,由于心情舒畅,又值阳春季节,站在天然尘石上仰望抒怀,写下《尘石青云》绝句一首:“白石峰头草木深,春风相与散人襟,浮云映郭留佳气,飞鸟随云作好音”。据上池王氏族谱载,乌石岗是王氏祖坟山之一,这里有王安石三祖父质之和二祖父贯之长子夫妇安葬的墓地,王安石在政治上失利时,辞相回上池,清明时节曾到乌石岗扫墓纪念祖先,写下《岗边踯躅》一诗:“乌石岗边踯躅红,东岗柳色张春风,物华人意曾相值,永日留连草莽中”。在谈到明珠峰时,我们随着老人的手指远望云峰山,云峰给人的感觉犹如一颗明珠,因而后人把云峰改名“明珠峰”。据说该峰顶有隋朝时所建寺庙遗址,存下一块“明珠古刹”石匾,明珠峰东南半山腰,当年建有“云峰书院”。北宋景裕元年(1034年),王安石祖父用之卒,王安石随父亲王益从韶州返家居丧,曾在云峰书院就读。因王安石号半山,后人则改云峰书院为“半山书院”。王安石在云峰书院就读时,曾吟诗《云峰早照》七绝一首:“一珠明霞黯淡红,瓦沟已见雪花融,前山不放晓寒散,犹锁白云两三峰”。如果你站在明珠峰顶俯视山下,上池村会尽收眼底,村庄的三分之二被搂在山地臂弯,东岭与明珠峰并肩而坐,山下就是周源村(即上池源里)。王明占老先生向我们讲到王安石出任浙江鄞县县令时,命家人取茶苗移栽到老家盐埠岭,当时王安石最喜欢饮茶,曾以《东岭茶饴》为题作七绝一首:“见说周源土壤宣, 菡茶甘美味如饴。分根远植临川日,采折应须压露葵”。上池附近的里阳西林,当年这里梅树甚多,王安石见景生情,写下七绝一首:“杜家园里好花时,上有寒梅两三枝。日暮欲归岩下宿,为贪香雪故来迟”。泷溪发源于船岭南。流经大畈,全家、里阳、上池、新庄等地,到金溪县合市马墩塘与南河(古称溪港)汇合后注入抚河,北宋时,王安石常游览于此,曾以《泷溪晚烟》为题吟诗一首:“笋兴迢递出泷溪,草树含烟路欲迷。绕屋好山看不尽,数声啼鸟夕阳西”。金峰—是东乡县境的第一峰(海拔498.8米),位于虎形山东北部,距上池约9公里,王安石曾祖父王克明幼子质之,从上池瑶田徒居金峰下,取村名“王家源”,在此生子二;王尽、王孟。王尽逝世后安葬于金峰,王安石曾往金峰下王家源看望三祖父、叔父及兄弟,客居于此,对金峰景色十分赞赏,曾以《金峰晚坐有怀》为题,吟七律赞诗一首:“数群归鸟望中明,重叠青山晚更青,松叶唤风陪客语,夕阳过雨著蜩鸣。巳思在已不穷事,况有怀人无限情,便欲吟诗涤尘胄,不知新月上高城”。10年后王安石政治上失利,重游金峰,有感于怀,又写下七绝《再宿金峰》,诗曰:“十年又宿金峰下,身世飘然岂自知,山谷有灵还笑我,纷纷南北欲何为”。由于天气炎热,我们未能对十景一一观赏,但从王明占老先生的讲述和吟诵王安石诗作中,我们犹如身临其景。

上池村是王安石的故里,是王安石学习、生活过的地方,王安石之所以给故里留下这么多的诗作,足以说明他对故乡的爱,对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以肺腑之言去赞美故乡,歌颂故乡。上池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留下了王安石的足迹,也滋润在王安石的爱里,沐浴在王安石的情中。王安石把故乡比作母亲,在得意时,他向母亲吐露心中的喜悦,与母亲同乐,“浮云映郭留佳气,飞鸟随云作好音”。在受挫折时,他向母亲倾诉衷肠,“…身世飘然岂自知,…纷纷南北欲何为”。王安石是东乡的骄子,更是上池王氏乃至中华王氏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一代风流,是世界历史上改革的先躯。“一径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兴何长。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烦君惜取根株在,乞与伶伦学凤凰。—《华藏院此君亭》”。王安石用亮节高风的竹来譬喻自己,说明生来就刚直不阿,并以此自豪是坦然的,丝毫也不夸张。

上池因王安石而岀名。上池也养育了王安石和他的兄弟们。上池,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观你,考察你,调研你,你的明天将会越来越好

主编:王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