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文化是传承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

族谱文化是传承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经历几千年的风霜而仍然保有旺盛的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姓氏文化深深根植于广大民众之中。

姓氏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承载平台。

族谱文化作为姓氏文化主体,与国史、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三大支柱。自古以来,中国浩瀚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家乘谱牒是宝贵文化遗产中的一枝奇葩,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中坚和民族精英,谱写了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乐章。可以说,家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它与我国历史的社会演进、文明起源、民族融合以及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和变革,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家谱具有非常重要的核心价值。

家谱的最大特点是以记载血缘相承的世系为主要内容,她是一座古今同族人群有序刻名的巨碑,它为芸芸众生集体留名,以最广泛的大众为书写对象,只要是同一祖先的裔孙,不论官、民、贫、富,都在世系图上占有一席之地。

大家知道,人的多层次需求之中有一种最高需求,即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的承认,而最希望的是获得同族亲人的承认,获得宗亲赞誉。达官贵人也以“衣锦荣贵”为最大乐事。在当代,不少事业、学业有成的人士,也乐意在宗谱里载上自己的业绩,并不因早就在书报上有名、国际上有誉而淡漠宗谱。至于更多的人,难以扬名海内外,难以留名国史、方志,但能在族史上占点篇幅, 使自己成为后世子孙传扬的祖宗、景仰的榜样。

以上说明,当今时代,广大族众有多层次的心理需求,尤其是留名和扬名的心理需求,推动着各姓氏家谱的编修。可见,中华大地的修谱热正是炎黄子孙特有的文化需求得以满足的表征,是族谱文化核心价值的体现,它完全符合我国经济学界认定的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这就充分体现了家谱所具有的非常重要的核心价值——它能满足中华儿女的文化生活需求。           

族谱文化是姓氏文化的集中代表。一部好的族谱,可以满足广大宗亲在姓氏文化方面多层次的精神需求。

家谱、族谱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凝聚民心、促进社会和谐、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大团结。

现代文明建设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传统文化也只有赋予新的时代精神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盛世修志,是国家兴旺的象征;盛世续谱,更是人文鼎盛的体现。

但家谱、族谱的现状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年久失修,少数族群甚至找不到老谱。二是很多老谱中错讹频现,本来古八股文就艰涩难懂,加上错讹,有些地方还成了一般人读不懂的“天书”。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谱牒续修次数的增多逐渐积累起来的。另外,老谱都采用老式体例,如苏式、欧式等。这些老式体例发明于宋代,在当时是很科学的,适应当时的人口状况。随着人口的繁衍和不断扩大,这些老式体例已经不适应修订大族群的人丁谱。因此,老谱已经不便于在群众中普及,尽管很多年长者对家谱顶礼膜拜,但能看懂的却很少,而是将其束之高阁,这种老式家谱已经失去了传承魅力。

把家谱、族谱从高阁中解放出来,使其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传承的接力者)的精神财富,已是刻不容缓!改造、更新家谱、族谱,应从下述方面着手:

1、改造老式体例,设计现代新体例。目前 ,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几种新体例,如新苏式、新欧式、新苏欧结合式,等等。与老体例相比,新体例已经在修谱实践中展示了巨大的优越性,能够成倍地降低修谱成本和资源消耗,大大增加了族谱的承载量并便于阅读与查询。

2、在修新谱时,对老谱的精华部分进行断句、考证、纠错、注释和存疑,最好将它翻译成白话文,能使广大宗亲特别是青少年读懂。

3、扬弃封建糟粕,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将革命先烈、劳动模范、新道德模范列入,并加大展示现代科技成果和新时代精神风貌的分量等。

4、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实行家谱、族谱的数字化改造。

何谓族谱文化数字化?概而言之,是以族谱数据库建设为核心,按照与国际接轨的族谱数据标准,对谱文化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实现纸质谱、光碟谱、网络谱等多种媒体形态传播的过程。

有了这种网络谱,青少年乐于参与其中,姓氏文化的传承就后继有人了。这种网络谱可以做到既能保守私密,又能资源共享,使我们的族谱成为“天下谱”。

有了这些电子版谱牒,可以方便地在图书馆、档案馆和有关姓氏网站的电子阅览室查阅,真正为广大老中青各层次人士提供方便,并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明。(王听兰 2019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