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姓氏:一氏

数字姓氏一氏

 

一氏单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稀有较罕见姓氏。近2000人,排名第1061位。位于撖姓之后,雄姓之前。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由于笔划只有一笔,人数太少,《百家姓》未收录,且在第11版《新华字典》中并未标出“一(乙)”作为姓的解释。《姓韵》、《姓氏寻源》、《姓解》、《姓苑》、《千家姓》、《万姓统谱》、《续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辩证》、《姓觿》等姓氏古典文献及《中国姓氏大辞典》、《姓氏辞典》等现代姓氏文献均收录此姓。今山东省的德州市,江苏省的昆山市玉山镇,河南省的南阳市,安徽省的淮南市,山西省的晋城市沁水县等地区,均有一氏族人分布。

起源一氏的人口虽然少,但是,它的源头却不止一个,是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组合。

起源一汉族的一姓,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的开国君主商汤,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被舜帝赐姓为子的商王朝缔造者子履,号成汤,字天乙,其后代子孙便取先祖名字的其中乙字作为姓氏,称乙氏。而后旁系子孙中取壹为姓氏,称壹氏,后简化为弌氏、乙氏。“一”的古体汉字就是弌,因此后来弌氏、乙氏族人就用了一字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弌氏、乙氏、一氏同宗同源,皆尊奉成汤为得姓始祖。

起源二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乙弗氏部,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有乙弗氏。北魏政权入主中原后,在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乙弗氏多改为汉姓娄氏,但亦有人取原姓氏首音之汉字谐音改为一氏、乙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三源于匈奴族,出自西域古匈奴奚王,属于帝王赐姓后改姓为氏。据史籍《五代史》记载,在后唐时期,后唐明宗李嗣源曾赐当时库莫奚王的副使格斯齐宜为汉姓“乙”,其子孙后代都用了乙为姓氏。在该支乙氏族人冢,后代因避难而改姓为谐音汉字“一”,皆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四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一那娄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中有个一那娄氏部落壹那娄氏、乙那娄氏。因为北魏孝文帝在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鲜卑族都要改为汉族姓氏,一那娄氏大多被改为汉姓娄氏,但亦有人取原姓氏首音之谐音汉字改为弌氏、或乙氏。后有弌氏、乙氏族人干脆简笔为一氏,皆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郡望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196~220,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

东阳郡:即古缙州,后称婺州。西汉时期置郡,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266再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以郡在瀫水今衢江之东、长山之阳得名。

襄阳郡:东汉朝建安十三年198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206,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205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

黎阳郡:西汉高祖年间设黎阳县,属冀州魏郡,这是浚县设县之始,治所在大伾山东北。王莽时改名黎蒸,东汉恢复黎阳县名。东晋永和七年351置黎阳郡,辖黎阳县。

平阳郡:亦称临汾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202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247,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

堂号

谯国堂:以望立堂。

东阳堂:以望立堂。

襄阳堂:以望立堂。

平原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黎阳堂:以望立堂。

平阳堂:以望立堂。

姓氏源流

一、一

今云南之泸水、江西之永修、山西之忻州及运城等地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归“入声”部。初见於《姓苑》。《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据《姓觿》注云:“代北姓。后魏一那娄氏之后。望出谯郡。”

2、其注引邵思《姓解》云:“姓书无‘一’氏,今江西彭泽有之,当是‘乙’讹为‘一’。”

二、一

宋时江西彭泽有此姓。今安徽淮南有此姓。

代北姓,一那娄氏之后。由乙姓衍化而来。

名人有:

一炫宗,明朝正统中灵寿县丞,陕西延川人。

一洪,河南邓州人,明朝河北赞皇知县。

一善,明成化年间河北定州人,曾任蒿明县丞。

(本文参考了《姓韵》、《姓氏寻源》、《姓解》、《千家姓》、《万姓统谱》、《古今姓氏书辩证》、《姓觿》、《氏姓谱》等姓氏古典文献及《中国姓氏大辞典》、《姓氏辞典》等有关姓氏文献及百度百科、百家姓大全等网站,因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列举,在这里向他们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