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二:三槐王氏上源世系的补充考证

考证二:三槐王氏上源世系的补充考证

 

随着《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的《三槐王氏总谱》编辑工作的深入进行和展开,关于三槐王氏上源世系的考证问题已基本定局,总谱局编辑部也已经于2008年十一月公布了《关于三槐王氏上源世系考证总结报告》,得到了大多数三槐王氏宗亲和研究者们的认可和赞同,但是也收到了一些建议和质疑,尤其在个别世系结点上的不同观点和修改建议,并且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史志参考资料。编辑部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在个别结点上作出补充考证,报告如下。

一、补充考证要点

首先,我们肯定编辑部于200811月公布的《关于三槐王氏上源世系考证总结报告》是基本正确的,主要是三槐王氏系姓始祖王言的上源连接是基本正确的。因为尽管在王言的父亲问题上,有属于琅琊王氏世系王导后裔的“王搏”说,王羲之后裔的“王冕”说;也有属于太原王氏世系的“王乾”、“王哲”、“王彦英”等说。由于在我国《二十五史》中无记载,比较有权威的还是“史料”中的元代重臣赵孟頫在《宋尚书兵部侍郞晋国公赠太师尚书令王公纪略》中称王祐(即祜)的曾祖为“乾”,即王言的父亲谓王乾。而王乾是太原王氏王通的后裔,因此三槐王氏上源为太原王氏源流是明确的。所以可以说在王言父亲结点的考证是清楚的。

目前主要的疑点是太原王氏重要历史人物王通有几个儿子?王言之父王乾应该挂在哪个儿子上?为此,编辑部王福华、王树蕲、王宣国、王汝珊等编委收集了较为丰富的资料,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因此,本次考证就是针对王通至王乾的世系连接提出较为准确合理的王通——王乾世系一线图。

二、主要参考资料

本次考证主要参考应用的资料如下:

1、《旧唐书文苑传••卷一百九十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上》“王勃传:附王劇、王勔、王助”。

2、《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十三》“王质传”。

3、《新唐书文艺传列传第一百二十六》“王勃传:附王劇、王勔、王助”。

4、《文中子世家卷十》中杜淹撰文“文中子世家”。

5、清雍正《山西通志卷一百三十二》。

6、福畤撰文《东皋子答陈尚书书》。

7、王勃的《王子安集》。

8.刘禹锡的《王质神道碑》。

9、司马光《文中子补传》。

10、清王庸敬《太原王氏通谱》。文中简称《通谱》。

11、浙江东阳《永泰王氏宗谱》。文中简称《永泰谱》。

12、安徽金寨《七邻王氏宗谱》。文中简称《七邻谱》。

三、王通家传——儿子、孙子的传承关系辩析

(一)、有关史、志、谱资料中关于王通的儿子和孙子的记述。

1、杜淹的记述:据王通门人弟子杜淹撰文称:“文中子王氏讳通,字仲淹。其先汉徵君霸洁身不仕,十八代祖殷,家于祁。以春秋周易训乡里为子孙资。十四代祖述,克播先烈,著春秋义统,公府辟不就。九代祖寓,遭愍怀之难,遂东迁。寓生罕,罕生秀,皆以文学显。秀生二子:长曰玄谟,次曰玄则。玄谟以将略显,玄则以儒学进。玄则字彦法,文中子六代祖也,仕宋历太仆,历太子国子博士。常叹曰:先君所贵者礼乐,不学者军旅,兄何为哉?遂究道德,考经藉,谓功业不可少成也。玄则生涣,涣生虬,虬始北事魏,太和中为并州剌史。家河汾,曰晋阳穆公。穆公(虬)生彦,同州剌史。彦生济州剌史,一曰安康献公(注:或名傑)。安康献公生铜川府君,讳隆,字伯高,文中子之父也。……文中子二子:长曰福郊,少曰福畤。

上段说明,王通二个儿子是福郊与福畤。

2、王福畤撰文《东皋子答陈尚书书》,专门介绍王通弟王绩的世家,文中说:“东皋先生讳绩,字无功,文中子弟也。弃官不仕,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谨録世家寄去,余在福郊面悉,其意幸甚。

此段说明福郊与福畤关系亲密,为兄弟。

3、《旧唐书文苑传••列传第一百四十上》“王勃、王勮、勔”传载:“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通,隋蜀君司户书佐。大业末,弃官归,以著书讲学为业。……义宁元年卒。门人薛牧等相与议,溢曰文中子。二子:福畤、福郊。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王氏三株树”也。……。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王勮,弱冠进士登第,累除太子典膳丞。长寿中,擢为凤阁舍人。……。通天二年,勮坐于耀善并弟勔并伏诛。”勔官累至泾州剌史,神龙初,追复勮、勔官位。

4、《新唐书文艺传列传第一百二十六》“王勃、王劇、王勔、王助”传载:“王助,字子功,七岁丧母,……。服除为监察御史裏行。初,勔、勮、勃皆著才名,故杜易简称三株树。其后,助、劼又以文显。劼早卒,福畤少子勸也有文。福畤尝诧韩思彦,思彦戏曰:‘武子有马癖,君有誉儿癖,王家癖何多耶!’使助出其文,思彦曰:生子若是可誇。卒赠著作郞。”

5、《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十三》“王质传”。传中称:“王质,字华卿,太原祁人。五代祖通字仲淹,隋代末大儒,号文中子。通生福祚,终上蔡主簿。福祚生勉,登进士第,制策登科,位终宝鼎令。勉生怡,终渝州司户。怡生潜,扬州天长丞。质则潜之第五子。……子庆存。”质元和六年进士,开成元年暴卒,年六十八。“

《永泰谱》和《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十三》“王质传”共同表述出王通以下世系:通—福祚—勉—怡—潜—质—庆存。而《永泰谱》续载:庆存—乾—言。

6、王通本传——载于雍正《山西通志卷一百三十二》及杜淹撰文“文中子世家”。王通子二:长曰福郊,少曰福畤。

7、司马光《文中子补传》载:王通“二子,长曰福郊,少曰福畤。二弟:凝、绩。

8、刘禹锡的《王质神道碑》云:“文中子生福祚,福祚生勉,勉生怡,怡生潜、质。潜之季子为谏议大夫、给事中,终宣歙观察使。”唐书有传。福畤之子见于《文艺传》:勔、勮、勃、助、劼、勸。

该资料中,潜与质非父子关系,是兄弟关系。

9、《通谱》(太原王氏通谱)与《永泰谱》均载:王通有以下三子及其孙:

长子,福郊,生子二:佃、俊。

次子,福祚,生子:勉。

幼子,福畤,生子六:勔、勮、勃、助、劼、勸。

10、《七邻谱》载,王通生以下二子及其孙:

长子:福郊,生子三:勔、勮、勃。

次子:福畤,生子三:助、劼、勸。

(二)对王通所生儿子的分析

1、认为王通有二个儿子:福郊、福畤的,主要是杜淹撰文“文中子世家”、司马光《文中子补传》及相应的史、志资料,和《七邻谱》等。

2认为王通有三个儿子:福郊、福祚、福畤的,主要是刘禹锡的《王质神道碑》及相应的史、志资料和《通谱》、《永泰谱》等。

3、对于上述有矛盾的史、志、谱资料,我们要进行历史的与客观的分析:

杜淹是王通的门生弟子(即学生),时间上是同时代的人(王通的生卒年代是581——617),关系亲密是师生关系,又是直接写王通的家史的;

而刘禹锡、字梦得,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比杜淹要晚约200年。又是为王通的六代孙王质所写的墓志铭——《王质神道碑》。

基于上述分析,虽然他们二人的文献都载入《二十五史》,但杜淹的资料可信度要高于刘禹锡的资料。因此,我们认为王通的儿子是福郊、福畤二人。

(三)对王通的孙子辩析

1、新唐书和旧唐书均载王通有六孙,即:勔、勮、勃、助、劼、勸。无“勉”之说。勔、勮、勃并称“王氏三株树”。新、旧唐书有两篇文献明确提出助、劼、勸是福畤之子,旧唐书也将勔、勮、勃载为福畤之子。也就是说有史藉载“王勃”之父为“福畤”。

《通谱》和《永泰谱》则载王通有九孙:福郊有子二即佃、俊;福祚子一勉;福畤有子六即勔、勮、勃、助、劼、勸。

《七邻谱》则载福郊子三:勔、勮、勃。福畤三:助、劼、勸。

2、“勉”与“勔”应是同一人。

编辑部经过深入研究认为《通谱》和《永泰谱》中的“勉”,可能是《旧唐书》王质传的撰史者,后晋人刘晌所为,在后晋至唐初的三百多年中,难免把“勔”当作“勉”,而且二字同音。由此可以推论,勔与勉实际是同一个人,怡的父亲是“勉”或“勔”,怡以下则同编辑部的《关于三槐王氏上源世系考证总结报告》所载。

至于《通谱》中原载:福畤—勔—鹤年—纲、纪—希翰、希羽、希翔—……。其中鹤年以下属太原王氏世系,尤其是“希翰、希羽、希翔”是明显的太原王氏晋阳支中四房派的武口王氏。已经不属三槐王氏源流,是错接的。

四、王通至王乾世系传承

基于上述众多资料的引证与分析,三槐王氏上源世系的王通至王乾的世系有以下三个方案:

第一方案:即原《报告》中的方案:—福祚—勉—怡—潜—质—庆存—乾。

第二方案:《七邻谱》载的方案:—福郊—勔—怡—潜—质—庆存—乾。

第三方案:是经过综合考证的方案:—福畤—勔—怡—潜—质—庆存—乾。(因史藉明载王勃(649—676)之父为福畤)。

经过编辑部认真讨论分析,认为第三方案为合理的考证结论,亦即正确的王通至王乾的世系传承一线图为:—福畤—勉(或勔)—怡—潜—质—庆存—乾。

 

                           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局编辑部

2010年12月12日

2019年7月23日复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