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戎马生涯及其家族研究

王凯戎马生涯及其家族研究

王雄文

摘要吾在相关文献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着重对王凯父亲之谜及理清其家庭成员诸事进行探索、挖掘、分析梳理出本文的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其中包含诸多个人见解。

关键词王凯、戎马生涯、家世、要事研究。

目录

一、王凯生平事绩

二、王凯在宋与西夏争夺麟府丰战役中的重大作用

三、王永昌平叛被杀与晚年授官之谜

四、两段宋史填充了王凯一家

五、王凯家族世系及家庭成员

六、苏轼与王凯家的不解之缘

后记

 

、王凯生平事绩

王凯字胜之号虚凝居士995―1061并州太原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全斌之曾孙审钧之孙永昌之子。祖审钧尝为永兴军驻泊都监,以击贼死,遂家京兆。饶于财,凯散施结客,日驰猎南山下,以践蹂民田,捕至府。时寇准守长安,见其状貌奇之。为言:"全斌取蜀有劳,而审钧以忠义死,当录其孤。"遂以为三班奉职、监凤翔盩厔税。历左右班殿直、监益州市买院、庆州合水镇兵马监押、监在京草场。
    先是,守卒扫遗秆自入,凯禁绝,而众欲害之。事觉,他监官皆坐故纵,凯独得免。自右侍禁、雄州兵马监押,擢合门祗候、定、邢、赵都巡检使。
    元昊反,徙麟州都监。尝出双烽桥、染枝谷,遇夏人,破之。又破庞青、黄罗部,再战于伺候烽,前后斩首三百余级,获区落马牛、橐驼、器械以数千计。夏人围麟州,乘城拒斗,昼夜三十一日,始解去。特迁西头供奉官。

代迁,边寇犹钞掠,以为内殿崇班、麟州路缘边都巡检使,与同巡检张岊护粮道于青眉浪,寇猝大至,与岊相失。乃分兵出其后夹击之。复与岊合,斩首百余级。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后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迁南作坊副使,后为并、代州钤辖,管勾麟府军马事。夏人二万寇青塞堡,凯出鞋邪谷,转战四十里,至杜口川,大败之,复得所掠马牛以还
    经略使明镐言凯在河外九年,有功,遂领资州刺史。久之召还,未及见,会甘陵盗起,即命领兵赴城下。贼平,拜泽州刺史、知邠州。未几,为神龙卫四厢都指挥使、泽州团练使,历环庆、并代、定州路副都总管,捧日天武四厢、绵州防御使,累迁侍卫亲军步军副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第8925―8926

[]·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篇》132―133第页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第8925―8926

都指挥使、泾州观察使。又徙秦凤路,辞日,帝谕以唃氏木征,交易阻绝,颇有入寇之萌,宜安静以处之。凯至,与主帅以恩信抚接,遂复常贡。召拜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卒,年六十六。赠彰武军节度使,谥庄恪。
    凯治军有纪律,善抚循士卒,平居与均饮食,至临阵援枹鼓,毅然不少假。故士卒畏信,战无不力,前后与敌遇,未尝挫衄。兔毛川之战,内侍宋永诚哭于军中,凯劾罢之。尤笃好于故旧。
    子缄。缄子诜,字晋卿,能诗善画,尚蜀国长公主,官至留后。

上文抄自《宋史·王凯附传》其字号、生卒、关系系笔者添加。

二、凯在宋与西夏争夺麟府丰战役中的重大作用

王全斌之子审钧尝为永兴军驻泊都监,以击贼死。其子永昌已过壮年。他领着少年儿子王凯迁徙到了京兆今陕西西安。锦衣玉食之家的王凯阔绰结交闲散少年赛马驰猎农田被押解衙门。主政京兆的寇准目光锐敏透过王凯纨绔郎当外貌扑捉到栋梁之才的精灵。考其曾祖全斌系建国勋臣祖父审钧为国捐躯。当录三班奉职、监盩厔税。不出寇准所料后来王凯成为西北战场一名抗击西夏的悍将。

麟州(陕西神木县北)。地处陕、蒙、晋、宁四省区,交汇的一处旷野之地。黄河穿境百里,奔腾东归。万里长城,从东北向逶迤而来,再往西南方蜿蜒而去。一座座远近、高低错落的烽火墩台,矗立在龙眼、天台、二郎山头。麟州,内、外两城,高大坚固。外城周长八里地。其城墙倚山踞险而筑,婉蜒跌宕,巍峨险峻。有东、南、北三门。西为高陡绝壁,下临西南流去的窟野河。它“南卫关中、北屏河套,左扼晋阳之险,右持灵夏之冲”。向为兵家必争之地。麟州位于北宋与西夏、契丹三大政权交错的中间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就北宋而言固守麟州就可以东抗契丹西防西夏南保河东路的安全。

李元昊别号曩霄小字嵬理党项人。继夏国公之后元昊于延祚元年1038称帝国号大夏建都兴庆今宁夏银川。他首先进犯宋朝瓜州、沙州、肃州三个战略要地。继而在三川口战斗中全歼刘、石部。延州危在旦夕。大雪天刚过去的麟州城被李元昊所率数万西夏侵略军重重围困。受命于危难之急的王凯就任麟州都监身着盔甲腰佩宝剑与苗继宣知州一道登上城楼指挥宋军浴血奋战。中矢血流满面不下火线。并冲出城门与李元昊马上单挑。抵挡了夏军一次又一次疯狂进攻。

后来知开封府、时任总节制的明镐向朝廷奏报三川口、好水川和麟、府、丰三州联防的三大战役中涌现的一批诸如张岊、高继宣、张亢、苗继宣、王吉、王凯等一代骄雄时特别提到王凯河外九年,有功,遂领资州刺史。与主帅以恩信抚接,遂复常贡。召拜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卒,年六十六。宋哲宗亲临祭奠赠彰武军节度使,谥庄恪

、王永昌平叛被杀与晚年授官之

王永昌平叛中被杀

--------------------

[]·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篇》中华书局2004年版

《宋史》原文载述“乾德四年(966)。蜀军至州叛,众至十余万。自号‘兴国军’,推全师雄为贼首。成都十县起兵应。宋军失利后,退入成都。师雄分兵绵、汉之间,扬言攻成都。自是邛、蜀、眉、雅等十七州随师雄为乱。王全斌率师奋力镇压,刘廷让、曹彬破师雄于新繁,俘万人。师雄退保郫县,全斌、仁赡又攻破之。战棹都监刘汉卿,与师雄党刘泽合众至五万,逐杀宋军官将。”;“又果州指挥使宋德威杀知州八作使王永昌及通判刘涣、都监郑光弼……

以上《宋史》所载大意王永昌在这次平叛战斗中,与刘涣、郑光弼一起,被贼将宋德威砍杀。吾注意到北宋还有另外一位时年全斌之孙十八岁左右的王永昌,下面将提及并讨论宋德威砍杀的到底是其中的那一位

王全斌率兵平叛时年58岁。两史载“果州指挥使宋德威杀知州八作使王永昌……”。还有史书说杀死了王永昌的。但两史均未言明此被杀之王永昌是何人的子孙而连贯去领悟王全斌名气大据我推测看过这段场面的读者多认为是王全斌的孙子。若果真如此以年龄推理此时的王永昌只能小于18岁。小小的年纪当个偏将道可以但官居知州八作使、独挡一面就不太可能了。那么这个知州八作使又会是谁呢?!笔者寻觅到旧五代史中有这样记述“王继弘冀州南宫人……汉末移镇贝州加检点太尉。广顺初951),加同平章事。三年953六月移镇河阳会永寿节入觐遇疾卒于京师。诏赠侍中。子永昌仕皇朝历内诸司使

--------------------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第8922

②《旧五代史·周书十六列传第五王继弘传1643-1644页。

以此推演王继弘951年加同平章事时年约45岁。其子永昌20岁左右他若参战了966年后蜀平叛的话时年35岁担当知州八作使就有可能。但是由于暂未寻阅到王继弘之子永昌本人的生平事迹没有第一手佐证由于证据不充足不能完全肯定就是他。但是参加平叛的那个王永昌从职位上说不太可能是王全斌的孙子。

王永昌携子凯迁徙京兆说

《隆平集》载道“……审钧击贼而死其子永昌遂徙居京兆。家富于财凯日散施结客与少年驰猎南山下或踰月不归。已有讼其践田苗者牧至府。寇准守京兆见而奇之!乃言于朝廷。以全斌平蜀之功而审钧复死于忠义当录其后王凯……”。据此推理此事发生在时年39岁的寇准他主政京兆府于真宗咸平三年1000。时年42岁的王永昌,携带约15岁左右的儿子王凯迁徙到了京兆府。此说与王永昌在后蜀平叛战斗中被杀的记述却不能自圆其说。若说杀而未死才有京兆的故事。往下才有以祖荫于天禧二年1018录永昌为三班奉职的牵强说词。

质疑授高龄永昌官职

宋德威杀未杀死王永昌,不得而知。既然后来还授了官,就暂且理解没杀死。但是,不理解的是:同传中的原文述“全斌至镇数月卒,年六十九。赠中书令。天禧二年,录其孙永昌为三班奉职”②

--------------------

[]·纪晓岚总纂《钦定四库全书》卷16隆平集》商务印书馆出版,371-158-159页。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王永昌中华书局。第8924

王永昌遭砍杀的乾德四年(966)时,推算为十七岁。而到了授官三班奉职的天禧二年(1018),已69岁高龄,到了致仕年龄一般不会再授官职。如果王永昌被宋德威杀死了,更是牛头不对马嘴,显得越加荒谬了。

两段宋史填充了王凯一家

A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九十九 元丰二年(己未,1079)

“导洛通汴司言,提举在京蔡河堤岸司不時报应人兵工役,乞劾罪。诏:「管勾使臣王处厚乃孙固妻弟,王诜之叔父。小人之情,凭恃亲貴,故此陵慢,可送大理寺劾之。」后处厚坐罚金”

从以上史料旁引曲证考得王凯除有缄、彭两子外还有一个儿子处厚此非中和三年初李克用率大军会师的唐将王处厚。由于彭、处厚生卒年都不详故以任官早晚去推理王彭于宋仁宗嘉佑末1063与苏轼从事岐下任凤翔府监军在前。王处厚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任管勾使掌诸王出纳事务在后。同时参考通常情况姐姐小于姐夫下面将提到的孙固夫妇和王凯卒于嘉佑六年1061等综合分析王处厚该是小儿子列王彭之后。其二王凯还有一女婿孙固,(生于1016年按推算与王缄同年生字允中号和父管城今河南郑州历任门下侍郎、枢密使、右光禄大夫官至宰相。女儿佚名,设小其夫六岁则生于1022年的话

--------------------

[]·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篇》299王处厚。中华书局1980年版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一百·孙固>,中华书局。

在王缄的四兄妹中排行老二她应该是王诜的姑母。为此特与吉林大学杨宝宝老师撰《北宋王诜之家族及其经济状况考》的王处厚系王凯次子说、王诜有个姐姐说求教商榷 

B·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一:“ 燕云之伐兴, 处厚之孙尧臣 ,以布衣诣京师,扣上书,力陈不可。“此疏为王处厚之侄孙尧臣上”

又从以上考得为征战燕云事上书的王处厚之侄孙尧臣系宋徽宗朝大臣这位王处厚之侄孙疑是王诜的侄子、王谠的儿子。

他与河南虞城人王尧臣字伯庯的那位宋仁宗朝天圣五年状元、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前辈同名。与宋哲宗朝枢密使安惇字处厚的广安军四川不同姓名。一说以上伐燕云奏疏为安惇之侄安尧臣所奏待考。

--------------------

吉林大学杨宝宝撰《北宋王诜之家族及其经济状况考》刊登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5月35卷5期149页。

 []·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篇》拾补卷38王尧臣。中华书局1980年版   

、王凯宗族世系及家庭成员

王凯家族源流世系一线图

本图依据《太原晋阳王氏谱》、《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太原王氏”明·王琼宗族世系表》、《太原王氏通谱》、《宋史》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传”、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编辑部编著《太原王氏考证文集·H关于王全斌源流世系的考证总结》等文献资料综合编制―咸―泽―昶―浑―澄―景仁―公礼―延―士良―谐―谅―韶―士隆―翃―正雅―全斌之父佚名后唐庄宗麾下岢岚军使―霸28世孙全斌―审钧―永昌―凯―缄―诜―彦弼三岁夭折―彭―谠―尧臣。―处厚。

王凯下称凯家庭成员

王全斌908-976年①,凯之曾祖父。并州太原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人。五代、宋初将领。初事后唐庄宗,累任内职。明宗即位,补禁军列校。继仕后晋,因功迁护圣指挥使。后周初,为龙捷右厢都指挥使入宋后乾德二年十月,改忠武军节度使。十一月,奉诏挂帅566天灭亡拥有20万军队的后蜀地方割据政权。开宝九年四月,复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年病逝,追赠为中书令。

口口口凯之曾祖母大房夫人姓名不详),项下生两子

审钧②,祖父斌传曰“子审钧崇仪使、富州剌使、广州兵马钤辖;”为证。

--------------------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8919—8926页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中华书局。第8924

王永昌字惟志凯之父审钧之子斌传曰“又果州指挥使宋德威杀知州八作使王永昌及通判刘涣、都监郑光弼,遂州牙校王可璙率州民为乱”《东都事略。王全斌》曰“审钧子惟志惟志子凯共佐证。

王缄凯之长子有附传凯“……子缄。为证。生卒、生平不详。

卢口口之长媳缄之妻公主传曰“诜母卢寡居主处之近舍日致膳羞。”为证。

王口口凯之二女诜之姑母。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9 元丰二年追责诏:“管勾使臣王处厚乃孙固妻弟,王诜之叔父。”考得。

王彭,字大年凯之三子之二叔。文武双全,博学多才。早年从父(王凯)讨贼。历仕凤翔府都监、知婺、济、抚州。从《王大年哀词》“嘉佑末,予从事岐下。而太原王君讳彭,字大年,监府诸军。居相邻,日相从也。……问于知君者。皆曰:“此故武宁军节度使讳全斌之曾孙,而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讳凯之子也。”考得。

王处厚凯之四子之三叔江西吉安府试进士宋神宗朝管勾使。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9 元丰二年追责诏:“管勾使臣王处厚乃孙固妻弟,王诜之叔父。”考得。

--------------------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王永昌中华书局。第8922

[]·纪晓岚总纂《钦定四库全书》卷二十之八,《东都事略》商务印书馆出版,382/148页。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王缄中华书局。第8926

[]·脱脱等撰《宋史》卷248,《列传第7公主·魏国大长公主》,中华书局。8779

 []·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篇》299王处厚。中华书局1980年版

[宋]苏轼撰《东坡文集》卷91之〈王大年哀词〉中华书局1986年版。

[[]·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篇》299王处厚。中华书局1980年版

王诜,字晋卿1036―1089一说1048―1104或更晚之孙缄之子任利州防御使,绛州团练使,庆州刺使,左卫大将军。娶英宗次女蜀国公主,拜为驸马都尉迁枢密都承旨。哲宗时,封爵开国公。他是文人画家与词人。家筑宝绘堂,珍藏古今字画。与苏轼、苏辙、黄庭坚等苏门六学士及诸多文人墨客雅士交游甚广。有附传凯“……缄子诜,字晋卿,能诗善画,尚蜀国长公主,官至留后。为证。

赵浅妤1051―1080河北琢县人凯之孙媳,诜之妻。宋史公主传曰“魏国大长公主帝第二女母曰宣仁圣烈皇后高滔滔。嘉祐福八年封宝安公主。神宗立进舒国长公主改蜀国下嫁左卫将军王诜。主好读古文章喜笔札赒恤族党中外称贤。”生子彦弼三岁夭折

王彦弼凯之曾孙,之子。公主传曰赵浅予既葬谪诜均州子彦弼,(三岁卒。

王谠字正甫④,凯之孙之子宰相吕大防之婿。出身虽显赫,但仕途不如意。元祐四年(1084)任国子监丞,官迁少府监丞。曾出任邠州通判。能书善画,宋徽宗崇宁、大观(1102-1110)年间,曾入苏轼门下。著有《唐语林》八卷。

王尧臣宋徽宗朝大臣。疑凯之曾孙、谠之子。 《玉照新志》卷一:“ 燕云 之伐兴, 处厚 之姪孙 尧臣 ,以布衣诣京师,扣閽上书,力陈不可。”

为证。

--------------------

[]·脱脱等撰《宋史》卷255<列传第十四王全斌>王诜中华书局。第8926页

[]·脱脱等撰《宋史》卷248,《列传第7公主·魏国大长公主》,中华书局。8779

[]·脱脱等撰《宋史》卷248,《列传第7公主·魏国大长公主》,王彦弼中华书局。8780

[宋王谠撰〈唐语林〉卷8载《守山阁丛书》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篇》拾补卷38王尧臣。中华书局1980年版   

六、苏轼与王凯家的不解之缘

王彭与苏轼交游凤翔

仁宗嘉佑六年岁末,年仅24岁的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辅助州官掌管文书。这是他于21岁中进士后第一次为官。苏轼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政治抱负,于寒冷的冬季踏上仕途,1214日到达凤翔,从此步入他一生动荡不安的政治生涯。

苏轼在《客位假寐》有“同僚不解事,愠色见髯须。”之句,这个“髯须”当然是陈太守了。是说有同僚看到陈太守有意对苏轼为难时,愤而不平,与太守论争,这个敢于持“愠色”见太守的同僚是谁呢?王文诰在《苏轼诗集》中,为《客位假寐》一诗“同僚”所做的注说:“时王彭监府诸军,于公弼未尝降色辞,所称同僚,当即其人也。”王彭字大年,北宋开国名将王全斌的曾孙。

好文,喜佛书。早年跟随父亲王凯讨贼,任凤翔府监军时与苏轼关系密切。

东湖位于凤翔县城东南隅,古称“饮凤池”。相传周文王元年,瑞凤飞鸣过雍,在此饮水而得名。苏轼有诗云:“闻音周道兴,翠凤栖孤岚,飞鸣饮此水,照影毵毵。”嘉佑六年(1061),

--------------------

[宋]苏轼著;《苏轼诗集》卷4〈客位假寐〉中华书局1982年版。

著名文学家苏轼凤翔府签书判官嘉佑七年(1062),于政务之暇,倡导官民疏浚扩池,引城西北凤凰泉水注入,种莲植柳,建亭修桥,筑楼成阁,作游之所。“喜雨亭”北面是一座高达数丈的“凌虚台”。史载“凌虚台”与“喜雨亭”同年落成,由凤翔知府陈希亮命名,并嘱苏东坡著文。

苏轼在凤翔结交了一些朋友,这些朋友有的肝胆相照,终其一生;有的背道而驰、落井下石。一个叫马梦得的人原来在京城做小官,有一次在某个地方看到苏轼书写的杜甫的诗句,大概是劝人超脱俗务放旷自在的内容,没想到这个人竟然受到影响,弃官不做,跟随苏轼来到凤翔,。苏轼自然没能给马梦得以富贵,但马梦得无怨无悔,苏轼后来因为乌台诗案贬官黄州,马梦得也来到黄州苏轼没有饭吃,马梦得托自己的朋友——当地太守的关系,在黄州城东的东坡,为苏轼谋得数十亩田地,才使苏轼度过最困难的日子。另一个叫陈季常他是太守陈公弼的儿子,是一个有侠义精神的剑士。

王彭出身于将门,其父亲王凯,曾任马军副都指挥使,嘉祐六年去世,宋哲宗亲临祭奠。王彭颇有军事才能,苏轼与这样的人交往,对军事思想的形成,战守知识的积累大有裨益,这些也为苏轼以后出任兵部尚书、镇守定州提供了扎实军事基础。后来,苏轼一直关注着

--------------------

[]·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篇》哲宗祭王凯中华书局2004年版   

王彭,他在王彭任婺州太守的制词中写道“用法之久,不失仁恕;折狱之多,滋识情伪。其悉乃心,施于有政,不侮鳏寡,毋扰狱市”到了晚年还不时想起初仕凤翔时的挚友王彭,念叨着“彭,恺之子,为武吏,颇知文章,余尝为作哀辞,字大年。”以后苏轼回京入值史馆,与王彭之侄、驸马都尉王诜成为挚友,似应与这一段与王彭交游有关。

王彭逝世,苏东坡在《王大年哀词》中曰:嘉佑末,予从事岐下。而太原王君讳彭,字大年,监府诸军。居相邻,日相从也。时太守陈公弼驭下严甚,威震旁郡,僚吏不敢仰视。君独偘々自若,未尝降色词,公弼亦敬焉。予始异之。问于知君者。皆曰:‘此故武宁军节度使讳全斌之曾孙而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讳凯之子也。少时从父讨贼甘陵,搏战城下,所部斩七十余级,手射杀二人,而奏功不赏。或劝君自言,君笑曰:‘吾为君父战,岂为赏哉?’予闻而贤之,始与论交。君博学精练,书无所不通。尤喜予文,每为出一篇,辄拊掌欢然终日。予始未知佛法,君为言大略,皆推见至隐以自证耳,使人不疑。予之喜佛书,盖自君发之。其后君为将,日有闻,乞自试于边,而韩魏公、文潞公皆以为可用。先帝方欲尽其才,而君以病卒。其子谠,以文学议论有闻于世,亦从予游。予既悲君之不遇,而喜其有子。于其葬也,作相挽之诗以饯之。其词曰:君之为将,允武且仁。甚似其父,而辅以文。君之为士,涵咏书诗。议论慨然,其子似之。奔走四方,豪杰是友。没而无闻,朋友之咎。骥堕地走,虎生而斑。视其父子,以考我言”苏轼在此哀词中讲述了他与王彭的真挚友谊及深厚感情。

--------------------

{宋]苏轼著张志烈等主编校注《苏轼全集》之〈苏轼制词〉王彭知婺州8297页。

[]·纪晓岚总纂《钦定四库全书》卷16隆平集王彭商务印书馆出版,371―158-159页。

{宋]苏轼著[明]茅维编孔凡李点校《苏轼文集》〈王大年哀词〉中华书局。

共富贵同患难的苏轼王诜兄弟

汴京今河南开封外城永宁坊有座皇家园林―王诜驸马府。家筑宝绘堂珍藏名书典画。其西园幽林掩映小桥流水楼台亭廊。是文豪雅士文化交游的绝佳之地苏轼当为常客。他俩就《莲花经》《游孤山》《薄薄酒》、《水调歌头又《渔村小雪图》、《烟江叠嶂图》云云诗词唱和书画序跋好生快活。

王诜驸马的“宝绘堂”藏历代法书名画日夕观摩精于鉴赏苏轼其作《宝绘堂记;苏辙再作《王诜都尉宝绘堂词》。亦广交黄庭坚米芾秦观李公麟等众多文人雅士“析奇赏异”酬诗唱和李公麟《西园雅集图》③以纪胜其风流蕴藉王谢风。

王诜请善画人物的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把自己和友人苏轼、苏辙、黄鲁直、秦观、李公麟、米芾、蔡肇、李之仪、郑靖老、张耒、王钦臣、刘泾、晃补之以及僧圆通、道士陈碧虚画在一起,取名《西园雅集图》。主友16人,加上侍姬、书僮,共22人。松桧梧竹,小桥流水,极园林之胜。宾主风雅,或写诗、或作画、或题石、或拨阮、或看书、或说经,极宴游之乐。米芾为此图作《西园雅集图记》云:“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嗟呼!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哉!”④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乌台诗案发生在

--------------------

苏轼著:<宝绘堂记>《苏轼文集》卷11,中华书局1986年版356-357页。

苏辙著:<王诜都尉宝绘堂词>《苏辙集》卷7,中华书局2004年版127页。

 李公麟绘《西图雅集图》故宫周刊252期西园雅集图记略,附印一宋人摹本。

④米芾撰《西园雅集记》。《全宋文》。西塞渔社图卷跋局部今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朋九万著《东坡乌台诗案与王诜往来诗赋》,丛书集成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6、9页

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即元丰二年(1079年)。时任监察御史里行何大正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先后上表弹劾苏轼,摘其诗文中的片言只语无限上纲诬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讽朝政,御史李定还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乌台诗案”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李定札子:臣切见知湖州苏轼,初无学术,滥得时名,偶中异科,遂叨儒馆。及上圣兴作,新进仕者,非轼之所合。轼自度终不为朝廷奖用,衔怨怀怒,恣行丑诋;见于文字,众所共知。或有燕蝠之讥,或有窦梁之比,其言虽属所憾,其意不无所寓,讪上骂下,法所不宥。臣切谓,轼有可废之罪四,臣请陈之:昔者尧不诛四凶,而至舜则流放窜殛之,盖其恶始见于天下。轼先腾沮毁之论,陛下稍置之不同,容其改过。轼怙终不悔,其恶已着。此一可废也。古人教而不从,然后诛之,盖吾之所以俟之者尽,然后戮辱随焉。陛下所以俟轼者可谓尽,而傲悖之语,日闻中外。此二可废也。轼所为文辞,虽不中理,亦足以鼓动流俗,所谓言伪而辨;当官侮慢,不循陛下之法,操心顽愎,不服陛下之化,所谓行伪而坚。言伪而辨,行伪而坚,先王之法当诛。此三可废也。《书》:「刑故不小。」知而为,与夫不知而为者异也。轼读史传,岂不知事君有礼,讪上有诛?肆其愤心,公为诋訾,而又应制举对策,即已有厌奖更法之意,陛下修明政事,怨不用己,遂一切毁之,以为非是。此四可废也。而尚容于职位,伤教乱俗,莫甚于此。臣伏惟陛下,动静语默,惟道之从;兴除制作,肇新百度。谓宜可以于变天下,而至今未至纯着,殆以轼辈虚名浮论足以惑动众人故也。臣叨预执法,职在纠奸;罪有不容,其敢苟止?伏望陛下断自天衷,特行典宪。非特沮乖慝之气,抑亦奋忠良之心。好恶既明,风俗自革,有补于世,岂细也哉!取进止。元丰二年七月二日崇政殿进呈奉圣旨后批四状并册子,七月三日进呈奉圣旨送御史台根勘闻奏。轼与张方平、王、李清臣、黄庭坚、司马光、范镇、孙觉、李常、曾巩、周邠、苏辙、王巩、刘挚、陈襄、钱藻、颜复、盛侨、王纷、钱世宏、吴管、王安上、杜子方、戚秉道、陈珪相识。其人等与轼意相同,即是与朝廷新法时事不合,及多是朝廷不甚进用之人。轼所以将讥讽文字,寄与如后。与王诜往来诗赋与王诜干涉事。熙宁六年内,《游孤山》诗寄诜,除无讥讽外,有:「误随弓旌落尘土,坐使鞭棰环呻呼。」以讥讽朝廷,新法行后,公事鞭棰之多也。又曰:「追胥保伍罪及孥,百日愁叹一日娱。」以讥讽朝廷,盐法收坐同保妻子移乡法太急也。又曰:「岁荒无术归亡逋,鹄则易画虎难摸。」意取马援言:「画鹄不成犹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狗。」言岁既饥荒,我欲出奇画赈济,又恐朝廷不从,乃似画虎不成反类狗也。并《戏子由》云:「任从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

“乌台诗案”实属残酷无情的文字狱。是何大正、李定、舒亶、何正臣一伙乱臣贼子假借维护王安石新政结帮拉派结党营私正经歪念打击异己祸国殃民的乱政冤案。受到牵连的人中三个人的处罚较重。驸马王诜因泄露机密给苏轼而且时常与他交往调查时不及时交出苏轼的诗文更因其妻蜀国公主亡故帝痛失皇妹泄私愤报复王诜被削除一切官爵两谪均州受到沉重打击而无怨无悔直至二人生命终结乌台诗案考验王诜与苏轼关系的最好

后记

历经数年磨练今天终于完成本文《王凯戎马生涯及其家族研究》得力省内外诸多专家、学者、良师、益友对我的热情帮助。首先要鸣谢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主任、才博资深治学严谨的姜锡东院长。早年他在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缠身时曾对我的几篇习作悉心指导逐段逐句匡正。这次修改又给我提出了去俗存雅、规范引文、增强逻辑性的三点宝贵意见。受益匪浅。他的高尚品质、深邃学术令我肃然起敬。

另外我还要感谢对我进行谱牒姓氏文化研究指导并不断帮助升华的江西省谱牒研究会前会长、著名谱牒专家王炯尧教授。

还有耕耘天地之间的田丁长者他就是北京市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出版社的前领导文化艺术界的泰斗级权威王惠民老前辈、德高望重的恩师传授我写作技巧和人物刻画奥妙。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郑苏淮院长对旧稿作了“文章太长分立阐述”的金玉良言。又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张荣国教授“拆成小题目深入研究”精辟指导”。均一一铭记在心。对于诸多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也一并致谢!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此论文虽用心但还有不尽人意之处甚至存在舛错谬误与领导要求相差甚远。殷切地祈望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谢谢!

王雄文2018年5月15日修改于江西省谱牒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