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诜书画艺术及其家族研究

王诜书画艺术及其家族研究

王雄文

摘要王诜国史无专传仅见零散附录。《苏东坡文集》、山西地方志及《太原道》着墨较多。台湾学者翁同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张荣国、吉林大学杨宝宝等诸多老中青专家学者达人的华章着重论述了王诜的生平生卒及其书画艺术。本文作点学术铺垫主要就其家世进行探讨性研究以抛砖引玉。在相关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挖掘、比对、分析梳理出本考证意见。其中提出了不少个人观点。

关键词王诜、书画艺术、生卒、家世研究。

目录

一、王诜生平事绩

二、王诜对我国书画艺术发展的深远影响

三、王诜生卒年探讨

四、王诜两谪均州含公报私仇因素

五、王诜宗族世系及家庭成员

附录文献史料勘误匡正建议

后记

一、王诜生平事绩

王诜,字晋卿1036―1089一说1048—1104或更晚。并州太原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人,徙居汴京今河南开封。系北宋开国功臣王全斌世孙,抗夏名将王凯之孙。为利州防御使。尚宋英宗—蜀国公主。迁左卫将军、驸马都尉。王诜作为将门之后,从小生活条件优裕,在其显贵豪门受到良好的教育。王诜自幼天资聪慧,练武习文,尤熟读诗书,博览诸子百家,琴棋书画无所不精。为了珍藏古今杰书名画,他家筑“宝绘堂”,并请苏轼作《宝绘堂记》①苏辙作《王诜都尉宝绘堂词》②。王诜除谒见讨教翰林大学士郑獬外,还极爱广文坛朋友,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王巩等,都与其交往过密。就连名冠朝野、不游权贵之门的著名画家李公麟,也常为“宝绘堂”的座上客。李公麟还亲手绘制

------------------

苏轼著:<宝绘堂记>《苏轼文集》卷11,中华书局1986年版356-357页。

苏辙著:<王诜都尉宝绘堂词>《苏辙集》卷7,中华书局2004年版127页。

了包括十六位文巨豪,一起在西园吟诗作画切磋交游的《西雅集图》米芾撰《西园雅集记》以记述空前绝后的盛况。

王诜的前半生,由于出身贵才华横溢,且善结交人缘好可谓春风得意。然而,因其与苏轼过往密切,涉嫌“乌台诗案”③,祸不单行偏偏又其妻蜀国公主忧郁而。宋神宗怒之下,把他贬谪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直到神宗驾崩,年幼哲宗登基高太后垂帘听政,才得予恢复驸马都尉出任登州今山东蓬莱市剌使

王诜是北宋著名的文人画家。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收藏家和敏锐的鉴赏家。他毕生酷爱绘画艺术,涉猎广泛花鸟、人物、无一

不有最深者则在山水之间。其水墨和金碧二合一的青绿山水画代表作《渔村小雪图》乃他风韵独创。他一生作画颇丰仅徽宗内府收

藏的珍品就达35件之多。其他知道画名的还有数十件多已流失。他的传世之作,主要有:《渔村小雪图》、《烟江叠嶂图》、《溪山秋霁图》、《梦游瀛山图》、《柳溪渔隐图》、颍昌

---------------------

①李公麟绘《西图雅集图》故宫周刊252期西园雅集图记略,附印一宋人摹本。

②米芾撰《西园雅集记》。《全宋文》。西塞渔社图卷跋局部今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③朋九万著《东坡乌台诗案与王诜往来诗赋》,丛书集成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6、9页

湖上诗词》卷等等。被分别珍藏在上海、辽宁等省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以及美国日本等世界著名博物馆。

王诜生平事迹段落分明,其书画艺术造诣之高获得一致好评。但是,其生卒、家世、功过是非、人品作风等,在诸文献中说法各异、互相矛盾,显得紊乱。对于王诜及其家庭、家族的文史记载,多收录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②、《钦定四库全书·东都事略③中。对照起来看,似乎有些又朦胧,甚至以讹传讹。对同一人一事,有史称其内则朋淫纵欲无行,外则狎邪罔上不忠”④而有史却称其平居攘去膏梁,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⑤相互矛盾,令人迷惘。余在耄耋之年愿尽薄之力,与诸文史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谱牒姓氏爱好者们一道理清史实,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特撰此文,抛砖以引玉,迎天下凤凰来仪

二、王诜对我国书画艺术发展的深远影响

王诜一生极善作文尤长书画多才多艺。号称“词章豪伟峻整”的翰林学士郑獬见诜携文章赞曰“子所为文落笔为奇语异日必有成耳。。文界领袖苏轼称诜“山水近规李成远绍王维得破墨三昧”,“金碧绯映风韵动人”。苏轼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题王诜诗帖》挥毫“晋卿为仆所累………………晋卿以贵公子罹此忧

---------------------

[]·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编》第一册4、5、6、7、8<王全斌记述语>。中华书局1995年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8919——8926页

[]·纪晓岚总纂《钦定四库全书》[宋]王称撰《东都事略》商务印书馆出版,卷20382/146-148页。

[清]徐松著<宋会要辑稿>第四册帝系八之五。卷282中华书局1957年版188页。

[宋}苏轼著:<宝绘堂记>《苏轼文集》卷32,中华书局1986年版228页。

[宋}郑獬著岳仁译注《宣和画谱》[M]湖南长沙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261页。

[宋}苏轼语《宣和画谱》卷12《画史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133页。

而不失其正。”。还赋诗高度评价王诜的人格当年不识此清真,强把先生拟季伦苏轼见王诜收藏的王维画作便借花献佛《题王维画三首双赞叹。首赞“摩诘本词客亦自名画师。平日出入辋川上鸟飞鱼泳嫌人知。”还高度点评王维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后段接着夸奖王诜诗画作品“谁令食肉贵公子,不学父祖驱熊。细毡净几读文史,落笔璀璨仿新诗。青山长江岂君事,一挥水墨先淋漓。手中五尺小横卷,天末万里分毫厘,谪官南出止均颍,此心通达无不之。归来缠裹任纨绮,天马性在终难羁。人言摩诘是前世,欲比顾老凝不痴桓公崔公不可与,但可与我宽衰迟而将王诜比作王维与顾恺之画祖,则是对其绘画的文人性质认定以上诗作一说系苏辙著《题王诜都尉画山水横卷三首》。著名诗人、书法大家黄庭坚见诜所绘《水石云林图》后大加赞赏“王晋卿画山水云林缥缈风尘之外他日不愧当李小将军。。苏轼兄弟俩及苏门四学士等诸多文豪的文化交游大多在王诜的驸马府第之西园。乾隆皇帝在辨定颍昌湖上诗词》卷

---------------------

《苏轼诗集》卷19〈山阳陈迹〉。

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2月第1版2598页。

[宋]苏轼《东坡全集》卷18补遗26〈题王维画〉第2419页。

[宋]苏辙《栾城集》〈苏辙诗集〉卷1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241页。

[宋黄庭坚著《山谷集》别集卷12,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1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年版第660页。

系王诜所作时御笔挥毫“王诜自书诗词笔势豪健……”并加盖玉玺。有方家以为其书结体紧实笔多横放锋芒毕露独具风貌。王诜把一生都投入到了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之中。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进程是从青绿山水到水墨写意。山水画萌芽于魏晋时期唐代李思训创金碧山水代表着青绿山水画的一个高峰。唐代王维创水墨山水追求淡雅朴素的美学意境体现了与金碧辉煌的审美趣味的不同。王维被视为文人画的鼻祖。此后水墨山水画创作占据了主流。北宋时期的李成、范宽、郭熙等在水墨山水领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传统的青绿山水被边缘化。然而到了北宋中后期山水画创作并未沿着李成的路子往下走而是青绿山水画重新抬头。“复古”标志以王希孟为代表的青绿山水画再次走向高峰。

北宋驸马都尉王诜以复古为更新创造出新的山水画风貌。汤垕《画鉴》评价“王诜字晋卿学李成山水清润可爱。又作着色山水师唐李将军不古不今自成一家在我国美术史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远影响。为发展中国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国家确立的“中国古代十大杰出画家”。名列第三位米芾前。公元1961年3月20日,国家相关部门,在故宫博物院举行“中国古代十大杰出画家作品展”的同时,还为他举办了“王诜诞辰九百二十五周年纪念会”。其绘画美术成就得到国家的充分肯定。

、王诜生卒

关于王诜生卒年,古今文献说法不一,史学界尚未形成定论。且不一一述。据河南大学王欣论文③述:“郭味蕖《宋元明清书画

---------------------

孙宝文编《历代名家墨迹选/24王诜自书诗词》,(其中乾隆帝御赞之〈颍昌湖上诗词〉为法国巴黎博物馆院收藏,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2页。

汤垕《画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29―430页。

③王欣著《王诜山水画复古特色探析》河南大学论文1-49页

家年表》,推算出王诜生于1036年①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②、陈高华《宋辽金画家史料》③、王树《王诜》④、沈迈士《王诜》⑤等持此说。台湾学者翁同文《王诜生平考略》⑥,考证王诜生于1048年谢稚柳《中国书画鉴定》⑦、王朝闻《中国美术史》⑧、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⑨等著作,多采用此观点。关于王诜的卒年,通行的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王诜卒于1089年,是由沈迈士首先提出;二是认为王诜卒于1104年前后或更晚,这种说法由翁同文而来。”

笔者对王诜生年的点看法

对于王诜的生年,吾不认可翁同文先生所说的1048年,赞同郭味蕖先生推算的1036年。其理由及推理

1、王诜与苏轼一向称兄道弟。据郭味蕖著作所载,他们同为1036年生⑩。有记苏轼生1037年的。比如太原史志专家王继祖一篇著作记述王诜生于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总之,他俩是同年出生或上下年龄接近的同辈人。而苏轼的四个学子,肯定都比老师年龄小(例如:黄庭坚1045年生,秦观1049年生,晁补之1053年

--------------------

①郭味蕖著《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1036年王诜晋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16页。

②俞剑华著《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116页。

③陈高华著《宋辽金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出版,1984年版423页。

④王树村著:《王诜》《文物》出版,1961年6期16页。

⑤沈迈士著《王诜》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61年版5、7页。

⑥翁同文著《艺林从考》之<王诜生平考略>部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1977年版第73、104页。

⑦谢稚柳著《中国书画鉴定》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252页。

⑧王朝闻主编《中国美术史·宋代卷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第187页。

⑨陈传席撰《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1年版104133页。

⑩郭味蕖著《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1036年王诜晋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16页。

继祖著《太原道·太原历代名人·<北宋著名画家王诜>》。

生,张1054年生。)王诜不可能苏门四学子上下年龄。暂且退一步王诜就是比黄庭坚小三岁,堂堂的驸马都尉,难道只大三岁的黄庭坚,就可以妄称其为后生吗?聪明的黄庭坚,怎会道出如此大不敬的失礼话来,也不符合人之常理,更不符合文豪严谨用词。

2、千多年前的封建时代,民间男比女大多岁的不少见,存在老夫少妻现象。在士大夫阶层,年龄差更大。王诜与1051年出生蜀国公主相比,其年龄相差15岁当时,不存在现今男20、女18岁的新概念。十多岁的年龄差,在民间说来也属正常。至于皇室的金枝玉叶,是否会接受历代传下来的民习俗,不得而知有待考证。

3、苏门四学士之首的黄庭坚小苏轼8岁显然系晚辈。称兄道弟的王诜大苏轼1岁。吾所见文学作品中苏轼都称王诜为兄长!王诜若生1051年则小苏轼14岁几乎晚一辈兄弟关系不能成立!例如颜廷瑞历史小说载述歌声悠扬十岁的苏迈苏轼长子带着子由八岁的儿子苏迟捧杯为王诜敬酒……祝王伯伯年年此夜华灯盛照人月圆时举杯畅饮

由此推理王诜生于1036年初步可以这样认为。王诜大蜀国公主15岁稍大点但大体还是符合夫大妻小的封建婚姻的年龄匹配。王诜年龄不会小于黄庭坚。

4、造成对王诜生年看法各异,最大争论焦点在于黄庭坚的以下这篇跋文:“王晋卿画水石云林,缥缈风埃之外,他日当不愧小李将军。其所作乐府长短句,踸踔而清丽幽远,在江南诸贤季孟之间,近所见《戒坛院佛阁碑》,文句与笔划皆顿进,所谓后生可谓者乎”②

--------------

颜廷瑞著:汴京风骚·晨钟卷历史小说篇十二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12月版186页。

②黄庭坚著《山谷集》别集卷12,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1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年版第660页。

其次,《清河书画舫》中也这样描述王诜的画:“金碧绯映,风韵动人,不知者谓‘李将军思训笔,晋卿题为已作’可笑也”①这就更加深了以大小将军戏称王诜之推测。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大李和小李将军》的典故。其大意述:李思训字建眼(651—716),出身贵族家庭,生活在盛唐时期,唐中宗官至右武威大将军。一家五人都善画画,尤其儿子李昭道,被赞为“变父之势,妙又过之”。他们成名之后,便尊称李思训为“大李将军”,李昭道为“小李将军”。初唐山水画处于低潮,盛唐有了发展,李思训,他继承并发展了展子虔画法。李昭道,秉承家学,亦擅“青绿山水”。展子虔开唐代李思训、李昭道“金碧山水”一派,时人将他列为“北宗之祖”。②

王诜效法二李金碧山水画、炉火纯青,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境界。请关注!黄在跋文中所赞:“他日当不愧小李将军”。前面的他日二字我领悟其意思是说如果在当时是假设性的赞语“后生可谓者乎”前面的所谓二字那就是所谓的后生显然是句比喻性的戏言。《清河书画舫》所誉:“不知者谓‘李将军思训笔,晋卿题为已作’殊可笑也”①。吾理解为卿题作足以假乱真不知情者还以为是李将军思训所作。显然,这里所云的李小将军,是对王诜艺术成就高度赞誉的、幽默诙谐的昵称。但是,王诜的技艺再高,在大李将军和小李将军的先辈面前,他只能是个“后生”,一个“后生可谓者乎”的后生。相对来说李对王才能称后生黄对王称后生,只能是由衷的钦佩,而假借古人之口的一句戏言。这是与大、小李将军

--------------------

[]·张丑著《清河书画舫》卷9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年版第343页。

②何恭上编著《隋唐五代绘画》之《大小李将军—李思训李昭道》综合采自艺术图书公司1973、1995年版

③朱景玄著《唐朝名画录》、《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92年版,第164-165页。

相比较而言。就算黄比王大三岁,也不足以称驸马都尉的王诜为后生。他们之间的三岁之差,后生之说无法成立!故不能片面理解生搬硬套地“后生可谓”为理由,武断界定王诜生于1048年,那是站不住脚的!

5、考得王诜在乌台诗案中与苏轼猎诗唱和的供词“……巩向真庙朝里尊礼杨大年时人称之。今王诜尊礼子瞻亦同年尔……”鉴于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生卒记载具体若以此1037年为基准诸师又都认可“亦同年尔”的文意是“王诜与苏轼同年出生”的话那么王诜生年的悬案就从此尘埃落地认定王诜生于1036年或1037年。

笔者对王诜卒年的点看法

吾对王诜的卒年,不认可沈迈士先生的1089年,赞同翁同文先先生的1104年或更晚。其理由有三:

1、宋徽宗是元符三年(1100)登基的,次年改元建中靖国元年对于这个准确的时年,都会一致认,那么,王诜进入了宋徽宗一朝,是应该得到肯定的!例如:元符三年(1100)十一月,王诜曾为黄龙心禅师请号“宝觉大师”。王诜还在宋徽宗一朝,出使辽国,受封开国公②因而1089年卒,这种说法不能成立。

2、赞同翁同文先生根据米芾的跋文“御史检法李公麟制图,皆驸马都尉晋卿家藏,所谓三绝。崇宁三年六月十五日襄阳米芾书”③。的推断崇宁三年(1104),王诜仍然在世。又根据成书于宣和四年(1122)的《宣和画谱》中,王诜被赠昭化军节度使,谥荣安的载述,断王诜最迟可能卒于1122年。从而认为卒年当在1104—1122年之间

-------------------

[宋]朋九万著《东坡乌台诗案》1937年6月第1版9、10页。

郑旭著《中国美术史》载“王诜字晋卿封开国公”。中华书局民国二十四年版90页。

③倪涛著《六艺之一录》卷147,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3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年版288页。

3、查王诜的以下几位诗朋画友的著作中,均未见提及王诜去世的信息。吾赞成张荣国先生的推测,他们先于王诜离世。(其逝世年份分别是:秦观1100年、苏轼1103年、黄庭坚1105年、李公麟1106年、米芾1108年、晁补之1110年、苏辙1112年、张1114年)。因此,笔者认为王诜应晚于1114年离世①。

、王诜两谪均州含公报私仇因素

“乌诗案”,苏轼锒铛入狱。大多史学家认为:王诜与其交往密切,诗文唱和,牵连被贬均州。这只是一个原因,事远非如此简单。虽然王诜帮助刊印了“钱塘集”诗本,又给苏轼通风报信,性质固然严重。但对堂堂的驸马都尉来说,这点份量奈何他不得。可为什么?宋神宗为何如此动怒,六亲不认削去妹夫所有官爵,发配均州。“扙其八妾以配兵”。以下摘录四段相关原文进行比照以拨开迷雾露出庐山真面目。

1、《宋会要辑稿》元丰四年七月十六日,责驸马都尉王诜为昭化军节度行军司马,均州安置。诏:“王诜内则朋淫纵欲无行,外则狎邪罔上不忠,由是长公主愤愧成疾,终至弥笃。皇太后圣衷哀念,累月罕御玉食。摭诜之罪,义不得赦”③这一席诏语道破天机原来是“乌台诗案”之机,皇权公报私仇

2、王诜真的道德败坏到了头顶生疮脚底流脓、不可救药了吗?非也!请苏轼宝绘堂记》载“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梁,屏远声色,而从

-------------------

①张荣国著《王诜生平事迹考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年第2期048页

[]·脱脱等撰:《宋史》卷248列传第七公主中华书局出版8780页。

[清]徐松著<宋会要辑稿>第四册帝系八之五十。卷282中华书局出版1957年版188页。

事于书画”①

3、李焘《长编》卷102载述“南宋时吏部侍郎彭龟年上疏曰祖宗待戚之法远鉴前辙最为周密不令预政不令管军不许通宫禁不许接宾客。不惟防禁之使不害吾治亦所以保全之使全吾之恩也。

4、“乌台诗案”王诜与苏轼对话的供状记述“轼言‘到家逢着难时节。’王诜言‘向因世居事后也曾登对奏知今后不敢与人往返。’上神宗乃宣谕诜云‘如温良之士大夫往返亦自无害。’轼言‘次第自家是不温良底也’”

以上篇原文显示宋神宗与王诜关系一向龃龉不合。帝不赞成妹夫与苏轼文化交游认为是不健康的。甚至依抑制外戚的祖法限制王诜的人身自由。王诜自然无法接受久而久之关系渐行渐远。我认为王诜风花雪月纳歌舞伎为小妾事有士大夫多有此习性虽非屏远声色但夠不上内则朋淫纵欲无行,外则狎邪罔上不忠,。皇妹香销玉殒之际帝极度痛恨故王诜死地而后快

抑制外戚是宋庭的一项国策其程度可谓严厉。此文对我们拨开迷雾,还是有参考价值。宋朝严防外戚过度涉政,对外戚的政治生涯,有苛刻的限制和严厉的打压。当时驸马处的与亲朋好友来往,也要受到监视。私人生活都得不到自由保证,甚至要经常报告。如果金枝玉叶好胜争强,你得忍耐点。她若跑到皇上、皇后那里去诉苦告御状没有你好果子吃。好在蜀国公主不是这样的人。

--------------------

苏轼著东坡·宝绘堂记第二册32,礼三九之九。中华书局出版1957年版228-229页

[宋]李焘著《资治通鉴长编》卷102中华书局1980年版

[宋]朋九万著《东坡乌台诗案》1937年6月第1版9、10页。

[清]徐松著<宋会要辑稿>第四册帝系八之五十。卷282中华书局出版1957年版188页。

当上驸马,对一般士族来说,犹如天上馅饼,是莫大的幸福!但是,对于像开国功臣王全斌这一级的名门豪族之后生活骄纵洒脱惯了的、又有政治抱负的公子哥,受到如此约束或管制,精神上难以承受。若有抵触关系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带来一场深重的灾难。

宝安(蜀国)公主赵浅予,贵为金枝玉叶。世代将门之后的王诜,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本是门当户对的天赐良缘。就因为这是一起没有感情基础的政治联姻,又由于宋庭严厉防范外戚涉政的家法,王诜纵然才华横溢,满怀政治抱负,从娶公主进门那天起,王诜的政治梦想就破灭了。他不能像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那样去施展才华报效朝庭干一番大事业!只能作为花瓶,供奉在驸马府中。

从史料来看,蜀国公主贤慧、温顺,生性懦弱,爱情专注,她在弥留之际,还求皇哥为丈夫复官,确是一位品质高尚的女性。她虽爱文好诗,但还够不上进入艺术家的圈子。王诜受到外戚的限制,自暴自弃,痴迷书画,纵情丝竹,把感情寄托在艺术和女人身上。驸马府高朋满座,对酒当歌。与歌伎往来久了难免触景生情,一些歌伎后来成了小妾。而对一直爱着自己的妻子,却淡淡情。纵然有一千个苦楚,也免不了遭受谴责!他俩都成了政治联烟及严控外戚涉政的牺牲品。对驸马和公主双方及其家来说都是一场悲剧。凡人都有七情六欲王诜放纵又与反对激进变法的苏轼站在一边面对皇妹香销玉殒朝怨家恨交织悲愤至极的宋神宗,此时拧起皇权大棒把王诜打翻在地。其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定罪的手诏字里行间却显露了带有公报私仇的事实。

、王诜宗族世系及家庭成员

两段宋史完善了王诜家庭成员

A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九十九元丰二年(己未,1079)

“导洛通汴司言,提举在京蔡河堤岸司不時报应人兵工役,乞劾罪。诏:「管勾使臣王处厚乃孙固妻弟,王诜之叔父。小人之情,凭恃亲貴,故此陵慢,可送大理寺劾之。」后处厚坐罚金。”

从以上史料旁引曲证考得王诜除有王彭叔父外还有一位叔父王处厚此非中和三年初李克用率大军会师的唐将王处厚。由于两叔父都生卒年不详故以任官早晚去推理王彭于宋仁宗嘉佑末1063与苏轼从事岐下任凤翔府监军在前。王处厚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任管勾使掌诸王出纳事务在后。同时参考通常情况姐姐小于姐夫下面将提到的孙固夫妇和其父王凯卒于嘉佑六年1061综合分析王处厚该是小叔列王彭之后。其二王诜还有一姑父孙固生于1016年按推算与王缄同年字允中号和父管城今河南郑州历任门下侍郎、枢密使、右光禄大夫官至宰相。姑母佚名,设小夫六岁则生于1022年的话在王缄的四兄妹中排行老二她应该是王诜的姑母。为此特与吉林大学杨宝宝老师撰《北宋王诜之家族及其经济状况考》的王处厚系王凯次子说、王诜有个姐姐说求教商榷

B·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一:“燕云之伐兴,处厚之孙尧臣,以布衣诣京师,扣上书,力陈不可。“此疏为王处厚之侄孙尧臣上”

--------------------

[]·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篇》299王处厚。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页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一百·孙固>,中华书局。第页

吉林大学杨宝宝撰《北宋王诜之家族及其经济状况考》刊登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5月35卷5期149页。

[]·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篇》拾补卷38王尧臣。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页

从以上考得为征战燕云事上书的王处厚之侄孙尧臣系宋徽宗朝大臣这位疑是王诜的侄子、王谠的儿子。他与河南虞城人王尧臣字伯庯的那位宋仁宗朝天圣五年状元、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前辈同名。与宋哲宗朝枢密使安惇字处厚的广安军四川不同姓名。一说以上伐燕云奏疏为安惇之侄安尧臣所奏待考。

王全斌家族源流世系一线图

本图依据《太原晋阳王氏谱》、《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太原王氏”明·王琼宗族世系表》、《太原王氏通谱》、《宋史》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传”、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编辑部编著《太原王氏考证文集·H关于王全斌源流世系的考证总结》等文献资料综合编制

―咸―泽―昶―浑―澄―景仁―公礼―延―士良―谐―谅―韶―士隆―翃―正雅―全斌之父佚名后唐庄宗麾下岢岚军使―霸28世孙全斌―审钧―永昌―凯―缄―诜―彦弼三岁夭折―彭―谠―尧臣。―处厚。

--------------------

王诜下称诜家庭成员

王全斌908-976年①,诜之天祖父。并州太原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人。五代、宋初将领。初事后唐庄宗,累任内职。明宗即位,补禁军列校。继仕后晋,因功迁护圣指挥使。后周初,为龙捷右厢都指挥使入宋后乾德二年十月,改忠武军节度使。十一月,奉诏挂帅566天灭亡拥有20万军队的后蜀地方割据政权。开宝九年四月,复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年病逝,追赠为中书令。

□□□诜之天祖母大房夫人姓名不详),项下生两子

审钧②,高祖父斌传曰“子审钧崇仪使、富州剌使、广州兵马钤辖;”为证。

王永昌字惟志诜之曾祖父审钧之子斌传曰“又果州指挥使宋德威杀知州八作使王永昌及通判刘涣、都监郑光弼,遂州牙校王可璙率州民为乱”《东都事略。王全斌》曰“审钧子惟志惟志子凯。共佐证。

王凯字胜之号虚凝居士995―1061诜之祖父永昌之子初授为三班奉职。赵元昊反叛,赴任麟州都监,与刺使一道率部数次大败西夏军。在河外九年有功,遂领资州刺使,拜泽州刺使,知邠州,侍卫亲军步军副都指挥使等。嘉祐六年去世时,宋哲宗亲临祭奠。斌传曰“……曾孙凯。”、附传凯凯字胜之。祖审钧和隆平集曰卒年六十六赠节度使谥庄恪子缄、彭共佐证。

--------------------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8919——8926页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第8924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王永昌中华书局。第8922

[]·纪晓岚总纂《钦定四库全书》卷二十之八,《东都事略》商务印书馆出版,382/148页。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王凯中华书局。第8925

[]·纪晓岚总纂《钦定四库全书》卷16隆平集王凯商务印书馆出版,371-159页。

王缄之父凯之长子有附传凯“……子缄。为证。生卒、生平不详。

卢口口之母缄之妻公主传曰“诜母卢寡居主处之近舍日致膳羞。”为证。

王口口诜之姑母凯之二女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9元丰二年追责诏:“管勾使臣王处厚乃孙固妻弟,王诜之叔父。”考得。

王彭,字大年之二叔凯之三子。文武双全,博学多才。早年从父(王凯)讨贼。历仕凤翔府都监、知婺、济、抚州。从《王大年哀词》“嘉佑末,予从事岐下。而太原王君讳彭,字大年,监府诸军。居相邻,日相从也。……问于知君者。皆曰:“此故武宁军节度使讳全斌之曾孙,而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讳凯之子也。”考得。

王处厚之三叔凯之四子江西吉安府试进士宋神宗朝管勾使。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9元丰二年追责诏:“管勾使臣王处厚乃孙固妻弟,王诜之叔父。”考得。

赵浅妤1051―1080河北琢县人诜之妻宋史公主传曰“魏国大长公主帝第二女母曰宣仁圣烈皇后高滔滔。嘉祐福八年封宝安公主。神宗立进舒国长公主改蜀国下嫁左卫将军王诜。主好读古文章喜笔札赒恤族党中外称贤。”生子彦弼三岁夭折

--------------------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王缄中华书局。第8926

[]·脱脱等撰《宋史》卷248,《列传第7公主·魏国大长公主》,中华书局。8779

[]·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篇》299王处厚。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页

[宋]苏轼撰《东坡文集》卷91之〈王大年哀词〉中华书局1986年版。

[]·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篇》299王处厚。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页

[]·脱脱等撰《宋史》卷248,《列传第7公主·魏国大长公主》,中华书局。8779

王彦弼之子。公主传曰赵浅予既葬谪诜均州子彦弼生三岁卒。

王谠字正甫②,诜之弟之子宰相吕大防之婿。出身虽显赫,但仕途不如意。元祐四年(1084)任国子监丞,官迁少府监丞。曾出任邠州通判。能书善画,宋徽宗崇宁、大观(1102-1110)年间,曾入苏轼门下。著有《唐语林》八卷。

王尧臣宋徽宗朝大臣疑诜之侄、谠之子。《玉照新志》卷一:“燕云之伐兴,处厚之姪孙尧臣,以布衣诣京师,扣閽上书,力陈不可。”为证。

附录文献史料勘误匡正建议

由于历史久远,又鉴于当时条件之局限,其《续资治通鉴长编》④、《宋史》⑤、《钦定四库全书》⑥等相关文献,通过一级级、多人不断的传抄,笔误在所难免。加上,相对于地方志、族谱、家传的国史,显得严谨、精确而具权威视作金科玉律令人望而生畏甚至产生迷信不敢冒犯!也就以讹传讹、将错就错。如果再加上主观臆断、张冠李戴、牵强附会,那就面目全非了!诚然,其中也有原文中存在的错误。现就自身研究课目探索中,偶然发现,以为存在的错误;这里仅举几例涉及名、世次、籍贯等存在的问题,冒昧地提出纠错商榷。若有妄论谬误之处,敬请赐教见谅。

--------------------

[]·脱脱等撰《宋史》卷248,《列传第7公主·魏国大长公主》,中华书局。8780

[宋王谠撰〈唐语林〉卷8载《守山阁丛书》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篇》拾补卷38王尧臣。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页

[]·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456、7、8<王全斌记述语>。中华书局出版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第8919——8926页

[]·纪晓岚总纂《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一<王中书全斌传>商务印书馆出版,450-670-675页。

《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第一册①的笔误匡正建议

1、一八一页原文摘:“王彭字大年,全彬曾孙,凯子”。其全彬曾孙有误,应更正为全斌玄孙(即五世孙)。

2、三六四页原文摘:“王审钧,并州太原人,全斌子。官至崇仪使,富州刺史……”。其全斌子,应完善为全斌长子。富州刺史应更正为富州刺使。

3、三六四页原文摘:“王审锐并州太原人,全斌子……”。应完善为全斌次子。

4、见二O六页原文摘:“追官勒停人,左卫将军驸马都尉王铣,可庆州刺史制”对照《宋会要辑稿》帝系八之五一原文:“诏绛州团练使驸马都尉王诜追两官勒停”前后疑同为一人,王铣有误,应更正为王诜。

其它的国史笔误匡正建议

1、《宋会要辑稿》帝系八之五O原文载述:“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王恺孙……”②。此非晋朝人王恺,亦非坦之长子恺。恺字有误,应更正为凯。

2、东坡撰《和王晋卿并叙》原文摘:“驸马都尉王诜晋卿,功臣全彬之后也……”③。其中全彬有误,应更正为全斌。

3、从百度网上搜索发现,大量王诜文史及其《渔村小雪图》、《烟江叠嶂图》等,作者都被错注王铣,应更正为王诜。

4、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王全斌,载述:“全斌遣都监米光绪往招抚之”④而有些史书,写成朱光绪,与此类似笔误不

--------------------

①昌彼得等编王德毅增订《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第1中华书局出版181、364、206页。

[清]徐松著<宋会要辑稿>第四册帝系八之五十。卷282中华书局1957年版188页。

苏轼著:<和王晋卿并叙>。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东坡集》卷17中华书局1982年版1422页。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第8921

少见,此必贻误后人!米光绪乎?朱光绪乎?一人不可两称有待解惑。

现代书论引用原文的笔误匡正建议

1、《宋史研究集》第五辑篇目中“王铣生平考略”。其王铣有误,应更正为王诜。本辑《王诜生平考略》第一三七页,引用文:“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王恺孙……”①。王恺是晋朝人,故有误,应更正为王凯。

2、《王诜生平事迹考略》041页首段文:“……宋史卷二百二十五《王全彬》及附(王凯传)(王诜祖父)等所知,其为宋开国功臣王全彬(一为斌)之后”②其中,凡王全彬均有误,应以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王全斌,更正人名及卷数。

042页第9段文:“正月二十一寒食节,王诜与张敦礼去永安县朝拜诸陵”。清明前一天的寒食节,经万年历查实,处在二月底至三月中旬,不会在正月,此有误,应勘误更正为二月。

3、《中华姓氏通史·王姓》第370页载:“王谠,北宋京长安(陕西西安人)”③,鉴于王谠的世祖王全斌及其父王彭籍贯都是并州太原人,其祖父王凯、虽曾迁居长安,但其自身未变更籍贯。故京兆长安人有误,应更正为山西太原人徙居京兆。

---------------------

翁同文著:<王诜生平考略>中华丛书《宋史研究集》第五辑>篇目南洋大学学报1968年第2期137页。

②张荣国撰《王诜生平事迹考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年第2期041-042页。

③王大良著《中华姓氏通史·王姓》之<王姓·人物>,王谠东方出版社出版,第370页。

后记

历经数年磨练今天终于完成本文《王诜书画艺术人生及其家族研究》得力省内外诸多专家、学者、良师、益友对我的热情帮助。首先要鸣谢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主任、才博资深治学严谨的姜锡东院长。早年他在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缠身时曾对我的几篇习作悉心指导逐段逐句匡正。这次修改又给我提出了去俗存雅、规范引文、增强逻辑性的三点宝贵意见。受益匪浅。他的高尚品质、深邃学术令我肃然起敬。

另外我还要感谢对我进行谱牒姓氏文化研究指导并不断帮助升华的江西省谱牒研究会前会长、著名谱牒专家王炯尧教授。

还有耕耘天地之间的田丁长者他就是北京市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出版社的前领导文化艺术界的泰斗级权威王惠民老前辈、德高望重的恩师传授我写作技巧和人物刻画奥妙。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郑苏淮院长对旧稿作了“文章太长分立阐述”的金玉良言。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院张荣国教授“拆成小题目深入研究”精辟指导”。均一一铭记在心。对于诸多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也一并致谢!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此论文虽用心但还有不尽人意之处甚至存在舛错谬误与领导要求相差甚远。殷切地祈望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谢谢!

王雄文2018年5月15日修改于江西省谱牒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