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幼弟安尚魂归何处

王安石幼弟安尚魂归何处

 

一个人身居何所,魂归何处,往往事关其子孙从何而来、村为谁建的问题,这是个严肃的问题,对此,有必要进行认真而多方考证,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王安石幼弟王安尚魂归何处,目前有两种记载,哪种记载正确,有必要考证,寻根溯源,以明辨是非,告慰先祖,明示子孙。

王安上又称王安尚。1640年版江西东乡《上池王氏族谱》载“安尚,字纯甫,仕终提点江南东路刑狱使,娶陶氏,同葬荆公山飞凤形,生子旂。”民国壬午(1942年)《上池王氏族谱》人物世系中记载“安尚,字纯甫,生景祐丁丑,由中书舍人院授南阳教授,迁荆州军事推官,民有争田,数年不决,公断之以法,半岁庭无留讼。治监利,作堤以堰水浸田地,时无梁,水号难渡,公以铁为缆作梁,荆州民便之。迁翰林侍讲学士,复改江南东路刑狱使,绍圣四年六月与苏轼咏桧同贬琼州临高县事。殁于崇宁癸未。娶陶氏,同葬荆公山飞凤形,生子一,旂;女一,适严州军事判官韩淮”。

 王安上是王益的幼子,生于宋景祐四年丁丑(1037年),卒于崇宁癸未(1103年),官由中书舍人院即由累举乡试授南阳教授,迁南阳州军事推官,翰林侍讲学士,熙宁八年(1075年)三月,以太常寺太祝为右赞善大夫,权发遣度支判官。《金陵新志》记载“安上字纯甫,由太子右赞大夫,三司度支判官召对,有提点刑狱之命,历知和、湖二州”,江南东路刑狱使,绍圣四年(1097年)六月与苏轼咏桧而同贬琼州临高县事,后来卒于此任。儿子王旂等人不远千里把他与陶氏葬于上池村荆公山飞凤形,王安上与陶氏生女一,配严州军事判官韩淮。

1989年9月版的江西省《东乡县志》第556页对王安尚,作了如下概述:“王安尚,字纯甫,生于景祐四年(1037年),由中书舍人院授南阳教授,迁荆州军事。以法半载,庭无留讼,熙宁八年(1075年)改提点江南东路刑狱使。元丰二年(1079年)十月,因赋诗讥讽朝廷而受贬,出知临高县事,卒于崇宁。其后裔世居虎形山上池源里、里阳等地”(《注:元丰二年十月为误记,正确的应为绍圣四年即1097年六月)。

 王安上的儿子王旂,上池村1942年版、明崇祯版《王氏族谱》皆记载:“旂:字伯祥,官至中书舍人,户前曰荆公山,肘外曰司空坂,尚仍其旧,娶刘氏,子桁。”“桁:字仪望,行千四,葬里坑;娶邹氏葬楼下山,施田九百斗入本都栖隐寺以资福果,子仕进,仕全。”明崇祯版《上池王氏族谱·簪缨录》载:“伯祥讳旂,由中书舍人监泰州盐场酒税,崇宁封朝散大夫直秘阁”,“仕全字诚臣,登建炎二年进士,任太常少卿改福建提刑。仕进字良臣,官至河阳县尉”。如今上池村的明珠峰东北麓的里坑仍保存有王桁墓,王桁妻子邹氏的墓在上池楼下山,坐北朝南,墓碑高1.2米、宽0.6米、厚0.2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邹氏墓被人盗挖,其墓碑则被村民作为小桥石用。邹氏为上池村西南三里处的有“龙安殿”的龙安岗人,龙安岗为上池村属地,亦为上池王氏的祖坟山。明“万历十正月初一日申时之吉哀子王泮泣”的墓志铭中有载“兹从吉兆卜葬廿二都上池祖塚龙安”,龙安岗东侧半里处有泷溪。江西省金溪县月塘王家村的族谱、余江县水口王家村清朝时《太原王氏五修族谱序》中亦有相同记载。

    前述两版上池《王氏族谱》中的上池王氏吊图中关于王安上的皆为“纯甫公——伯祥公——仪望公”,东乡县西江村民国时期《王氏族谱》也有此记载,由此判断王旂只生有一子即王桁。

然而江西吉水县中鹄乡某村的《王氏族谱》以及尚贤乡秧塘村的《伍嘉塘王氏族谱》中的世系图却这样记载:“第一世:王用之,居临川柳树下,官至卫尉寺丞……”;“第一世:安上,字逊甫,官至湖州刺史奉敕提点江南 东路刑狱改吉州十宣教以都官。府君雅爱吉水山川之秀,因家吉水白沙潭竹山,今驿亭其故址也。终葬白沙书院山后里入,呼为王官入山,配赵氏,附于兆,子一:久道。第二世:久道:讳化成,行大三,号雪轩,终葬白沙书院后,配李氏,系谷村附塘兆右,子二,子明,子瞻。第三世:子瞻,讳景,行一举,兔解,初任吉安儒学教授,官至大理评事,一时名士多出其门,如龙图萧公。世京大博,彭氏齐著作扬,公纯师皆其徒也,著书数百卷,号《野民集》,宋元丰二年终葬五十五都三松岭下白茅坑又名毛竹坑,又名路上袁观岭,即铜钉窟,配陈氏于兆,子二,端礼、端彦。第四世:端礼,字茂辅行四二,元丰七年甲子乡举中李亭弼榜第五名,元祐三年戊辰中李常宁榜进士,时苏公知贡举,黄庭坚为参详官,喜其杨雄优于刘向,论疑为李荐之文置之高第,初任运州桂阳尉,改贺州富川令,皆有惠政,其文学尤为世所重,……子四:南图、南宾、南翔、南仲。”

这完全是后人伪造的族谱,其一:王用之随父亲王明住抚州盐埠岭,后来随父迁居临川上池,从未居住于临川柳树下,但其可取之处是,王用之从府郡盐埠岭迁出了。其二:关于王安尚、王安尚的妻子及其儿子的相关记述与正史、王安石的记述、曾巩为王安石的祖母以及父母写的墓志铭的内容以及各地荆公家族的王氏族谱的内容完全不符。正史记载王安尚绍圣四年(1097年)六月与苏轼咏桧而同贬琼州临高县事,后来卒于此任,“殁于崇宁癸未。娶陶氏,同葬荆公山飞凤形,生子一,旂”,这是江西省东乡上池、东乡、临川、余江、贵溪、金溪、宜黄、进贤、乐安、崇仁诸县王安石家族成员村庄的一致记载;曾巩为王安尚的母亲吴氏写的墓志铭中记载吴氏“孙男九人,曰:雱、旉、旁、旆、斻、防、斿、旂、放”,其孙辈人物的名字全为“方”字旁,铭文中亦无久道此人。其三:关于安尚的孙子子瞻,无此人,元丰二年(1079年)王安尚自己才42岁,不可能有老而逝于“宋元丰二年终葬五十五都三松岭下白茅坑又名毛竹坑”官至大理评事的孙子子瞻讳景;元祐二年(1088年)王安尚自己才51岁,哪来成年登进士的曾孙端礼,全然杜撰。其四:该谱记述一世祖为二人,很混乱。从这些杜撰的家族世系看,此谱世系内容及后续内容不可信。其五:王安尚为北宋人物,南北宋时无吉安地名之说。吉安古称庐陵、吉州,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方改为吉安,而《伍嘉塘王氏族谱》中记载其孙“子瞻,讳景,行一举,兔解,初任吉安儒学教授,官至大理评事,一时名士多出其门,如龙图萧公。世京大博,彭氏齐著作扬,公纯师皆其徒也,著书数百卷,号《野民集》,宋元丰二年终葬五十五都三松岭下白茅坑又名毛竹坑”,元丰二年即1079年,仍属北宋时期,何来“吉安”之说?这一支系可能是上池王安尚的子孙,上池下原族在抗元斗争中有大量人员逃往他乡,上池下原族于元末多为“久”字辈人物 。      

元末(1356年12月)上池抗元斗争中,上池下原、上池楼下和上池塔田三族被癈,抗元英雄王安国后裔上池塔田族人王日贵壮烈牺牲。 上池周原、上池中原和上池瑶田等族人则勿忙躲入明珠峰的茂林中躲过一劫,逃往他乡的上池王氏族人为逃过元朝官兵的追杀,纷纷改姓 “杨”,明初,天下安定后,这些逃难之民,又纷纷恢复本姓为“王”。《王氏真赝改更论》则作了记载,其中有云:“……元末红巾贼首冒吾姓,妄称豫章籍,伪号王了窥,踵王彬之后纠党流寇洲郡。后党溃散,了窥匿名窜逃,寞知其处,各镇屡檄,军兵转行江右,严加捕诛。吾姓皆惧累,多去王而易羊,俗耻夷名,重更杨氏,王氏虽杨之氏,亦仍宗其王,我大明讨逆诛寇十有八载,国靖民安,凡前之易姓者渐复其原则前之易羊、易杨以避祸耳,非真羊与杨也”。 羊字中间部分为王,以示纪念本姓“王”。金溪县现今一部分此时从上池村迁出的村庄有过姓“羊”的历史,“文革”中他们的祖谱被焚烧,仅凭老人的口传很难说清问题,同时明代上池《王氏族谱》中关于楼下、塔田、下源三族因元末此事而外逃人员的记述多记成“无传”或“早没”,这样就使得外逃人员的后裔寻祖或者上池村寻找下源皆造成困难,或者说上、下源衔接困难。王安上子孙世居上池村,1356年(元末)上池村抗元斗争中,王安上后裔上池下原、上池楼下两族亦遭毁灭性打击,许多人英勇牺牲,或逃往他乡与家乡失去联系,演绎了可歌可泣的故事。王安上第十世孙之一的上池下原族人王日节字义可行福七(注:其兄王日通字荣可,行福六,抗元斗争失踪)带着德字辈的儿子逃往临川七都北头村,为北头村王氏一世祖。北头村仍有其墓。有北头村九世祖之一名为王腾的于明朝末年(1600年)左右从北头村迁川东署遵义府仁怀县安罗里曹家营,其为平叛当时的播州土司杨应龙而迁的,公元1637年王腾子王朝龙迁古蔺雷家曹,王腾第十世孙王永和于1896年左右从古蔺迁遵义县沙溪里九甲梧桐丫(即今金沙县江西湾),王安上亦有后裔迁贵州毕节。

天下王氏在明朝时期伪造家谱比较严重。一方面的原因是元朝末期朝廷殊杀王氏族人,许多王氏族谱毁于战火,从而失去了对先祖的记载。二是迁出祖居地而远徙他乡的族人,他们的子孙在百年甚至数百年后再来制作新迁地的族谱,于是就只好依据日益淡薄的记忆,从而产生了误记。三是周边极少数小村落惧庞大的王氏族群,便改姓王,于是造谱时就得捏造祖先、傍名人、假造人物与世系。如此诸多原因使得一部分王氏村落寻找上源困难重重,甚至永远是个迷,还有个别村落不是去积极寻根问祖,却盗用祖名、祖宗村名和资源,从而出现欺世盗祖现象。新中国建立后的“文革”时期,全国一致焚谱,很多村子的老谱也就焚毁了,如今又要造新谱,在没有祖先的任何资料情况下,只好假造祖先了。

抚州市东乡区红星中学  王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