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唐滑州黎阳令追封许国公墓志铭》的解读

对《唐滑州黎阳令追封许国公墓志铭》的解读

 

公姓王氏,讳言,字正音,其先出自汉谏议大夫吉之后,由琅琊徙魏州,至公之曾大父鐬唐为谏议大夫,大父博摶的误认或讳避昭宗朝左丞相,父依配白氏,乾符(应为咸通)壬寅(870)八月十八日生公於魏州。公负奇才,忠愤激烈,当念祖宗耻未雪原,奋不顾身,然未膺一命口,过四旬。乾宁元(894)年中进士,又二年授滑州黎阳令,天佑(904年至906年)间,黄巢(应为朱全忠)作乱,公固守黎阳,贼巢往来蹂躏几年,兵民错离,苦心调剂于群情,颇宜平贼镇抚。至唐末,公遂隐家不出,入山课耕种,训儿孙,退休林下者又数十年,其间陟岵之哀,雁断之痛,鼓盆之悲,公教子成名为国老重臣,真称隐君子匹哉广顺(应为长兴)三(元)年二月日没世,享年七(六)十有三,配姚氏,子二人,孙三人,曾孙六人,其嫁娶皆名阀巨族,具在状中不再述,衣冠蝉联,子孙蛰振,是可以观德矣。(括号里的内容为考证者注,因多次转录,疑有差错)史官谏议大夫桑维翰撰

1、对出生年代的注解:乾符壬寅年,查没有乾符壬寅年即没有寅年,以乾符为中心,向上有咸通庚寅年即870年,再向一年上为咸通己丑年即869年。向下为僖宗中和二年壬寅年即882年。有谱记为八月十三日生。从其子王彻出生年即892年来推测,如王言生于僖宗中和二年壬寅年即882年,王言十岁时生王彻,不可能;如王言生于咸通庚寅年即870年,那么王言二十二岁时生王彻,是符合生育规律的。因此王言应生于咸通己丑869年或咸通庚寅870年为妥。从后面看,“乾宁元年中进士,又二年授滑州黎阳令”,乾宁元年应为894年,因此王言二十四五岁时中进士,任滑州黎阳令,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2、“当念祖宗耻未雪原”,“天佑间,黄巢作乱,公固守黎阳,贼巢往来蹂躏几年,兵民错离,苦心调剂于群情,颇宜平贼镇抚”。王言任滑州黎阳令时,发生两件大事,900年,父摶遭蓝田之祸,“当念祖宗耻未雪原”即指此。“天佑间,黄巢作乱,公固守黎阳,贼巢往来蹂躏几年,兵民错离,苦心调剂于群情,颇宜平贼镇抚”,一般理解为黄巢作乱,的确令人费解。其实不然。天佑间指904年至906年,查史可知为朱全忠灭唐时间。那为什么将“朱全忠作乱”称为巢贼呢,查史可知,朱全忠,又名朱温,乾符二年即875年,参加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中和二年即882年归附唐军,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圧起义军,天复元年即901年,朱温率军进入关中,控制了唐王朝中央政权,天佑元年即904年用武力把唐昭宗逼迁洛阳,不久将昭宗杀死,天佑四年即907年,朱温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史称后梁。因此将朱全忠作乱称为巢贼作乱为何不可。

3、“至唐末,公遂隐家不出,入山课耕种,训儿孙,退休林下者又数十年,其间陟岵之哀,雁断之痛,鼓盆之悲,公教子成名为国老重臣,真称隐君子匹哉”。从这断文字看可出,其父摶遭蓝田之祸后,就迁到魏州即宋称大名之莘县,到朱全忠灭唐后即至唐末公遂隐家不出,显然没有写出隐家的具体地点。

4、从上面三方面分析可知,此墓志铭,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目的既是为纪念,又是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在祖宗出事与战乱纷纷的年代,以及封建社会,家谱一般是不足为外人道也,因此墓志铭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公姓王氏,讳言,字正音,其先出自汉谏议大夫吉之后,由琅琊徙魏州,至公之曾大父鐬唐为谏议大夫,大父博昭宗朝左丞相,父依配白氏” 也就不难理解了,王言原名王依,隐居后改名为王言。从王言任滑州黎阳令的县志记载来看,《黎阳县志》和《莘县志》都注明见北宋《王祐传》,也就是说,正史的记载也是来源家族的记载或提供的信息,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族谱的可信度比正史的可信度高。

5、从“广顺三年二月日没世,享年七十有三,配姚氏,子二人,孙三人,曾孙六人,其嫁娶皆名阀巨族,具在状中不再述,衣冠蝉联,子孙蛰振,是可以观德矣”来看,此段前的内容,是桑维翰写的,这应是没有问题的,这应是第一次立碑时的墓志铭。从本段记载的时间“广顺三年”来看,“广顺三年”即953年,此时的桑维桑翰已去逝了六年,即死于947年,因此不可能是桑维翰写的。从本段记载的“曾孙六人”来看:王言的曾孙是王懿、王旦和王旭三兄弟,王懿生于周显德元年甲寅九月初七即953年九月初七日、王旦生于周显德丁巳年即956年,王旭生于建隆元年即960年。从其曾孙的出生的年代看,此段内容更不可能是桑维翰写的,笔者认为此段内容应是第二次立碑添上去的。“广顺三年”应是第二次立碑的时间。第一次立碑时间从《五代文钞》载桑维翰题《黎阳府君像赞》的时间是长兴四年即933年来看是准确的,因为王言公没于长兴元年,这是符合风俗习惯的。所以此篇墓志铭绝对不是修谱者所造的假。

 

重庆黔江王显琼谨识于201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