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畤五子劭一线世系谱

王福畤五子劭一线世系谱

王福畤祖四十一世孙  王友明编撰

 

《太原王氏大总谱》里,在“通公河汾世表五十世、五十一世”页码中,标注着“劭,福畤五子,待考”字样。我们一支正是待考的这一支。


自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至2015年10月,在山东省临清市八岔路镇后杨坟村重修族谱,《太原王氏族谱》共进行了14次重修。其中,一直把隋朝大儒王通祖三子王福畤祖,作为一世祖。为能与《太原王氏大总谱》中,通公河汾世表五十世劭祖接续,现将一世王福畤祖,至迁徒馆陶和居住福山的七十世(馆陶谱二十二世)王舜、王仁、王杰、王俊、王云、王荣祖世系发布如下:

 

四十九世(馆陶谱一世):王福畤,通祖三子,约生于隋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卒于武则天长寿三年(公元694年),享年79岁,绛州龙门(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通化村)人。一直以来,福畤祖被馆陶《太原王氏族谱》立为一世祖。

福畤祖撰《王氏家书杂录》中说:“贞观十六年,余二十一岁。”如果按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福畤祖21岁的说法,福畤祖应是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出生。通祖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卒,福畤祖于父卒后4年出生,是绝对不可能的,其中记载明显有误。根据绩祖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撰写的《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诗中可以得知,绩祖作这首诗时,福畤祖、福郊祖以及其他家人大都在故乡。因此,绩祖在诗中说:“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这一年,福畤祖12岁,还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福畤祖仕唐,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任交趾、六合县令,累授齐州、泽州长史。据记载,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王勃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福畤祖亦受累贬为交趾令,时年57岁。交趾(今越南宜安省)建有王夫子(福畤)庙,以祭祀福畤祖。在越南义安省宜禄县宜春乡和宜海乡,仍供奉有福畤祖塑像。清徐延旭《越南辑略》(光绪三年梧州郡署刊本)卷二《名宦》载:“唐,王福畤为交趾令,大兴文教,士民德之,至今祀之,号王夫子祠。”可见,福畤祖人品高洁,受民称颂,值得铭记。元配安氏,继配齐氏,生子七:勔mian、勮(jù)、勃、助、劭、劼(jié)、劝。

王勔,福畤祖长子,仕唐,累官至泾州剌史,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因綦(qí)连耀谋反案所牵涉,与弟勮、助,险遭诛,后均昭雪。同神龙初,追复勔、勮官位。生子鹤年。

王勮,福畤祖次子,绛州龙门人。弱冠进士登第,累除太子典膳丞,开元中任中书舍人。长寿中,擢为凤阁舍人。时寿春王成器、衡阳王成义等五王初出阁,同日授册。有司撰仪注,忘载册文。及百僚在列,方知阙礼,宰相相顾失色。勮立召书吏五人,各令执笔,口占分写,一时俱毕。词理典赡,人皆叹服,寻加弘文馆学士,兼知天官侍郎。始,裴行俭典选,见勮与苏味道,曰:“二子者,皆铨衡才。”至是语验。勮颇任权势,交结非类。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勮素善刘思礼,用为箕州刺史,与綦连耀谋反,勮与兄泾州刺史勔及助皆坐诛。神龙初,有诏追复勮官位,昭雪。

 

王勃,字子安(公元650年—公元676年),福畤祖三子。唐代诗人,绛州龙门(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村)人。据《辞海》载:“麟德初应举及弟,曾任虢州参军。”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唐高宗上元三年(公元676年)八月,勃祖去交趾看望福畤祖返回时,船只被滔天巨浪掀翻,勃祖不幸溺水身亡。

王助,字子功,福畤祖四子,仕唐,第进士,御史,文学家。七岁丧母哀号,邻里为泣。居父忧,毁骨立,服除,为唐监察御史里行。

王劼(jié),福畤祖六子,以文显名,英年早逝。生子椿年,其后裔略。

王劝,福畤祖七子,亦有文名,并见唐史。王福畤很为自己几个出色的儿子自豪,很喜欢夸自己的孩子,对已经获得大家好评的,自然是赞不绝口,就是不是那么出色的,他也是发掘他们的优点加以夸赞。他曾写信给友人韩思彦,说:“勔、勮、勃文章都好,最小的也似不恶。”“小的”便是指王劝。韩思彦回信说:“昔王武子有马癖,你却有誉儿癖。王氏之癖,何其多乎!”王福畤见韩思彦有点不信自己的样子,便把诸子的文章寄给友人。韩思彦一读之下,拍案称绝,说:“生子若是,信亦可夸!”王福畤乐于夸自己的几个儿子,这几个儿子也越来越争气:王勃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在文坛上留下一代天才的美誉;王勔官至泾州刺史;王勮为凤阁舍人;王助为监察御史,文学家;王劼、王劝均有文名。这一家使得绛州龙门王氏以家学著称于世。

 

五十世(二世):王劭,福畤祖五子,绛州龙门(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通化村)人,生卒年不详。少年颖悟,善属文,唐垂拱初年(公元685年),拜博士官,后因武氏乱政,遂退居田里,老病即终。配徐氏,生子茂叔。

五十一世(三世):王茂叔,劭祖子,生卒年不详。官拜谏议大夫之职,启奏言论有条,举朝叹服其确论。因谏上不从,乃辞归田里,修养天真,闭门不出三十余年,未尝与人接见,活至91岁,一梦即卒。配欧阳氏,晋封夫人,生子仲辉。

五十二世(四世):王仲辉,字海宾,茂叔祖子,生年不详,卒于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7月,太原祁邑(今山西省祁县南)人。唐代将领。初为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太谷男。以骁勇闻名陇上。开元二年(公元714年)7月,吐蕃犯边,诏陇右防御使薛讷率杜宾客、郭知运、王晙、安思顺等讨之,以其为先锋。与敌战于渭州西界武阶驿,追北至壕口,进战长城堡,苦战胜之,杀获甚众。诸将嫉其功,按兵不救,终以寡不敌众,殁于阵。唐玄宗李隆基追封其为左吾大将军。配匡氏,生子文嗣。

 

五十三世(五世):王文嗣,初名训,仲辉祖子,生于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唐朝名将。祖籍祁邑(今山西省祁县)人,后移居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县)。幼年被接入宫中抚养,唐玄宗收为假子,赐名忠嗣。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出任兵马使,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在玉川战役中以三百轻骑偷袭吐蕃,斩敌数千,吐蕃赞普仓皇逃走。后接替王晊担任陇右节度使。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北伐契丹,率十万骑兵,北出雁门关,于桑干河三战三捷,奚和契丹联军全军覆没。天宝初年,大败突厥叶护部落,取乌苏米施可汗首级至长安。对吐蕃的青海湖会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吐蕃死伤数万人,两王子阵亡,使吐谷浑降唐。官至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封清源县公。唐玄宗晚年好大喜功,令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王忠嗣奏称,石堡形势险固,吐蕃举国之力守之,不宜轻举妄动,唐玄宗不听,命令董延光攻打石堡城,结果没有按期攻下。王忠嗣数次上书奏言安禄山将会作乱。宰相李林甫对王忠嗣嫉恨,诬陷王忠嗣欲奉太子李亨为帝。唐玄宗对王忠嗣审讯,打算处以极刑,但在哥舒翰苦求下,将其贬为汉阳太守。一年后抑郁以终,即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年仅45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追赠兵部尚书、太子太师。配李氏,生子彦舒。

 

五十四世(六世):王彦舒,文嗣祖子,生卒年不详。承父志,接武兵术,亦有功于边疆,官拜中尉大夫。无病而终,卒年85岁。配温氏,生子廷宗。

五十五世(七世):王廷宗,彦舒祖子,生卒年不详。性情温和,多才多艺,弃武修文,登进士第,官拜谏议大夫。配梁氏,生子珍。

五十六世(八世):王珍,廷宗祖子,生卒年不详。生有奇才,文武兼济,至唐末,不求功名,专务农业,隐居河内郡所辖的野王邑(在今河南沁阳市),得陶朱之法,治五牲三园,积家殷富,有田五千余亩,畜牛马骡羊各百数有余,人见其粮广财丰,皆以员外呼之,卒年81岁,葬野王县(今河南省沁阳市)东之新王屯。配田氏,生子怀。

五十七世(九世):王怀,珍祖子,生卒年不详。时同父隐居河内郡所辖的野王邑(今河南省沁阳市),不求功名,专务农业,父子安居五、六十年。迨宋太祖受周禅,天下一统,乃训子恕、宽曰:“天下太平,文事可用,尔宜潜心经史,为国家良材,庶不负祖宗之心也。”大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乙亥三月,王怀补撰《王氏历代本源要录》,上慰祖宗在天之灵,下怡子孙怨慕之思。配罗氏,生子二:恕、宽。宽,怀祖次子,生而颖悟,聪明过人,时人号为神童,有过目不忘之才,惜年仅十六岁,一病不起。

现将怀祖补撰《王氏历代本源要录》抄录如下(含注释):

王氏历代本源要录

详稽通谱:我王族宗脉本自后稷(1),姓氏源于周朝,灵王(2)之太子晋(3),封太原王,以爵(4)为姓,乃我王氏之始也。在周袭爵(5),而罔替(6)吕 秦竊鼎(7),隐居山右(8),汉高践祚(9),徒居东海郡(10),及晋(11)移居莘野(12)。按通谱相传凡四卷,自周至唐,分支别脉,历尽七朝(13),星散中原,代有名显,居何地、官何爵、世系名讳,历历可考。迨至(14)五代(15)纷争,干戈锋起,通谱四卷,三陷兵燹(16)[xiǎn],灰烬之余,世系名讳,不可珠贯。仅存晋时有吾祖讳铨者,仕为侍中大夫,生子讳隐(17),以文学相继,仕东晋为著作郎,撰晋史五十余卷。祖后失考,不能笔传。犹幸通谱末卷,可称完壁(18),及隋,隐祖之后有官讳纳言者(19),仕官隋朝,因煬帝失政,祖即不仕,遂迁徒龙门县(20),祖居通谱末卷之首,上失考,下有传,故我王族尊之为始祖也。惟望中原同宗,藏有通谱有能统族而全叙者,上慰祖宗在天之灵,下怡子孙怨慕之思(21),诚如是焉(22),愿斯足矣。

大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乙亥三月

九世孙怀補本源要錄灰烬之余谨誌之

《王氏历代本源要录》注释

1)后稷:黄帝世系第五世,姬姓,名弃,帝喾长子。初仕尧,官司农,被尧举为“农师”,教民稼穑;继佐舜,亦官大司农,播种五谷,被舜命为后稷,生卒年不详。《庆阳县志》引《太平环宇记》载:“陕右庆阳府有狼乳沟,乃稷弃于野,狼乳之地。”因此,人们认为姬弃是庆阳人。

2)灵王:黄帝世系第四十一世,姬姓,名泄心,简王子,东周第十一位帝王。夏商周断代工程把灵王在位时间定为前571年至前545年,在位26年。泄心崩,灵王第二子姬贵继位。

3)太子晋:黄帝世系第四十二世,姬姓,名晋,字子乔,人称太子晋。曾为灵王太子,因直谏,触怒了灵王,被废为庶人,由是郁郁不乐,未及三年而薨,卒后葬于今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的缑山。约生于丙申周灵王七年(公元前565年农历八月十二日),卒于壬子周灵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549 年农历九月九日)。其长子宗敬,东周官司徒,后避难于平阳,因是周王室的嫡传后裔,时人都称其一家子为“王家”,意为他们是王子王孙,王室之家。这样,宗敬一支就以王为氏了,成为太原王氏的立姓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位居《王氏通谱》第一世。

4)爵:爵位、官爵。

5)袭爵: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

6)罔替:不更替、不废除。

7)竊鼎:窃位。

8)山右:山西省旧时别称。中国古代,坐北朝南。“坐于”太行山,则太行山右侧为山西省。故也将山西称为山右。

9)汉高践祚:意为汉高祖即位、登基。

10)东海郡:又名郯郡、东晦郡,中国古郡名。秦代始置,郡治在郯县今山东郯城。西汉时其辖境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南部与江苏省东北部一带,属徐州刺史部。东汉、三国魏置东海国。西晋复置郡。

11)晋:朝代名称,分为西晋、东晋,合称晋朝。

12)莘野:河南开封府陈留县(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莘野是陈留的别称。

13)七朝:周、秦、汉、晋、南北朝、隋、唐七个朝代。

14)迨至:等到。

15)五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是指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朱温建立后梁,定都开封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公元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16)兵燹[xiǎn]:指的是因战乱而遭受焚烧破坏的灾祸。

17)隐:王隐,字处叔,铨次子,陈郡陈县(今河南省淮阳县)人,约出生于西晋末东晋初,卒年不详。东晋元帝建国之初,即太兴(公元318年—公元321年)初年,召为著作郎,令撰晋史。撰成晋书五十余卷,述西晋史事,唐时尚存,今佚,又著交广记,并文集。年七十余,卒于家。

18)完壁:出自典故“完壁归赵”,在此指完好无缺。

19)纳言:“官讳纳言者,仕官隋朝,因煬帝失政,祖即不仕”。笔者存疑:这句话有误。这里说的完全是王通祖,隋文帝仁寿三年公元603年春,王通祖西游长安,在太极殿觐见隋文帝,呈奏《太平十二策》,畅言王霸大略,以古证今,大有运天下于股掌之志。文帝听后异常高兴,认为王通祖乃上天赐予的辅政之才,但下议公卿时却被冷落排挤。于是,王通祖不得不长叹而出长安,回家设教于黄颊山、白牛溪。在隐居河汾的十余年间,朝廷曾经四次征召而不应。所以,王通祖从未做过任何官职。据考,隋朝设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为正三品。这样高的官职,王福畤祖也从未获得过。再说,王福畤祖仕唐,历任太常博士(从七品上),雍州司功,任交趾、六合二县令,为齐州长史(从五品上或正六品上)。许是,王通祖曾向文帝畅言王霸大略,而被怀祖认为官至纳言,这是一种误解。退一步说,即使祖做过纳言之官职,也是王通祖,而不是王福畤祖。

20)龙门县:唐朝时为山西绛州龙门县(原河津县)。具体居住地为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通化村。

21)怨慕之思:因不得相见而思慕。

22)诚如是焉:真是如此。

五十八世(十世):王恕,怀祖长子,生卒年不详。承父命,立志苦学,后果登进士第,官至刺史,80岁而卒。配杨氏,生子三:木、林、森。木,恕祖长子,精通文学,屡科不第,感病而卒。林,恕祖次子,习易理,精天文,深明先天之术,后为钦天监官监正。据山东省嘉祥县王官铺王氏谱资料记载:因时事不顺,林祖隐居山西太平县万王村。配楚氏,生子一,逢世乱,详志无载,名讳失考。生子二:道源、道瀧。道源,林祖长孙,生于宋徽宗大观元年丁亥(公元1107年)六月初一,卒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巳酉(公元1189年,金大定二十九年),饱读诗书,精通易理,深明医道,奈生不逢时,朝廷昏庸,奸权当道,金兵屡犯,宋都南迁,报国无门,满怀愤怨隐居西山务农为生。为百姓治疾,采药济世,深受广众爱戴。金大定十九年乙亥(公元1179年),遇异人传授修真西山清濂洞,83岁无疾拄䦆而化羽,面目如生,身尸不倒。世人感德塑金身于清濂洞号称“次出真人”。现为山西省襄汾县贾岗王氏始祖。生子二:长桢、次槙,居蒲城高市村(后世略)。

 

五十九世(十一世):王森,恕祖三子,生卒年不详。以文学著称,官居议郎(议郎,官名,郎官的一种。秦置。西汉沿置,属于光禄勋,秩六百石,掌顾问应对,与中郎相同,高于侍郎、郎中。东汉时议郎允许其参预朝政)。《太原王氏族谱》记载:“是时祖乃弃位,隐居莘野即今河南开封府陈留县”经考,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县治):春秋时属郑地,为陈所侵,故曰陈留。秦始皇一统中国后,废分封,置郡县,设立了陈留县,属三川郡治所在今开封陈留镇。祖隐居后,多集药方古书,以训子孙曰:“不为名儒,当为名医,以救世人。”配徐氏,生子廷章。

六十世(十二世):王廷章,森祖子,生卒年不详。居河南开封府陈留县,承父医业,精通医学,救人甚多,80岁而卒。配文氏,生子弘。

六十一世(十三世):王弘,廷章祖子,生卒年不详。时仍居河南开封府陈留县。因宋南渡(公元1127年,中国北方的金国女真人举兵南下,繁华一世的中原王朝不堪一击。徽钦二帝被俘,在开封的北宋为金国所灭,宋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往南方,迁都于临安,史称南宋,赵构被推举为皇帝,史称宋高宗。战争破坏了北宋人平静的日常生活,无数人流离失所,成千上万的中原官员及民众像潮水一样仓皇向南逃亡,史称“南渡”),金兵犯关,人民离散,天下荒旱,饥饮殊甚。弘祖生二子铭、钊,尚幼,一女未曾适人,祖妣黄氏每以针指度日,乃与弘祖议曰:“此间米贵难以糊口,闻知山东莱阳等处(莱阳县属登州府,与福山县同府),傍山近海,年来田禾颇收,可就食焉”(“闻知”二字,说明弘祖在莱阳没有亲戚,只是冒昧前往)。弘祖乃携妻抱子,束装而行,直至山东莱阳(今山东省莱阳市),投居城内。弘祖到莱阳的时间是,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祖素通医,仍行医,道有郡令张公,患虚疾,请弘祖医之,祖乃详审脉理,按症投剂,确中病源,不月病愈。张公捐俸米十斛,彩紬羊酒,踵门谢之,赠匾额曰:“杏坞夺粹”。自此家业稍丰。弘祖女在莱阳长大成人,嫁于福山县汪洪源为妻。配黄氏,生子二:铭、钊。

钊,弘祖次子,专务农业,因山下耕田,为虎所伤。配李氏,无子,只遗一女,嫁于福山县人孙光祖为妻。

六十二世(十四世):王铭,弘祖长子,生卒年不详。居莱阳,仍习医,精于外科,邑人称善。配赵氏,生子二:琬、琰。

琰,铭祖次子,务农兼取鱼盐为利,经营海滨,一夕海汐,与兄琬俱溺于水。琰祖没有婚配记载,许是尚未成年。

六十三世(十五世):王琬,铭祖长子,生卒年不详。居莱阳,因莱阳位于山东东部,胶东半岛中部,紧临黄海,故祖务农兼取鱼盐为利,经营海滨,遇海汐,与弟琰俱溺于水。配周氏,生子鉴。琬祖溺水时,鉴祖年仅8岁。自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弘祖到莱阳,至8岁鉴祖迁福山,四世人居莱阳的时间大概是80多年。鉴祖迁福山的年代,为南宋年间。

六十四世(十六世):王鉴,琬祖子,生卒年不详,初居莱阳。琬祖溺水时,鉴祖年仅8岁。此时,铭祖妣八十有余,二子俱亡,一孙尚幼,年毂不登,实难度日,乃与妇踌躇久之。忽思起老姑祖母(弘祖女、琬祖姑、鉴祖祖姑),在福山县汪门,四五十年不相往来,又有少祖姑(钊祖女、鉴祖堂姑)亦在福山县孙门,盍往投之。我琬祖妣乃率子扶母,三口同行,旬日后到福山县,询访东乡。与汪门相谋说,不意老祖姑已故20年矣,有表祖汪珙者给以衣食。居住数日,又访知少祖姑孙光祖处,少祖姑年70尚在。乃呼子孙佩曰:“实系至亲,宜认之。”于是,孙公、汪公互相周济,母子有所倚居。二年,铭祖妣辞世,鉴祖在福山县渐长成人,年20,从表祖孙佩学习农工,渐有蓄积,治田宅,母子居之,此时鉴祖尚未婚配。及岁秋,有门楼村居民林英者,其先人原为金巡海通驭使。因金朝内乱,辞官不仕,林英不愿袭爵,隐居福山村落,有田300亩,家业稍丰,只生一子瞽目(瞎眼),家业无人调理,有一女欲纳祖为婿,遂托孙佩作合。于是,鉴祖携母入赘,同到林英家中,居数年,林英瞽目子病故,林英因哭子成病而卒。鉴祖承受英产,日益增盛。

鉴祖配林氏,生子二:暹、进。暹(xiān),鉴祖长子,习经史,因举贤良,为元通问史,官居数年,卒于北地(指中国古代地名北地郡,其地域大致在今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配周氏,有一子从任,不知所终。

六十五世(十七世):王进,鉴祖次子,生卒年不详。居福山县,精通数学,凡开方过历,归因乘流,无不详熟。元用为记事官,掌握天下粮总,老病而卒。祖素耿介,临终仅两袖清风而已。配吴氏,生二子:钦诺、钦明。钦诺,进祖长子,官拜元朝中郎将,后因大元失政,四方兵起,祖遂辞归田里,以终天年。配宋氏,无子。

六十六世(十八世):王钦明,进祖次子,生卒年不详。居福山县,秀才,半耕于田亩,家道兴隆。配丁氏,生子安。

六十七世(十九世):王安,钦明祖子,生卒年不详。仍在福山县东乡,治家训子为事。配于氏,生子二:伦、信。

据中华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岁次甲子年),重修《王氏族谱》卷一记载:伦、信二祖,“兄弟同居,二世不分内外,人烟至于百口,粟米之费甚繁,乃令石工制大碾一盘,安于门左。日久,人皆称其‘大碾王氏’,祖居门楼村,原与狗塔村相近前后。相去三里,汪公居前村,吾祖居后村,汪公之后孙公之嗣,与我祖同迁馆陶者,至今相亲不绝。”据考,《福山县志》亦无狗塔村村名的记载。

 

2017年5月1 日,我和敬达叔在烟台族人家诗、家良叔的陪同下,专程前往福山县(现为烟台市福山区)进行了考证。家诗叔介绍说:“我叔分析,狗塔村应该是汪格庄旧称,过去山路到门楼村也就是3里地。”由此分析,汪格庄应是汪洪源的居住地。1958年,建门楼水库时,37个自然村整体搬迁,便分成了东西两个汪格庄。狗塔村遗址,已淹没在一片水域之中。站在高高的大堤上,我回头凝望了一眼门楼村,也就是三里之遥。距离是对上了,可村名依旧是个迷。

伦,安祖长子(1924年之前的家谱记载为伦,由于历史上的王伦多为反面人物,故,后来的家谱均记载为俭。直至2006年修谱时,为尊重事实,又将俭改为伦),配孟氏,生子二:孝文、孝才,二人俱迁于乐平(乐平县有二,一属山西太原府,一属江西铙州府),不知所终。

六十八世(二十世):王信,安祖次子,生卒年不详,居福山县。善居积,家道丰隆,沃野万余亩,配张氏,生子四:孝思、孝敬、孝忠、孝礼。

六十九世(二十一世):王孝思,信祖长子,生卒年不详。

据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春二月望日(农历每月十五或十六日),二十三代孙让祖谨藏草谱一帙,二十四代孙瀛祖作为书册传予子孙,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夏六月,二十五代孙化民祖修饰成文,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二十八代孙前,暨男二十九代孙绍先、三十代孙跃龙,率男三十一代孙琰,再加续编的《王氏累代宗谱本源要录》记载:“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承王命迁馆陶时,孝思祖不在迁徒之列,遣亲子舜相送,至馆陶县,县令收入版籍。令祖去城东常氏庄下邨,同孝忠、孝礼二祖各开荒作熟耕,占地土,未回籍。”

2015年10月,馆陶重修《太原王氏族谱》上卷附录“二十一世孝思”记载:“居福山县,康熙年间,三十代孙夔龙、跃龙赴试济南,遇福山同宗副任字宏士亦应试,叙及族谱,宏士传写至孝思祖,省中未及详叙,世系大略,后有统合族而全叙者,再细核而详书焉。”注:三十世夔龙,字侪九,元配李氏,继配安氏,康熙二十年辛酉岁贡生,葬道祖茔路南;三十世跃龙,字用九,号湄公,元配邢氏,继配刘氏,再配汪氏,康熙十一年壬子拔贡,任东阿县教谕,卒于任,葬垣祖茔之左。

孝思祖,配孔氏,居福山,生子二:舜、仁。

六十九世(二十一世):王孝敬,信祖次子,生卒年不详。居福山县。

 

据《王氏累代宗谱本源要录》记载: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孝忠、孝礼二祖,承王命迁馆陶时,孝敬祖亦不在迁徒之列,因子幼,乃遣义子王伯元(原姓刘)相送,至馆陶县,县令收入版籍。令其去城东常氏庄下邨,同孝忠、孝礼二祖各开荒作熟耕,占地土,未回籍。后伯元迁入他村,其后裔在东潘庄、白堌,未入谱。

孝敬祖,幼子未详,其后无考。

六十九世(二十一世):王孝忠,信祖三子,生卒年不详,原居福山县。

据《王氏累代宗谱本源要录》记载:“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孝忠祖与弟孝礼祖均在迁徒之列。即于是年,承王命迁于馆陶。”孝忠祖与弟孝礼祖,同于城东常氏庄下邨,祖殁后卜兆新茔,孝忠祖葬左,孝礼祖葬右,兄弟并穴入茔。”

孝忠祖,配朱氏,生子杰。

六十九世(二十一世):王孝礼,信祖四子,生于元末,卒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原居福山县,例封(循例封官。指朝廷推恩把官爵授给官员在世的父祖辈)定远将军(官名,南朝梁沿置。唐为武散官,正五品上。宋同唐。金有定远大将军,从四品中,元升从三品。明从三品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

据中华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王氏族谱》卷一中,《王氏累代宗谱本源要录》记载:“此即吾始迁祖也(自鉴祖至孝礼祖居福山六世),祖在福山同居数载,至明洪武二十五年,因西三府(济南、兖州、东昌),遭元末兵戈之后,人民逃亡,田野荒芜,州郡尽是荆棘,旨上将土居人户,坐为军籍。令东三府(青州、登州、莱州)临海等处户繁丁多者,迁于西三府。彼时,孝思、孝敬祖不在迁徒之列,惟我孝忠、孝礼祖,即于是年,承王命迁于馆陶。彼时,二祖西行,离家实难,奈圣旨不敢违,乃携妻抱子,洒泪而行。”自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祖由山东登州府福山县,同迁山东布政司东昌府馆陶县东北常氏庄,至2019年,已经627年。孝礼祖,卒后葬于杨坟祖茔正穴。配孙氏,诰封夫人。生子三:俊、云、荣。

 

七十世(二十二世):王舜,孝思祖长子,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遵父命,相送孝忠、孝礼二位叔父,至馆陶县,县令收入版籍,被迫无奈,留在馆陶县城东常氏庄下邨。卒后,承孝礼祖遗命,葬于孝忠祖茔之左侧,此茔在杨坟后街迤南。

 

2011年4月11日,我与树檀爷、敬达叔、梦祥侄,专程来到杨坟村,拜谒先祖,合影留念。2015年10月4日,家诗叔不辞辛苦,千里迢迢地驱车从山东烟台来到杨坟村。我和敬达叔陪同前往,族人相见,格外亲切,探讨族谱,拜谒先祖,缔结下宗族血缘厚谊,留存下难以忘却的记忆。

舜祖,配夏氏,生子镇。镇祖,配李氏,迁葬老茔,东南野庄村后。生子二:麒、麟。麒祖,镇祖长子,配赵氏,外出不详。麟祖,镇祖次子,配赵氏,葬村东南祖茔。生子二:刚、鰲。刚祖,麟祖长子,配张氏,生子朝,葬杨坟东南祖茔,其后无考。鰲祖,麟祖次子,配侯氏,生子良胜。良胜祖,配杨氏,葬杨坟东南祖茔,生子柱。柱祖,配夏氏,生子彦高。彦高祖,配魏氏,生子二:朝、杰。

七十世(二十二世):王仁,孝思祖次子,居福山。生子一:时,居福山。时祖生子二:学明、诚明。学明祖,时祖长子,登科乡,仍居福山。诚明祖,时祖次子,登科乡,仍居福山。学明祖生子一:宁,居福山。宁祖,生子一:允安,居福山。允安祖,生子一:亭,居福山。亭祖,生子四:副任、特任、命任、以任,居福山。

七十世(二十二世):王杰,孝忠祖子。

据《王氏累代宗谱本源要录》记载:杰祖多读经书,以人才选为山西平阳府库官,到任五年,有女选为王妃。杰祖在山西平阳屡次差人搬取老父,欲尽孝道,孝忠祖以兄弟叔侄同来下户,不忍舍去。后孝忠祖故,孝礼祖使人讣至山西平阳,招杰祖来家治丧,杰祖到家将父殡葬,仍回山西,遂下户于临汾县。从那以后,宗族甚众,惜道路隔绝,谱系不通。

为了族谱能够接续,我曾四处托王姓人和朋友,在临汾东关一带查找,并查阅了《临汾县志》《平阳府志》,均未有任何线索。同时,我也将查找信息,发布《世界王氏网》,亦未有信息,留下了遗憾,只能待奇迹出现,完善族谱。

 

七十世(二十二世):王俊,孝礼祖长子,为拜寿官。生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卒于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终年93岁,葬于杨坟祖茔。

俊祖,元配孙氏,继配刘氏,再配郭氏(临清州提举司郭君第五女),生子五:诚、禄、恭、让、彪。

 

诚,俊祖长子,生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卒于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终年60岁。元配邢氏、继配栾氏、再配陈氏,生子七:道、达、通、逵、聪、栾、逊。

 

道,字载告,诚祖长子,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生,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5月9日)卒,卒年60虚岁。深于易,成化中援列入国子监。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任浙江严州府寿昌县二尹,抚民如子,忧国奉公,修塘1500口,堰67处,灌水汲田,民悉利之,监察御史奖励之,后至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仍任前职。到任署县印,著能声,管粮储,有才干,巡按监察御史于九载考迹,承潘司檄进贺圣天子,千秋表公,星夜北行,至京都忽然疾作,因恳请归里养病……元配杨氏、继配张氏,生子二:宗仁、宗义。宗仁,字本元,号浒东,道祖长子,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生,省祭官,任四川永宁宣抚司经历应承父志,博极群书,于其弟宗义协施四义,后有给事中阎先生作“四义”记载诸县志。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卒,终年88岁。元配武氏、继配张氏、再配李氏,生子六:梯、樽、枝、松、桥、栋。宗义,道祖次子,字本正,号水东。省祭官,与兄长宗仁同扩田一万二千亩,协施“四义”,即义田、义学、义渡、义冢,时号“王氏四义”,山东按察司副使赵移文旌奖题其匾曰“陶山世义”,后有给事中阎先生作“四义”记载诸县志,终年78岁,葬道祖茔。元配李氏、继配丁氏、再配刘氏,生子五:无逸、无违、无过、枢、机。

禄,俊祖次子,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生,居王集。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卒,卒后葬王集村东南,后裔在尚庄。配郑氏,生子:迪,字素候,庠生,元配蔡氏,继配范氏,葬禄祖茔。迪祖生子二:希、常。

恭,俊祖三子,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生,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卒,卒后迁葬于杨坟始祖茔之北。配牛氏,生子三:春、岩、节。春,恭祖长子,庠生,早卒。岩,字民瞻,恭祖次子,配吴氏,生子三:凤翔(号应霄)、凤喈、凤仪。节,恭祖三子,字守己,配杨氏。

 

让,俊祖四子,字仲谦,寿官,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生,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卒,卒后迁葬于林潘寨之南。元配汪氏,继配许氏,再配邵氏,生子二:瀛、瀚。瀛,让祖长子,字允登,号东州,幼登邑黉长荣省祭。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生,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卒。元配庞氏,同邑,继配徐氏,临清州,生子三:化民、育民、利民;瀚,让祖次子,字允清,省祭官。元配酆氏、继配焦氏,生子三:牧民、济民(字伯惠)、泽民。

 

彪,俊祖五子,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生,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卒,葬老茔之侧。配郑氏,生子六:仚、余、介、全、仝、企。仚,彪祖长子,配孟氏,生子一:文素;余,彪祖次子,配董氏,生子一:国安;介,彪祖三子,字廉贞,号竹庵。据2015年10月,《太原王氏族谱》上卷“附录”《扬州志》记载:“按参将王介起自行伍,勇于赴敌,深明大义,以襄愍公,抚其里有惠政而死非其罪,至则拜公之堂,伏地泣涕,缙绅举义之时,倭贼自瓜州步来突逼城下(倭者倭国也,一名日本国,其国在东海中依山岛,自为一国,其地女多男少,小岛五十余处各建一国都,明嘉靖年间,叛服不常,屡入扬州等处,介镇抚扬州故常与战),公以战劳染疾不能挽弓乘骑,犹坐与贼对垒或请特见劝曰:公疾如此,当以他人备兵御之,俟疾病愈平贼可也。公怫然以起,慷慨旰衡曰:倭贼未平,遑恤身家乎,古人马革裹尸之谓何,何竟以一疾而坐视扬州之顿失耶,平贼后病重而卒。介调自山东所部徐兖骁骑善战,时倭贼自瓜州突至扬郭外,介恐其西逸,乃先命他将设伏湾头铁盘厰以待之,自引壮士三千余人以诱贼,且战且走,至伏处,领兵杀回,伏兵突起冲之,使贼首尾不能相救,斩获甚多,会通州马公子亦率兵至,装束旗帜,与贼杂集,介以为贼之后援也,遂引兵少却,余贼乃乘隙而遁。自此之后,倭贼畏服再不敢犯者皆公之力也,公盖勇而有谋,设伏获胜,时称古之名将不是过也。”介祖配李氏,诰封夫人,生子一:国光;全,彪祖四子,配路氏,生子一:国敬;仝,彪祖五子,配刘氏,生子二:国秀、国器;企,彪祖六子,配田氏,生子一:国荫。

七十世(二十二世):王云,孝礼祖次子,生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卒于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葬祖茔之右。配徐氏,生子:佑。佑祖,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生,明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卒,葬于老茔。佑祖配夏氏,生子一:玉,迁临西县白地乡王庄,卒后立茔于王庄。玉祖配杨氏(1924年谱记载生子一:相),2015年10月谱记载,生子三:龙、相、林。其后裔在临西县尖塚乡王庄,未入谱。

七十世(二十二世):王荣,孝礼祖三子,生于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卒于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葬祖茔之右。配张氏,生子二:兴、泰。兴,荣祖长子,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生,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卒,生子二:和、稳。和,兴祖长子,配黄氏,生子二:宗质、宗召。稳,兴祖次子,早卒;泰,荣祖次子,明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生,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卒。生子:憲(宪),配顾氏,生子二:朝用、朝卿。

 

作者简介

王友明,河北临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临汾市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世界王氏》杂志编委、《散文福地》杂志顾问、《江山文学网》签约作者、《东方散文》杂志签约作家。中国散文精英奖、中国当代散文奖获得者。有散文入选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儿童百科•课外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