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九:璧公为祖的新安王氏上源考证说明

     本文原名《璧公新安王氏世系简介》,刊登在《琅琊王氏总谱》第五册卷三—3导公大系分新安支。
     安徽祁门新安王氏是琅琊王氏中一支享有盛名的大分支。在王茂功编撰的《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以下简称《新安茂功谱》)中,其始祖璧公的世次为太子晋第48世,为什么在本版谱中变成57世呢?这个差异并非本编辑部修改了《新安茂功谱》造成的,请看以下事实:
     1、从王导公到王璧公的世次和世系,下列版本完全一致:
1)《新安茂功谱》为:(以导公为始祖,到璧公为第19世)
导—洽—珣—昙首—僧绰—俭—骞—规—褒—鼒—弘直—綝—缴—宠—仲连—绍—玙—乂—鏚—璧
2)光绪年间,王庸敬编撰的《通谱》中,也是这样的世系和世次;
3)本编辑部经考证后,采纳了以上的世系和世次。
由此可见,本编辑部在编撰本谱时,不仅没有改动璧公以下的世系和世次,而且也没有改动璧公以上的19代世系和世次。
     2、从太子晋到王融公之间的世系和世次,在现存的各种王氏谱牒版本(通谱、总谱、世谱、宗谱、族谱、家谱等)中,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正是璧公的世次发生差异的原因。这是由于相隔年代久远,加上当时信息交流和储存技术的落后所造成的。作为后代子孙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也有权利通过科学考证逐步修正。这样做,无疑是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要求的。
     3、由于这些有差异的始祖是我们中华王氏后裔的共同祖先,并非为任何分支王氏所专有和控制,因此我们本着既能照顾大局,又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原则,在广泛听取谱牒权威专家学者的意见、尊重国史、重视各种方志史籍资料的基础上,最后决定采纳被大多数王氏后裔所认可的世系及其世次。于是,导公被确定为太子晋第38世(详见《关于琅琊江左王氏上源世系的考证总结》),而《新安茂功谱》中的导公为太子晋第29世,显而易见的结果是:
     《新安茂功谱》中,王璧公的世次为:第29世+第19世=第48世
     本版谱文中的王璧公的世次为:第38世+第19世=第57世
     基于上述分析,本编辑部在公布所考证的结论(璧公为57世)的同时,也尊重和容纳新安王氏的不同意见,特地开辟了一条专线,使《新安茂功谱》中的璧公世次保持为48世,并把这两个版本同时并列公布,以供宗亲们参考和选用。
     璧公生于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历任宣歙观察使,官至检校兵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后出知祁门令。由杭卜居祁门苦竹港,是安徽祁门新安王氏始祖。
璧公有九子、二女、二十三孙,是琅琊王氏中一支享有盛名的大分支。后裔分布于安徽、江西、江苏、湖北、河南、山东、陕西等地。
     目前部分新安王氏族人尚不理解新安谱与总谱局的分歧所在。实际上分歧不在导公和新安祖璧公之间,而是在太子晋与导公之间的琅琊王氏上源阶段的分歧。这个上源阶段分歧不仅是新安王氏大系所有,而是琅琊王氏其他大系中共有的。
下面再列《中华王氏大成总谱》与《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对璧公上源的记述。
1、《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琅琊王氏总谱》对新安王氏上源的记述为:
1晋—2宗敬—3凤—4覃—5渠—6丰—7芝—8亿—9错—10愤—11渝—12息—13恢—14亢—15颐—16翦—17贲—18离—19元—20忠—21浑—22曜—23袭—24吉—25骏—26崇—27遗—28遵—29音—30安—31高—32超—33和—34仁—35融—36览—37裁—38导—39洽—40珣—41昙首—42僧绰—43俭—44骞—45规—46褒—47鼒—48弘直—49綝—50缴—51宠—52仲连—53绍—54玙—55乂—56鏚—57璧
2、《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对新安王氏上源的记述为:
1晋—2宗敬—3森—4彬—5昇—6宥—7硕—8错—9贡—10渝—11息—12恢—13永—14颐—15翦—16贲—17离—18元—19诚—20渊—21吉—22骏—23崇—24遵—25仁—26融—27览—28裁—29导—30洽—31珣—32昙首—33僧绰—34俭—35骞—36规—37褒—38鼒—39弘直—40綝—41缴—42宠—43仲连—44绍—45玙—46乂—47鏚—48璧
上述分歧作存疑,供当今学者、热心人士或今后贤达继续考证。

                                     《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编辑部2016年3月
                                               2019年8月2日复校补充