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王克平续修宗谱序

 公元二○一七年冬月,气象氤氲、经纬神韵,太平盛世、物阜民康,族人聚集王氏宗祠共议续修宗谱。至二○一八年清明时节,始成续修宗谱、修缮宗祠、加修始迁祖陵墓三件大事。斯时,于淮河流域初显峥嵘、卓然独秀,槐堂世瑞、惊艳四壁!邻里外姓为之赞叹,合族老幼为之振奋与景仰。

一、恒古的守望

木本水源,淙淙于今。本支世称庄户王氏,脉承始祖王子乔。子乔,名姬晋、姬子乔,系中华始祖黄帝四十二世玄孙。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改姬姓。黄帝脉下一枝名姬弃,好农耕、精稼穑,帝尧举为农师,封于邰,号后稷,为周王先祖。子乔,周文王二十三世孙,灵王太子。于公元前五五一年,谷、洛二水泛滥,为民直谏,触怒灵王,贬为庶人,避居太原。其子宗敬为司徒职,后亦避居太原,被邻里尊称王家,遂以王为姓。因子乔早逝,灵王赐厥王氏,封采邑于晋阳。屈原《远游》叹曰: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李白诗赞: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

子乔十八世孙王翦为秦封候大将,子王贲,孙王离。离长子王元为琅琊王开基始祖,次子王威为太原祖。王姓先人以其不懈的努力,厚积薄发,簪缨相继,一路德罄。晋、汉及唐,均为阀门望族,显赫千年。迄今,全国王姓人口近亿,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一,人口排居全国榜首。而太原王及其衍派琅琊、开闽、江左、三槐、潮州、琼崖、赣湘、闽台及南亚东南亚王氏,又占王姓人口的九成以上。

二、播迁之花奇异绽放

本支始迁祖大公王兴,于明定鼎初始,受明政府遣徙,自太原迁霍邱,永乐初年再迁寿州城北黄桥湾,年淹代远已六百二十载。遥想兴公当年,怀揣信念,锦簇梦想,迎着破晓的曙光,投抱于钟灵毓秀的淮河之滨。慈祥丰沛的淮河不忘与我祖的千年之约,展开臂膀欣然接纳了风尘朴朴的我祖。我之先人世世代代坚韧刚毅,寻梦之路上,披星戴月、前赴后继,风雨雪霜、同守默契。

悠悠六百年时空,载辑着先人发奋图强的拼搏,传承着百折不挠的崛起神采,为我族的发展壮大夯实坚实基础。苍天眷顾,族人繁衍播迁从容走来,千年丰姿,大放异彩。葛藟延延,荫蔽五千余户,瓜瓞绵绵,载籍两万余人。时下,十八世“际”健在数人,二十六世“志”亦数人诞出。九世同堂,共享天伦。

三、三件实事功德圆满

(一)修谱。继冬日会后,族人积极响应,不分长幼基数二十元,出资千元以上者达七十余人,共筹三十七万余元。参修人员义务劳作,顶霜冒雪、秉烛达旦。于原有三套各十卷十一册的基础上,重新手抄一套。目前共存手工谱四套各十三卷十五册。

(二)宗祠修缮。于二○○六年合族集资重建宗祠,为砖、瓦、混三重互补结构。但历时十一个春秋风日雪雨的剥蚀,屋面瓦砾崩裂、油漆脱落。族内能工巧匠更换大殿及门楼古式瓦,新筑四合院围墙、墙顶披古式青瓦、墙裙贴古式面砖。院内满铺古式青砖,抢救银杏古树砌池保护(2016年冬枯萎,古枝犹存、部分新枝萌发)。设铸铁方鼎大香炉一只。铺设大殿地砖,鹦鹉架底座加护墩,重制先祖灵位及柜架香案,悬古式宫灯,室内外油漆部位全面刷新。整体修葺之后焕然一新,气势飞宏、酣畅淋漓,马头墙雄浑奔放。

(三)加修始迁祖陵墓。祖坟添土加高,圈挡土墙。立碑高三米、宽一米,配石制香炉、石狮。竣工后的陵园沉静秀美、气势磅礴,浑厚沉重、熠熠生辉。揭碑仪式日,族人扶老携幼,千余人参加庆典。五百人依偎陵前就餐畅饮,璀璨璨大放异彩。慰藉了先祖英灵,彰显了族人团结合作、聚族而居的淡定与笃信、坚实与厚重。

注:祖坟GPS  定位:北纬:32°45′13.20″东经116°46′03.55″

四、地理人文辑纪

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物竟天择、荷蒙天恩。始祖选址的桑梓之地,现吏属于淮南市潘集区架河镇。族人心装富民强族之梦想,躬耕书香、勤劳内敛,以民俗礼仪、伦理道德、宗法秩序始终约束着自己的行为规范,沿着文明轴线健康发展、阔步前进。

族人用辛勤劳动激活着一方热土,守望与呵护着这块热土,集成中华进步之缩影。我们处在一个原始与文明的交替链上,几千年不变的传统劳作模式及原始器具被淘汰,短短几十年间,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飞跃式变革。1967年架河电力排灌站建成运行,大片旱地变水田,由杂粮种植变成麦稻主产。1968年开始电力磨面打米,石碾石磨退出历史舞台,1982年前后木犁木耙被铁犁取代。在2000年基本告别了牛耕时代,小型拖拉机为动力的机耕犁、收割机走进千家万户。2014年前后小型农机具又基本闲置,被职业的大型旋耕机、收割机走马换将,完全实现了机械化耕种与收获。1979年以前,麦稻单产200-300斤,到1995年,小麦亩产500斤左右,稻子亩产突破千斤。目前水稻亩产1300-1600斤,小麦亩产600-1000斤。1970年之前,人口温饱不济,现在猫狗与主人一样是大米饭白面馍,不泡荤汤猫狗不食。之前,农村普遍是一户养一猪一牛几只鸡鸭鹅。到2010年左右,猪、牛、禽由养殖场产业化养殖。以前每户一个的猪圈、牛屋、鸡笼,每家门口的一个粪堆,一去不复返了。

1968年以后,公社(1983改乡)机关有了电灯,1973年公社大院有一台黑白电视机。1983年农村电网形成,1988年前后,农村户户有黑白电视机,1990年以后普及彩电。1992年县级政府才有几部空调,现在农村户户有空调。

1993年之前,一个乡镇(公社)几万人口,只一两部固定电话,1995年,实现了村村通固定电话,在短短六、七年间又实现了户户通电话。到1997年极少数村民有了移动电话(一部普通手机时价可折合一万两千斤小麦),到2010年,人人有手机移动电话。

蔽护人类几千年的草顶土坯房,到1982年前后,逐步被砖瓦房取代,2007年前后,砖瓦房疾速退出,家家有二层或三层砖混结构的楼房。2006年前后,个别村干部、企业家有了小汽车,现在三分之一农户有中、低档轿车。

五、继往开来的祈盼

同襄盛举,共缅祖功。我族家谱充盈着激昂、充盈着华章。在淮河流域,如此完美精致的家谱已为罕见。首先,我族先人人才济济,方能理出这既科学又简捷即藤蔓式的谱图。其次,先人具备忘我的牺牲精神方能投入时间和精力修蕴编篡、甚至抛家舍产藏谱护谱。其三,合族共同珍视家谱方能传承延续至今,后人方能共享其荫。族谱,瞭然纸上的是一块奇丽的瑰宝,是集历史、文学、书法墨宝于一身的稀世家珍!其风采和内涵深邃厚重,焕发着先人的书香魅力,让人无垠地珍视与敬畏。她强烈地弥漫着醇朴芳香之古风神韵,渗透着大家风范之精神内核。在世序茫然之中,是族人雍容合度、揖让有仪、规范族风族貌之基本准则。

续修宗谱既是对无数先人历代夙愿的接力,又是对无数后人必须担当的历史责任。不论鸿儒白丁,都有修谱护谱之神圣义务,象爱惜我们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惜守护我之族谱。竭力传承、永无止境,弘扬乡情、记住乡愁,让族谱这朵奇异之花绚丽绽放!

我族在繁衍发展的进程中是胜者是强者,是勤劳、智慧、勇敢、坚韧的结晶析出。世人还当继续发扬先人崇尚奋斗的精神风范,荣辱与共,患难相恤。面对人类生存发展节奏疾速加快的新形势,族人更要敞开胸怀、通力合作,开启未来、逐梦不止。当鼎力唤启族人的进一步觉醒,不保守、不迷信,紧随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怀着美好的向往,在为族人创造福祉的宏大事业中永往直前!

 

二十世克平薰沐谨序

二○一八年仲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